聽過《夜上海》中民國時期上海的繁華,也看過《上海,上海》中民國時期上海都市面貌,但是真正帶小編了解民國時期上海生活的還是穆時英先生的《上海的狐步舞》。
民國時期上海是什麼樣的呢?金碧輝煌的舞廳,熱鬧非凡的夜市,隨處可見的公司,西裝革履的商人,亦或是玲瓏曼妙的歌女,一派欣欣向榮。不,民國時期的上海是包裹在金碧輝煌的假象之下破敗不堪的靡靡。那個時候的上海是一瓶沁人的陳釀,形形色色的人浸在其中,就如同紙入其中。穆時英先生的《上海的狐步舞》中描寫的就是這樣的上海,一個紙醉金迷的上海,一群入魔癲狂的人,一座造在地獄上的天堂。
穆時英先生作為新感覺派重要成員,他的創作形式新穎獨立。小編初次閱讀《上海的狐步舞》的時候,從頭讀到尾,絲毫沒有任何的思緒,正本故事很亂,故事線很亂,場景段亂很亂,邏輯順序很亂,人物關係很亂,就像看了一場狐步舞,除了噠噠的高跟鞋聲,剩下的只剩下了眼花繚亂。於是我閱讀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我終於在那不停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之中讀懂了這本故事的線索。
《上海的狐步舞》一書中,穆時英先生其實就是將上海的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剪輯在了一起,有借著夜色的槍殺罪惡,有著富豪家裡的金錢腐敗,有著母親和兒子、電影明細和珠寶掮客在夜色中的混亂,有著建築工人生命的悄然消失,有著失戀青年一個人的哀傷不解。故事的情節看似很多,其實都在揭露一個事情,就是這個包裝成天堂的地方,看似是建造在地獄上的天堂,其實是藏在天堂下的地獄。
而穆時英先生的才華不僅僅如此,《上海狐步舞》更精彩的不是揭露上海皮下的骯髒,更是它藝術手法的運用。相信很多的讀者都和小編一樣,閱讀《上海的狐步舞》一書,裡面的每一個場景都有著極強的畫面感,就像一幀一幀的電影畫面閃現眼前。是的這是穆時英先生的文學設計。因為本身從事過電影工作的原因,因而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將電影剪輯的手法用到文學上來。這也是小編一開始閱讀這本書感覺混亂,需要反覆閱讀的原因。
因為文學的承上啟下和電影的轉場其實不盡相同,所以突然沒有承接的轉場會在閱讀上造成障礙,而且與文學重視感觀相比,電影更加注重視覺和聽覺的直接衝擊,所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在創作的融合其實也面對著很多的挑戰。但是儘管如此,穆時英先生對文學新形勢的這種試驗,這種強烈的視覺和聽覺也給讀者一種新奇的體驗。
每一個學科都需要新鮮力量的注入,就像白話文走進文學,就像3D電影走進影院,就像技術逐漸的融入到商業,所以《上海的狐步舞》也是民國文學史上一次新的力量的嘗試,打開了文學的一種新的形式。這是因為有這些新鮮力量的注入,中國的文學發展才能這樣的欣欣向榮。穆時英先生的文學名氣雖然沒有他的好友戴望舒高,但是他的文學成就卻絲毫不遜於戴望舒此人。《上海的狐步舞》一書也打開了文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