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狐步舞》,穆時英筆下的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

2020-12-20 伴君幽獨閒談莫

聽過《夜上海》中民國時期上海的繁華,也看過《上海,上海》中民國時期上海都市面貌,但是真正帶小編了解民國時期上海生活的還是穆時英先生的《上海的狐步舞》。

民國時期上海是什麼樣的呢?金碧輝煌的舞廳,熱鬧非凡的夜市,隨處可見的公司,西裝革履的商人,亦或是玲瓏曼妙的歌女,一派欣欣向榮。不,民國時期的上海是包裹在金碧輝煌的假象之下破敗不堪的靡靡。那個時候的上海是一瓶沁人的陳釀,形形色色的人浸在其中,就如同紙入其中。穆時英先生的《上海的狐步舞》中描寫的就是這樣的上海,一個紙醉金迷的上海,一群入魔癲狂的人,一座造在地獄上的天堂。

穆時英先生作為新感覺派重要成員,他的創作形式新穎獨立。小編初次閱讀《上海的狐步舞》的時候,從頭讀到尾,絲毫沒有任何的思緒,正本故事很亂,故事線很亂,場景段亂很亂,邏輯順序很亂,人物關係很亂,就像看了一場狐步舞,除了噠噠的高跟鞋聲,剩下的只剩下了眼花繚亂。於是我閱讀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我終於在那不停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之中讀懂了這本故事的線索。

《上海的狐步舞》一書中,穆時英先生其實就是將上海的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剪輯在了一起,有借著夜色的槍殺罪惡,有著富豪家裡的金錢腐敗,有著母親和兒子、電影明細和珠寶掮客在夜色中的混亂,有著建築工人生命的悄然消失,有著失戀青年一個人的哀傷不解。故事的情節看似很多,其實都在揭露一個事情,就是這個包裝成天堂的地方,看似是建造在地獄上的天堂,其實是藏在天堂下的地獄。

而穆時英先生的才華不僅僅如此,《上海狐步舞》更精彩的不是揭露上海皮下的骯髒,更是它藝術手法的運用。相信很多的讀者都和小編一樣,閱讀《上海的狐步舞》一書,裡面的每一個場景都有著極強的畫面感,就像一幀一幀的電影畫面閃現眼前。是的這是穆時英先生的文學設計。因為本身從事過電影工作的原因,因而他在創作的過程中,將電影剪輯的手法用到文學上來。這也是小編一開始閱讀這本書感覺混亂,需要反覆閱讀的原因。

因為文學的承上啟下和電影的轉場其實不盡相同,所以突然沒有承接的轉場會在閱讀上造成障礙,而且與文學重視感觀相比,電影更加注重視覺和聽覺的直接衝擊,所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在創作的融合其實也面對著很多的挑戰。但是儘管如此,穆時英先生對文學新形勢的這種試驗,這種強烈的視覺和聽覺也給讀者一種新奇的體驗。

每一個學科都需要新鮮力量的注入,就像白話文走進文學,就像3D電影走進影院,就像技術逐漸的融入到商業,所以《上海的狐步舞》也是民國文學史上一次新的力量的嘗試,打開了文學的一種新的形式。這是因為有這些新鮮力量的注入,中國的文學發展才能這樣的欣欣向榮。穆時英先生的文學名氣雖然沒有他的好友戴望舒高,但是他的文學成就卻絲毫不遜於戴望舒此人。《上海的狐步舞》一書也打開了文學的新天地。

相關焦點

  • 「鬼才」穆時英 投敵謎案
    穆等人自稱「新感覺派」,被認為是「我國第一個被引進的現代主義小說流」,其實中國的「新感覺派」與日本的「新感覺派」只是形式略近,精神氣質上頗有隔閡。作家黑嬰曾拜訪穆時英,他說:「(穆時英)聲名日噪,正是青春得意的時候,卻無驕傲之態,平等待人。」穆時英寫稿只用蘸水鋼筆,不用自來水筆,穆和黑嬰談過長篇小說《中國:一九三一》構想,並稱自己的名作《上海的狐步舞》即為其中一部分,可惜最終沒寫完。
  • 現代中文短篇小說100強 | 第003名:穆時英《上海的狐步舞》
    上海,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   滬西,大月亮爬在天邊,照著大原野。
  • 穆時英就連荒唐都成了佳話
    [摘要]戴望舒與施蟄存的妹妹戀愛不成痛苦不堪時,穆時英說:「施蟄存的妹妹算得什麼,我的妹妹要比她漂亮十倍,我給你介紹。」他終於如願以償,讓戴望舒成了他小舅子。作者:周立民,學者,著有《巴金的似水流年》等,現居上海。
  • 穆時英逝世八十周年︱王賀:一個上海現代主義者的廣州時期
    編者按:2020年6月28日為穆時英逝世八十周年。我們特地刊發王賀先生此文,以為紀念。穆時英(1912.3.14-1940.6.28)在「上海現代主義」者穆時英的人生行旅中,曾有一段穿行於粵港間、尤其踏足廣州的時光。
  • 穆時英譯過託爾斯泰的《三隱士》嗎?
    作為中國「文學現代主義」的先驅,穆時英短暫而輝煌的文學歷程夙來引人矚目,其所抒寫的都市中國的濃烈的酒味、瘋狂的音樂、眾多的「尤物」和赤裸的情慾(陳子善《跳起來,上海的狐步舞》,《中華讀書報》2002年5月15日),用力之深,筆觸之廣,創穫之大,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謂前無古人,至今亦鮮有能出其右者。
  • 民國文事:穆時英死得冤
    [摘要]穆時英離開香港來到上海時,曾對重慶方面承諾將上海的情報送到重慶。然而,他逐漸表現出對汪精衛理論的熱情,拒絕重慶方面散播關於汪精衛派和日本內情的謠言的要求,這被視為叛逆,他遭到射殺。他們跟護士打聽穆時英的病房,護士若無其事地說:「穆?啊,就是那個被殺的人呢?他已經在停屍間了。」而在工部局驗完屍之前,任何人都不能進去。他們只好去愚園路穆時英的家中,「走上臺階推開門,發現他的母親已經被這突發事件驚得不省人事,被抬到了隔壁房間的床上。他年輕貌美的妻子,一看到進來的我們,顧不上去擦流出的淚水,開口便與黃君和劉君講穆君之死的前後經過。」
  • 遲暮的佳人:《色·戒》中的老上海形象
    原文摘錄如下:  友人葉月瑜──也是研究電影的名教授──來信說:「剛看完《色•戒》,覺得片中營造出來的老上海,很受你的《上海摩登》一書的影響。」我甚感驚訝,不大可能吧,我書中所描寫的是(20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正是這個都市「摩登」文化興盛的時代,而張愛玲筆下和李安鏡像中的上海,是(20世紀)四十年代被佔領的城市,應該略帶一種頹廢和敗落,不如三十年代那樣的繁華。
  • 《上海故事》:一張城市文學地圖
    由此形成了上海文學繁華與糜爛同體的現代性傳統,該同體而矛盾的特徵,形象地顯示在穆時英小說《上海的狐步舞》中頭一句話:「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這一傳統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的小說《海上花列傳》(韓邦慶著)。
  • 王賀︱《天下》刊穆時英小說論獻疑
    《天下》雜誌第三卷第三期1940年7月23日,報人卜少夫在重慶《時事新報》發表《穆時英之死》一文。其後,此文收入氏著《無梯樓雜筆》及嚴家炎、李今編《穆時英全集》卷三附錄「對穆時英的評論與回憶」之部,為學界共知。
  • 《佛教的宇宙觀》:天堂與地獄
    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人死後不是上生天堂,便是墮入地獄,天堂與地獄介乎人道的上下,一個代表享樂,一個代表受苦,這就是一般人對天堂與地獄的認識。然而,以佛法來講,人死後不一定就上生天堂或墮入地獄,天堂與地獄只是十法界中的其中二界,上生天堂有上生天堂的條件因緣,墮入地獄有墮入地獄的業力道理,二者各有其不可混淆錯亂的因緣果報。星雲大師:天堂和地獄什麼樣?
  • 天堂還是地獄?上海中考各區大PK!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中考開始聊起,看看現在的上海,中考到底是個怎麼樣的格局。 截至19年底,上海全市共轄16個市轄區,105個街道,107個鎮、2個鄉,合計214個鄉級區劃。在16個區中,到底哪個區才是中考天堂呢?
  • 穆時英作品精選,《公墓》評分高達8.4
    穆時英(1912年3月14日-1940年6月28日),浙江慈谿人,中國現代小說家,新感覺派代表人物,筆名伐揚、匿名子等。今天,小編為喜愛穆時英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1.《公墓》豆瓣評分:8.4作品簡介:被當作消遣品的男子和公墓是比較早的東西。前者只想為一種被當作消遣品的悲哀,和一種優鬱的氣氛。
  • 人力資源的天堂與地獄
    Human Resource: Heaven and Hell人力資源的天堂與地獄  One day while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a highly successfulDirectorwas tragically hit by a bus and she died.
  • 老話說:「天堂媳婦,不如地獄姑娘」,「地獄姑娘」指的是什麼?
    因此現在很多女孩子的夢想就是嫁給有錢人,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天堂媳婦,不如地獄姑娘」,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天堂媳婦?這裡所說的「天堂」指的就是有錢人家,或者說是「豪門」,也就是嫁入豪門的媳婦。
  • 達利遇見但丁:從地獄到天堂《神曲》中的「天堂遊記」
    代表人性的但丁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理性與哲學的化身)的帶領下穿過地獄、煉獄,然後將他交給自己單相思的心上人貝阿特麗彩帶他遊歷天堂,一直到見到上帝。△這幅壁畫是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一部分。畫面中,但丁手持《神曲》,背景是地獄、7層煉獄、佛羅倫斯城,上方則是天堂。
  • 巨蟹座與摩羯座之間的關係,正應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至理!
    巨蟹座與摩羯座之間的關係,正應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至理!從星座學上來看,巨蟹座與摩羯座之間是一個對宮的關係,他們之間的相處,要麼是天堂,要麼就是地獄,全看兩個人的修為,怎樣的結果也全看兩個人的選擇。你們在建立家庭中會非常的有默契,即使不用言語也能夠達成一種共識,你們之間一旦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家庭,就會發展神速的馬上開始造人計劃,按理來說,有寶寶這件事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你們來說卻有可能是一次危機,因為在有了小孩以後,你們的心思都會放在寶寶的身上,兩人之間的溝通自然就會大幅的減少。
  • 哀穆時英:葉靈鳳/1940
    哀穆時英 靈鳳 | 香港《立報·言林》一九四○年七月 穆時英小影 短短六個月的小漢奸的生命,就斷送了一個二十九歲的青年生命;對於這件事,有的人感到痛快,有的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