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剛剛接觸普洱茶的朋友來說,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臺地茶與古樹茶在概念上的區別,而不是急於品鑑兩者在「外形與內質」上的差異。
臺地茶,是指那些建國後發展起來的,運用現代茶葉種植技術,密集種植,高產的茶園產出的茶葉,它們通常樹齡較短,品種較新,由於密集種植和過多的人工增產幹預,茶葉在品質上比古樹茶遜色很多。臺地茶的基本特點是「集中連片、高產」,伴隨的就是「噴藥施肥、中耕修剪」。該類茶人工栽培後,一直處於比較完善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藥等措施,是臺地茶管理過程中的基本措施。 所以說,臺地茶也可以說是人工養殖茶。
1976年以後,條列式密集種植的扦插苗無性系茶樹,多數植株樹高60~90cm,每畝約2000~3000株。所製作的曬青毛茶,由於施用化肥和密集種植,產量大,生長周期快,強苦強澀,並且苦澀味在口腔中久久不退,與古樹茶口感差別巨大。
古樹茶,一般指古樹普洱茶,是普洱茶的一個細分市場,它代表雲南普洱茶的最高品質。一般而言,100年以上的就算是古茶樹了。(骨灰級茶友大多認為100年~300年只能算「大樹」,300年以上可以稱做「老樹」,1000年以上才能稱之為「古樹」。但古茶樹的樹齡判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跟植物學、地形地貌、自然環境、氣候、歷史都密切相關。)
散落在雲南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的古茶樹,都是先輩們栽培的人工優化或選育的茶樹,這些茶樹都是不打藥、不施肥、不鋤草、不修剪的野放茶樹。古茶園裡的古茶樹,因為不施化肥農藥,所處深山老林,沒有人類生活汙染,更沒有工業廢料侵害,因此製作而成的古樹普洱茶備受歡迎和推崇。歷史上,因為古茶園地處偏僻,產量稀少,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些曾被荒蕪遺棄,甚至砍伐掉改種經濟作物。現今社會,物質發展了,文化復興了,人們認識到它的寶貴价值,這些曾被遺忘的古樹茶園已經身價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