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棉
編輯/小棉
相信每個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都會遇到這樣的事,小朋友對零食和玩具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一旦看到就不願意走,家長往往要跟他們鬥智鬥勇,別提多累。
前段時間一個7歲的小女孩,因為想買零食而被媽媽打罵,最終只能向母親求饒。
小女孩樂樂跟著父母一起去逛超市,本來爸爸媽媽只是想買一些生活用品,然後就回家。
但樂樂一看到零食就走不動了,拼命讓爸爸媽媽給自己買,媽媽明顯不太願意,一開始還非常耐心地說:家裡還有很多水果,吃完再買。
但樂樂依然不肯走,嘟著個小嘴巴,不管媽媽怎麼拉扯,樂樂就是想買零食。
最後生氣的媽媽直接動起了手,不停地打著小姑娘,樂樂明顯被媽媽的舉動嚇著了:&34;。
經過的路人不斷在勸這位母親,這只是一件小事,沒必要這樣做,而且超市人那麼多,對小孩的心理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情緒失控的父母,危害究竟有多大?
①:變得自卑
家長沒辦法控制好自身情緒,不斷地去打擊,去否定小孩,利用一切會傷害孩子的語言去侮辱他們,小孩一犯錯,要麼責罵,要麼毆打。
時間一長,小朋友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才惹父母生氣,一旦他們內心出現這種心態的時候就會變得自卑。
②:行事更叛逆
小朋友長大之後都會出現叛逆期,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們都喜歡和父母對著幹。因此有些家長才會利用武力手段,企圖讓小孩屈服自己,甚至沒有顧及他們的自尊心,當眾責罵毆打,這會激起小孩更強烈的叛逆心。
③:變成和父母一樣的性格
以暴制暴並不能解決問題,同時還會出現很多負面影響,如果小孩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那麼長大之後就會變成跟父母一樣的性格,遇到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解決,只知道發脾氣。
小朋友一犯錯,家長動不動就責罰,不僅沒有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還會傷害他們的身心健康,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對待。
在小朋友吵鬧,情緒面臨崩潰的時候,家長內心的火其實也不小。
但不管怎麼說,我們只有先控制自身情緒才可以頂住壓力,如果小朋友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幫助他們一起解決,不要讓一方的情緒演變成雙方的矛盾,最終只會出現親子大戰。
特別是在公眾場合,家長一定要控制自己,避免暴躁,不用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當小孩情緒失控的時候,家長如果馬上教育,其實沒有什麼用處,因此我們也可以等小孩哭夠之後再進行下一步,採用共情的方法去安撫他們,或者直接給小孩一個擁抱,來安慰他們。
等孩子情緒慢慢平復時,我們再慢慢跟他們解釋,一般來說,當小朋友的脾氣慢慢轉變為撒嬌時,也說明他們的情緒已經發洩完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能需要經歷反覆的溝通與哭鬧,但不管怎麼說,都要堅持下去,否則只會前功盡棄。
教育小孩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在撫養教育的時候,家長也要時刻注意自身行為,不要認為自己是家長,就把所有的不滿發洩在小孩身上。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成長道路上的標杆,只有堅持底線和原則,給小孩樹立規矩,才是一位合格父母應該做的。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