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古代的地名有多好聽?最近,這個熱門紀錄片《中國》裡的話題登上熱搜。
有人感嘆,原來彼時南京叫做「建鄴」;還有網友驕傲地提到「洛陽一直是洛陽」「邯鄲一直是邯鄲」。
那麼,古代的那些地名有什麼講究?
一部紀錄片中的古代地名
紀錄片《中國》的《南渡》裡,講述了一個與司馬睿和王導有關的故事。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彼時,內有「八王之亂」,外有異族入侵的晉朝,一直在風雨中飄搖,長期的混戰給晉朝帶來了無可挽回的重創。
目前曝光的紀錄片內容中提到,對形勢感到失望的王導,認為江南是個能給他和晉朝皇室後裔司馬睿帶來無儘可能的地方,他勸說好友司馬睿南下。建鄴,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是他們南渡的終點。
「建鄴」這個名字也引發了網友關注,有人表示,南京的古稱還有江寧、金陵等等。更有不少人列出家鄉名字的古代稱謂,感嘆「古代的地名確實好聽」。
古代地名有哪些含義?
那麼,古代的地名都有啥講究?
梳理發現,中國古代地名多因山水之宜,輔以方位而命名,於是有了汝南、濟陰、洛陽等地名。又或者,是以當地的山川地貌特點來命名。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還有這樣的說法流傳: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劃分召公和周公的封邑,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召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周公管轄。
「有些非常古老的地名,其詞源是什麼可能我們已經很難弄清楚了,比如古代的豳、盩厔等等,也有一些地名甚至可能是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東言西語》作者鄭子寧說。
除了按照地貌特徵命名以外,有些地名還記錄著一個地方的風物特產,如玉門關、運城;還可以體現人們的美好意願,如寓意「泰山安則四海皆安」的泰安等等。
另外,一些地名有著特定的含義。相傳,「張國臂掖,故曰張掖」「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由此看來,一個地名的背後,有時也藏著一個故事。
「『嘉禾』按字面意思解釋原本指奇異的禾苗,比如一根苗有兩根穗之類。後來在古代泛指了,被認為是祥瑞,所以也有的地方以此命名。」鄭子寧說。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古代地名很好聽?
其實,這不是古代地名第一次成為焦點。早先,在網上曾有一份古今地名對照的名單熱傳,其中顯示,棗莊之前曾叫「蘭陵」;臨沂以前叫做琅琊……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對照這份名單,曾有網友表示對「蘭陵」這個名字十分神往,總覺得它有一種朦朦朧朧的美感,但在古代地名中,帶有「陵」的不算少,也比較普通。
再比如,之前曾有一部熱播劇《清平樂》,裡面提到的很多地名也會讓人覺得非常好聽。但在鄭子寧看來,這可能只是「距離產生美」。
「在網傳的古今地名對比中,現在人們覺得『莊』這個字比較土氣,但很可能過了很久以後,這個名字可能會變得很罕見,後人們也會覺得帶有『莊』字的地名很好聽。」他解釋。
歷史上,地名變化的情況並不罕見。鄭子寧說,古人也會更改一個地方的名字。有的時候就是因為人們對以前留下來的很古老的地名不理解,然後為其重新命名。
總而言之,一個古老地名如同一本文化手冊,人們從中可以解讀出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間傳說,而這背後,體現的都是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