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名比中國地名更好聽更有逼格?大錯特錯

2020-12-11 文刀小六

在豆瓣、知乎和微博上都有一種論調:日本的地名比中國的地名更好聽更有逼格。他們的第一項論據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比中國的更有歷史厚重感。

日本的一級行政區用的概念是都、道、府和縣,一下就讓人想起了李唐王朝的盛世場景,武則天的神都洛陽、李世民設立的「大唐十道」、唐玄宗設立的「京兆府」、張小敬「萬年縣不良帥」。多麼講究多麼有文化呀!

而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用的概念是省、市(直轄市)、區(民族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省」是元朝才出現的區劃概念,論資歷比「道」晚了600多年。「市」在中國古代是指大型商業區,大唐的「東市」和「西市」分別隸屬於「萬年縣」和「長安縣」。而日本沿用了唐朝命名習慣,如北海道下設札幌市。

你說當代中國的「縣」和「市」顛倒了,那你看看日本的「郡」和「縣」是怎麼玩的。知道「熊本縣」嗎?對,就是網紅熊本熊的老家,你再仔細看看這個縣的地圖,有沒有發現「玉名郡」「菊池郡」這樣的地名?也就是說,在日本「縣」是「郡」的上一級。那麼bug來了,在中國秦漢時期,「郡」是管著「縣」的。

其實,地名概念一直都是變來變去的,不存在「誰比誰更高級」的說法。

但是,哈日族並不死心,他們列舉了中國和日本部分城市的名字,總覺得日本的聽起來更有逼格。

日本:東京,京都,大阪,名古屋,神戶,橫濱,廣島,長崎,福岡……

中國:合肥,石家莊,棗莊,駐馬店,平頂山,鐵嶺,包頭……

呵呵,這是什麼鬼操作?「石家莊」等城市名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人的取名水準。你難道忘了中國還有敦煌、天水、麗江、香格裡拉、煙臺、揚州、杭州等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嗎?

北海道有一個增毛町;埼玉縣有一個血洗島;岐阜縣有一個下尻毛村;大阪府有一個毛穴町;群馬縣有一個鼻毛石町;青森縣有一條馬鹿川;北海道有一座貧乏山。

同樣是漢字,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認為中國的地名(人名)不如日本呢?

1、日本現存古地名多,比如京都、奈良、仙臺、神戶,因此給今人感覺的歷史厚度相對足一些。而中國現在地名的年齡參差不齊,很多名字是建國後才改的,比如把「徽州府」改成了「黃山市」。

2、比較對象的採樣率不同。對一般人來說,對本國的地名所知要多於外國,而所謂好名字的佔比一般是低的。基數越大,我們所知道的普通名字就會越多,因此造成了平庸的印象。在日本長期生活的人都

3、異國文化的吸引。人們往往會對身邊的、眼前的東西習以為常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但是對於那些少見的、另類的、與常理有背離的表達方式,卻往往感到美妙和新奇。

現在請允許我開一個腦洞:假如我們的抗日戰爭打輸了,中國還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之下,日本首相要求全面使用日本式漢字,北京地鐵站的指示牌可能會設計成這樣……

資料來源:知網、知乎、維基百科、百度地圖

編輯:部落哥

相關焦點

  • 外國不用中國地名嗎?日本越南韓國的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
    日本在唐朝是派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將漢文化帶回日本。而最先體現漢文化正式地名,日本古都京都的名字就是模仿唐朝時期的兩個都城名字長安和洛陽,京都最早建立是稱為平安京,而當時平安京模仿唐長安城格局,以朱雀大街分為東西兩,其中西稱為長安,東稱為洛陽。
  • 日本地名問題隨筆
    在日本,不僅有大量漢字地名,比如採用「音讀」的東京、仙臺,以及採用「訓讀」的橫濱、神戶、鹿兒島等,而且還有很多間接與中國地名相關的日本地名,如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等存在。更重要的是,日本古代乃至現代的政區地名通名也與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單位屢有變化,先後出現的有郡、縣、州、道、路、府、省等等。
  • 世界最偉大的文字是漢字,我們來看看日本的這些地名就知道了!
    說到好聽的地名,在中國就有很多,比如我喜歡的地名像西安,洛陽,陽朔,嘉興,蘇州等,不過也有朋友說中國有一些地名真的好難聽,比如像駐馬店,合肥,平頂山,包頭等,有網友還評出了中國十大最難聽的地名,真是太有才了,不過大家應該知道,這些地名的來歷都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都是獨特的。
  • 琅琊是臨沂 蘭陵是棗莊 古代地名為啥那麼好聽
    古代的地名有多好聽?最近,這個熱門紀錄片《中國》裡的話題登上熱搜。有人感嘆,原來彼時南京叫做「建鄴」;還有網友驕傲地提到「洛陽一直是洛陽」「邯鄲一直是邯鄲」。那麼,古代的那些地名有什麼講究?
  • 琅琊是臨沂,蘭陵是棗莊……古代地名為啥那麼好聽?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古代的地名有多好聽?最近,這個熱門紀錄片《中國》裡的話題登上熱搜。  有人感嘆,原來彼時南京叫做「建鄴」;還有網友驕傲地提到「洛陽一直是洛陽」「邯鄲一直是邯鄲」。  那麼,古代的那些地名有什麼講究?
  • 中國最難的15個地名謎語,一句話一個地名,有一個可能是你家鄉喔
    中國地大物博,山河秀麗。地名作為一個地方或地點的名稱,使用頻繁,是一個地方最響亮最具活力的符號。地名謎語,一句話就是一個地名,這一句話往往解析簡單明了,很容易給猜字謎者啟發;要麼就是一張圖片猜一個地名,這一張圖一般都非常明了形象,猜字謎者往往十分好奇。
  • 江西名字最好聽的8個地名,地方美地名也巧,連起來正是一副對聯
    江西名字最好聽的8個地名,地方美地名也巧,連起來正是一副對聯江西省是我國東南部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因為省內最大的河流是贛江而稱作贛鄱大地,有11個設區的市,24個市轄區,共有65縣。在這些行政區中,得益於江西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有很多名字非常好聽,在這些好聽的地名裡,有八個更是共同組成了一副對聯,讓我們來看看是哪八個地方吧!新建是江西省的傳統農業大區,也是一個旅遊資源大區。這裡有很多非常稀有的觀賞性景區,更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 臺灣地名中的中國意識
    臺灣在大陸移民辛勤開發下,到割讓臺灣給日本前,清朝基本上已完成拓墾規模,建立完整的行政區域,並根據移民們拓墾過程中按天然地形、墾殖先後、聚落分布、灌溉溝渠及市集生活圈等漢族傳統命名方式,對地名給予有意義的命名。在先住民地區,則根據先住民的讀音譯成漢字地名,這樣就使臺灣地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有兩類地名具有十分明顯的中國意識。
  • 為什麼深圳的很多地名帶有日本地名的味道?知道歷史起源後,沉默
    首先,深圳很多地名是具有中國氣息的,而「跟日本地名很像」這是一個錯誤的邏輯觀點。眾所周知,古代日本曾經是中國的徒弟,有史料記載,日本從平安時期開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奈良時期派遣大量的人才來大唐取經學習。要知道那時候的日本非常落後,還處於幕府統治時期,還有奴隸制度。而此時的日本來唐取經,那是全面學習的,不僅僅是文化、經濟、思想,而且還包括了地名的學習與借鑑。
  • 為什麼深圳很多地名跟日本地名很像?今天算長見識了
    深圳作為我國的一線城市之一,人們經常會將深圳與日本的發達程度相比較。因此,有很多人都發現,日本地區的很多地名與深圳的地名都十分相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通過查閱日本地區與深圳地區相比較就可以發現,深圳的松崗、新安、龍華等地名與日本的西鄉隆盛、神戶、福岡等具有很高的相似度。當然這些地名說明不了日本與深圳有著什麼直接的聯繫。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取名方式與我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取名方式相同,例如西門慶的名字就是因為西門家住的地方靠近城池西門,因此,他們便姓西門。
  • 幾個好聽且讓人印象深刻的地名
    或許是比較喜歡歷史的緣故,每次坐火車看到有意思的地名我總會去查查這個地名的來歷,有什麼有趣的歷史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認為好聽的地名:1. 風陵渡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和黃帝戰蚩尤這個神話傳說有關,黃帝麾下有大將名為風後,他協助黃帝破了蚩尤的迷霧陣,風后去世後就建陵於此,故稱「風陵渡」。2. 古浪縣
  • 《新聞聯播》《中國新聞》接連報導的《中國地名大會》背後,是地名...
    ,節目以「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為主旨,多元呈現中華大地地名背後的歷史。貴州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許文益表示:「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原則和寓意,都蘊含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節目播出的同時,還推出了#地名背後是家鄉#短視頻挑戰賽等線上互動方式,以創新的節目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甘肅這些好聽的地名你知道嗎?
    甘肅歷史文化深厚歷史地位顯赫承載著很多歷史和重大事件有很多地名都和歷史息息相關萬裡金湯,城起皋蘭慶州舊址,今為慶陽撫寧戎狄,賜名寧縣臨洮,臨近洮河渭源,渭水之源和政,人和政通康縣,永寧康泰這就是甘肅的地名
  • 日本太崇拜中國,三個城市直接套用中國的地名,如今仍在
    在日本,有三個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它們分別是日本根縣的松江、石川縣的金澤和廣島縣的吳。松江,現在是上海市的一個區,這個地名源於流經這裡的一條名叫吳淞江的河。元朝時,在這裡設置了松江府,松江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 日本國內有個地名叫中國(圖)
    日本風光  記者初到東瀛時,第一次看日本電視的天氣預報。氣象員報了關東、關西地區的天氣情況後,接著便介紹「中國」的天氣情況。記者思鄉心切,不禁大為感動:難得日本電視臺連我們中國的氣候都關心。我們國家怎麼可能在日本地區天氣節目中出現呢?再定睛看看屏幕,分明標註的是日本國內的地方。這就奇怪了,難道日本竟然有個地名叫「中國」嗎?  位於日本本州的西部  事實上,日本的確有個地名叫「中國」,它位於日本本州的西部,北面日本海,南臨瀨戶內海。平安時代時,日本模仿我國唐朝的律令制度,規定「凡諸國部內郡裡等名,並用二字,必取嘉名」。
  • 海南「洋地名」被整改一點不冤,和這些北京地名兒比太粗俗
    明明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又好聽又有文化底蘊的地名,又何必捨近求遠,丟了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就拿北京來說,這裡從古至今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帝王將相的更替,也有尋常百姓的流離遷徙。從遼金元明清到當代的北京,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開放性的大城市。
  • 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
    近日,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成立暨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論壇在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聊城市副市長成偉首先致辭,他代表聊城市政府對嘉賓和學者表示歡迎,並希望中國地名文化與旅遊研究院能夠整合中國地名學會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的優勢要素和資源,發揮雙方在推動地名文化建設和研究方面的作用,共同打造特色專業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為各級地名文化專家、文旅產業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臺,為聊城文化旅遊產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地名學有什麼用——牛汝辰《中國地名掌故詞典》序
    民國年間,大量介紹國外研究成果,研究中有新意,方法上有突破,如把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引入地名研究。出現了高水平的地名工具書。新中國成立後,地名學研究工作蓬勃發展。1978年出版的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8冊),把製圖學方法運用於地名研究,可謂集中國歷史地名研究之大成。
  • 查詢地名信息更方便!濟南地名電子書正式上線運行
    為切實提升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效能及服務水平,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名的使用需求,推進我市地名文化資源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和傳統地名挖掘工作,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濟南市民政局於2020年組織開展了濟南市地名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現已完成編制開發,濟南地名電子書於12月9日正式上線運行。
  • 中國地名轉寫問題探析
    世界各國的文字形式多樣,影響較廣的有羅馬字母、漢字、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等,其中以羅馬字母影響最廣。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提出「地名國家標準化」的概念。地名國家標準化就是在一個國家範圍內,用本國官方語言或其他語言統一和規範書寫標準地名,實現一地一名。一個國家如不能長期按照規範方式轉寫地名,不僅不能使地名充分發揮指示地理位置的功能,更難以推進地名國家標準化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