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 「你們的社工流失率高嗎?」近來,這句話成了大量社區、社工機構同行見面後的必問句。
近年來,社工流失率居高不下在全國具有普遍性,南京也未例外。來自市民政部門的數據顯示,去年社工流失率超過18%,逼近20%的人才流失警戒線。在這些流失的社工中,有超過70%的人不再從事社工行業。
社工,即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南京10萬社工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等領域提供社會服務,有效彌補了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其社會需求客觀存在、社會意義不能小覷。那麼,社工大量流失原因何在、帶來了什麼問題、該如何扭轉?為此,記者連日來採訪20多位業內人士、專家學者、政府工作人員,試圖尋求答案。
流失率超18%
逼近20%的警戒線
「趙奶奶爬上窗臺,雙腳在外,口喊『我不想活了』。」這是上個月發生在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鐵心社區的一幕。
趙奶奶,今年72歲,子女不在身邊,一時想不開,準備跳樓輕生,恰巧被愛之光公益發展中心的社工張肖敏看到,她顧不上多想,立馬抓住老人,對老人進行開導。
那天,張肖敏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幫助老人回憶過往的幸福生活片斷,最終老人答應好好活下去。接著,張肖敏還幫助老人對接社區老年大學,讓老人走出去,排解寂寞。
這僅僅是我市社工、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服務的一個縮影。目前,我市從事社會工作的社工超過10萬人。與早些年相比,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社工隊伍,80後、90後社工約佔社工總人數的一半。他們奉獻在社區、服務於居民。在流動人口、留守兒童、困境老人、問題青少年、殘疾人、精神疾病人群、高危人群等救助領域,都可以看到社工的身影。
然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是,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空巢老人、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矛盾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衛生、勞動就業、社會治安等社會服務也日益繁多,在國外被稱為「社會工程師」的社工在社區各項事務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對其需求量在增加;另一方面,社工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
來自民政部門的數據顯示,這幾年,社工流失率一直在高位徘徊,去年我市社工流失率超過18%,逼近20%的人才流失警戒線。在這些流失的社工中,有超過70%的人不再從事社工行業。
核心原因是待遇
月入約3000元
「工資太低是造成社工大量流失最重要的原因。」雨花臺區翠島花城社區主任張鳴坦言,社工的工資增長比較緩慢,她幹了20多年社工,一個月工資實際拿到手才3000多元。
張鳴說:「現在基本都是南京本地人來幹社工,還以家庭穩定的女同志居多。你想,外地人得租房,一個月掙3000元左右的話,房租少說也得1000元,還得是跟別人合租,剩下的錢已經很少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據了解,我市社工工資待遇普遍不高,就職於社區的大學生社工沒有事業單位編制,每個月拿到手的收入只有兩三千元。
今年24歲的張蘭,去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社工專業,曾經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工,但在一個社區剛做了一年就換了工作。「我是外地人,工資太低了,拿到手還不到3000塊錢,交完房租,連自己都養不活,還要爸媽支援。」
「大家都知道做社工是在幫助人,可幫助人的前提是你得有幫助人的資本,收入不高、社會認知度低,自己都不看好自己,怎麼幫助別人?」已在一家公益組織工作了4年的王濤,選擇了回老家鄭州考公務員。
建鄴區興隆街道桃園居社區社工小張畢業於南京曉莊學院2009級社工專業。她說,很多人以為她們就是在居委會處理一些家長裡短的瑣事,工作很輕鬆,其實做社工絕不是那麼簡單。每年年初開始,各種加班沒完沒了,工作指標壓力經常使她精疲力竭。而且部分社會組織社工,籤的是服務協議,不是勞動合同,一些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我們班裡一共30人,畢業8年,現在還在從事社會工作的只有4人。」小張說。
南京紅葉社會工作服務社負責人張偉告訴記者,社工缺乏社會認同感、缺少成長晉升空間,一眼就能看見天花板,不少人一旦發現其他更好的平臺,就紛紛跳槽走了。
眾多「熟手」離職
服務質量打折扣
玄武區新街口街道成賢街社區黨委書記吳敏說,社工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的,他們來到一個新的社區,熟悉社區情況和問題至少要1—3個月,服務對象要適應一個新的社工也需要一個過程。社工頻頻離職,對服務質量產生了很大影響。
「我們社區有名社工,為一名精障人士服務了兩年多,彼此的默契與認同程度越來越高。去年這名社工離職,提前一個月告知這名服務對象。沒想到這名服務對象就再也不來了,說是適應不了其他社工。」鼓樓區鳳凰安養中心負責人顧靜說。
社工離職還對社工機構造成了很大衝擊,一些社工機構面臨有項目沒社工的尷尬。
本善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高潔說,該中心正處在發展階段,沒想到幾個社工有了好的歸宿後突然離職,他們都是經過較長時間培養的專業社工,離開後,手上的項目還得繼續進行,機構在用人方面已捉襟見肘。
記者了解到,我市在2009年專門公開招募了1000名大學生社工,以充實社區專業社工隊伍。遺憾的是,8年過去了,這些大學生絕大多數選擇了離開。
社工離職了,就需要補充新鮮血液,但招聘起來難度不小。
今年5月,雨花臺區賽虹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大廳招聘社工,計劃招16名,儘管門檻不高,前來面試的也就16人,學社工專業的人很少。
「我們經過統計,前來考試、面試的人員,大部分都是家在附近,專業不對口的人員,很難吸引優秀社工過來。」該街道相關負責人很無奈。
有想法也有辦法
多方行動減少流失率
減少社工流失,關鍵是要提高社工待遇
社工收入低、未來發展不明確、社會地位低、專業角色不被認可、工作獲得支持少,這些原因導致社工很難在這個崗位上堅持,已成為相關專家的共識。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認為,社工是一個需要時間沉澱與經驗積累的職業,過高的離職率與流失率會對社工的專業性與服務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的話,會導致優秀的人才很難在社工領域待下去,進而出現社工領域的人才『逆淘汰』現象。」陳友華說。
陳友華呼籲,減少社工人才流失,最根本的要提高待遇,給他們留出成長時間。政府應儘快出臺政策,增加社工在工資待遇、醫療、養老、住房、職稱等方面的保障,以此留住專業社工人才。
愛德基金會秘書長丘仲輝說,國外社工的準入門檻和待遇都比較高,以美國為例,其社工的人均年收入超過3.8萬美元,與該國中小學教師大致相當。「中國社工準入門檻很低,專業能力弱,待遇也上不去。」丘仲輝說,我國不僅要發展社工專業,同時也需要發展專業社工。比如,現在很少有人願意報考社工專業,但MSW(社會工作碩士)卻很火爆。如果出臺相關政策,讓那些在社區、社會組織當中工作了2—3年的社工可以申請MSW考試,應該有助於社工服務水平的提高。
探索薪酬體制改革,保證社工及時補缺
昨天,市民政局副局長陳芳表示,從政府層面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在制度和政策上配套,這涉及社會福利體系、社工職業體系的調整及就業崗位的開發、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塑造和提升等諸多方面,像南京一直在探索社區專職社工薪酬體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實效。
記者了解到,早在在2013年,南京就出臺了《關於加強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社區黨組織書記、居(村)委會主任待遇不低於上年度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其他專職工作者待遇,江南八區的不低於其80%,其他區縣的不低於其70%」。
今年3月,市政府再次下發通知,要求按照標準落實社區專職社工待遇,並進行改革創新。目前,主城玄武、鼓樓、秦淮、建鄴等區已逐步在提高社工待遇。
8月18日,建鄴區舉辦「建鄴區深化社區網格化服務治理與綜合行政執法工作推進會」,改變傳統考核模式,對該區的社工全年薪酬構成,除了以往的基礎工資、五險一金外,還增設了績效工資。
「此舉在提高社工待遇、保障社工基本權益的前提下,還能獎優罰劣,調動社工工作積極性,提高為民服務的效能和水平。」建鄴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值得關注的是,今後建鄴區社工招錄,原則上每年組織一次,招錄成績當年有效,根據成績建立當年招聘候錄社工信息庫,若當年產生社工崗位空缺,可以在候錄社工信息庫中擇優錄取,保證社工及時補缺。
另外,我市從2012年啟動公益創投,這些年,市、區、街聯動,已累計投入上億元,鼓勵社會組織申報公益項目,服務居民的同時,提升社工的知曉度和影響力。
多部門聯動,加強社區「全科社工」隊伍
這兩年,我市加強社區「全科社工」隊伍建設,積極整合便民服務中心工作力量,由民政部門牽頭,人社、政務、衛計、殘聯、房產等部門配合,全面開展「全科社工」業務培訓、資格認定與動態管理工作。在待遇上,對「全科社工」給予適當傾斜,加快建立「一崗多責、一專多能、全科服務」的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體系,進一步提高社區為民服務效能。
與此同時,逐步提高社區專職工作者持證上崗率。對通過國家社會工作師和助理社會工作師考試的專職社區工作者,各區要每月分別給予不低於200元、100元的獎勵;到2020年,力爭全市45歲以下的社區專職工作者全部取得國家社會工作師或助理社會工作師資質。
「社工是一個以價值觀為核心的行業,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來實現循序漸進、自下而上的發展。」市公益創投協會常務副會長常建東認為,社工是一個新的職業,社工服務還處於政府購買服務的初期階段,尚未建立成熟的體系。社會應當給社工更大的發展空間,社工在我國剛剛起步,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和市場的朝陽行業,應鼓勵更多有志向的優秀人才投身到這個行業中來。
本報記者 馬道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