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2021-01-12 易水學堂

對穴療法又稱雙穴療法,就是選用兩個在治療上互相配合,發揮協同作用的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賀老在臨證治療中非常重視各個穴位的基本特性和主治性能。

勞宮配照海治療口腔潰瘍,在《景嶽全書》中記載:「口瘡者,下焦陰火也……」勞宮為心包經滎穴,五行屬火,照海為腎經,五行屬水,兩穴相配既滋腎陰又清心火。

伏兔配養老治療下肢痺痛,痺為閉阻不通的意思,以肢體關節活動障礙、疼痛為主要特徵。本病關鍵在於痺而不通,治則以宣通為原則。伏兔為足陽明脈氣所發,有強腰益腎,通經活絡的作用。《類經圖翼》中記載:「養老穴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艱難,及筋攣,腳痺不可屈伸。」太陽經貫通上下,達於四肢,與督脈、陽蹺脈、陽維脈相交會,所以兩穴相配,一上一下,組方獨特,治痛顯著。

賀老也常用到老十針。老十針是北京中醫院金針王樂亭醫生從醫多年治療腸胃病實踐總結的經驗。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雙)、內關(雙)、足三裡(雙)。治療一切腸胃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對於氣、血、痰、瘀、食、溼、蟲所引起的實證胃痛都用瀉法,治療虛證加灸。

穴位配伍,應該本乎陰陽。下為陰,上為陽;右為陰,左為陽;腹為陰,背為陽;裡為陰,表為陽。無論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陰陽失和;針灸治病,也總不離調和陰陽。

因此,臨證配穴,除要考慮經脈的本經循行、相關脈象、所主病候、標本根結、別絡所屬、經筋皮部,及經脈之間的表裡聯繫、同名聯繫、交接聯繫、生克聯繫、氣街聯繫、奇正聯繫之外,充分注意到陰陽配伍的原則,對於提高臨床療效是很有幫助的。

臨證擬取二穴,則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裡的原則去選取最恰當的穴位。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穴位局部、鄰近、遠端及全身的治療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臨床療效。醫生對患者實施針灸,如果辨證已經明確,治法已經制定,配穴處方是關鍵,像中藥方劑配伍的君、臣、佐、使。

賀老在長期臨床中,對一些常用的對穴認真總結,歸納出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綜合性的配穴原則。茲將賀老臨床上常用的對穴穴性與配方,以及取穴的經驗分述如下。

1.合谷—太衝

合谷、太衝名為四關。所謂「關」,乃精華之所聚,要害之處也。四關穴的應用由來已久,在古典醫籍中就有不少記載,在《標幽賦》中記載:「寒熱痺痛,開四關而已之」。合谷與太衝相配稱四關穴,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太衝為足厥陰肝經原穴。二原相合,四關充盛,則精血氣營滿盈。合谷屬陽、主氣。太衝屬陰、主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血行,氣血相合,陰陽調和。合谷能升能散,合谷調和氣血,氣調痛止。太衝疏浚開導,肝與膽相表裡,太衝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溼熱,理氣止痛,主治六鬱、癔症昏僕、癲狂癇症及肝風、肝陽上亢等證。在《內經》記載,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合谷、太衝二穴相配稱為開四關,具有搜風祛溼、通經行瘀、鎮痛鎮靜、疏肝利膽、止痙的作用。

2.合谷—內庭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內庭為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合谷具有清熱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內庭具有清熱瀉火作用。手足陽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熱於上,內庭清熱於下,既能清瀉胃腸二經之熱,主治腹脹、納呆、嘔噦、腹氣上攻、胃火牙痛、口瘡、隱疹、咽痛、頜面腫痛等證;又能散風通絡,疏經活血,主治口眼歪斜、四肢冷痛等證。如對胃火牙痛及口腔黏膜糜爛的病人,取本對穴,針用瀉法,可起立竿見影的效果。用合谷、內庭二穴相配具有清瀉胃火、降逆止嘔、理氣止痛的功效。

3.足三裡—三陰交

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足三裡穴有昇陽、益胃、和中的作用。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穴位,又是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有滋陰健脾助陽的作用。二者陰陽相合,表裡相配,健脾溫中,益氣生血。主治脾胃虛寒、氣血兩虛及脾胃虛弱、食少納呆、腸鳴、洩瀉等證。又因足三裡能升能降,兩者相伍,補中兼行。若因正虛受風及下肢癱瘓、痿證的疾病,功用足三裡、三陰交二穴相配可有舒筋通痺、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的功效。

4.中脘—內關—足三裡

中脘為胃的募穴,又是八會穴之一的腑會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的交會穴。又稱太倉、中管。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理氣止痛的功效。內關為心包經的絡穴,其支脈走胸腹,別走手少陽三焦。補之,則能養心血,安心神,寧心定志,並且能通心陽,利水道,通瘀塞。瀉之,則清心除煩,瀉火清熱,寬胸理氣,疏通三焦之氣。主治胸腹的疾病,所謂「心胸若有病,速與內關謀」。內關又為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相通,心包為心之外圍,代心受邪,代心行令。心主血脈,所以有通脈活血、寬胸理氣、寧心安神的功效。而足三裡為胃經之合穴,合治臟腑,疏通中焦氣機,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疏風化溼、通經活絡、調理氣血、扶正培元的功效。

中脘、內關、足三裡三者相配,重點在於清心開鬱,寧心安神、升清降濁、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疏理肝胃之氣,合治臟腑疾病,主治鬱證、髒躁、驚悸、失眠、脅痛、胃脘痞滿、食少納呆等證。

5.中脘—足三裡—三陰交

中脘位於胃脘中間,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又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穴。有調升降、和胃氣、化溼滯、理中焦、消脹滿的功效。由於上述四經之交會,所以能通達四經之經氣。胃的經氣匯聚於此,胃中蘊潤的陽氣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氣不足則水谷不化。太過則消谷善飢。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李東垣曾說:「氣在腸胃者,取足太陰陽明,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足以說明中脘既能補中益氣,又調和五臟,通理中焦,是治療腹中一切疾病的要穴。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有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調理腸胃、調和氣血、疏風化溼、通經活絡、利水消腫、強壯健身的功效。

中脘與足三裡配伍應用,在《雜病穴法歌》中記載:「水腫水分與復溜,脹滿中脘三裡揣。」和《行針指要歌》中記載:「或針痰,先針中脘、三裡間。」其伍用機制在《內經》中記載:「陽明之上,燥氣治之,燥者陽明之本也。」胃氣本以下降為順,中脘以升清為主,輔以足三裡能引胃氣下行,降濁導滯,以利胃氣之運行、水谷之運化。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近一遠,一升一降,相互促進,相互為用,健脾胃、促運化,理氣機、和氣血,消脹除滿止痛之功益彰。再加上三陰交,滋陰健脾,陰陽相配。

中脘、足三裡、三陰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調理氣機、鎮靜安神、調補氣血,專治脾胃虛寒、氣血虧薄或一切脾胃疾病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屬於氣血虛衰者。全方補中有行,補而不滯,陰陽協調,溫而不燥。如果脾虛胃熱,則可瀉中脘,以導滯熱。如果脾胃不和,清濁不分,上吐下瀉,則可補中脘以升清氣,瀉足三裡以降濁氣,佐三陰交以調和陰陽,則中氣得以調暢,陰陽得以續接矣。

6.羶中—內關

羶中為上氣海,胸氣之街,為手厥陰心包經的募穴,手太陽、手少陽、足太陰、足少陰、任脈之會。八會穴之一,調氣之功較強,在《難經》中記載:「氣會羶中」,其功能為調氣降逆、寬胸利膈,是心之宮城,肺之氣海,主胸中之氣,所以凡是胸中的氣病都可以治療。內關為心包經的絡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具有溫通心陽的作用。羶中、內關二穴相配可理氣開鬱、寬胸利膈,寧心安神,清熱活絡,重在調氣。主治胸痺、心痛、癲癇、髒躁、肝氣鬱滯、乳汁不通、瘀乳等證。

7.命門—委中

命門又稱精宮,為督脈上的要穴。有壯陽益腎,強筋壯骨的作用。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位於膕窩部,因本經多血,所以能用於放血而治療各種疾病。命門是生命之門,有固精止帶,強壯助陽的功效。屬於全身補穴之一,命門、委中二穴相配,用瀉法能清熱達邪,祛除侵襲經絡的風寒外邪,主治痺證、身痛、骨節腫痛。用補法能補腎益精,祛風通絡,舒筋利節,活絡止痛。主治氣虛陽虛、腰腿疼痛,下肢痿痺、半身不遂等證。

8.中脘—天樞

中脘位於胃脘中間,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又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穴。由於上述四經之交會,所以能通達四經之經氣。胃的經氣匯聚於此,胃中蘊潤的陽氣是消腐水谷的根源,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理氣止痛的作用。天樞又稱谷門,是大腸經的募穴,有溫通氣機,調理腸腑的作用。中脘、天樞二穴相配,能調和胃腸、疏通腑氣,使中焦氣上通下達,胃腸功能和調,則能分理水谷及糟粕,疏導一切濁滯。

9.天樞—陽陵泉

天樞為大腸經的募穴,有調理腸腑、溫通氣機,使中焦之氣上通下達,胃腸功能和調,則能分理水谷及糟粕,疏導一切濁滯。陽陵泉為膽經的合穴,肝與膽相表裡,膽又為中清之府,瀉陽陵泉以肅清靜之府,平肝氣之橫,降肝火之逆,協調肝胃,調理腸腑。天樞、陽陵泉二穴相配,能平肝和胃,調理胃腸,疏肝調經,清熱解毒。主治腸鳴、呃逆、反胃、脅痛、便秘、痛經、嘔吐、腹瀉等證。

10.中脘—氣海—三陰交

中脘位於胃脘中間,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又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穴。由於上述四經之交會,所以能通達四經之經氣。胃的經氣匯聚於此,胃中蘊潤的陽氣是消腐水谷的根源,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理氣止痛的作用。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穴,又是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有滋陰健脾助陽的作用。氣海又稱丹田,為氣匯之處,故為氣之海也,功能為蒸動氣化,以助運化之機。並且,能調理衝脈、任脈,行氣化濁、昇陽補氣、益腎固精。

中脘、氣海、三陰交三者相配,其功能為補中氣,益氣血,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運化生機旺盛。主治脾胃虛弱、髒氣下陷、消化不良、肌膚羸瘦、遺尿、失眠等證,以及陽痿、遺精、崩漏、閉經等生殖泌尿系統的病證。

11.中脘—內關

中脘為胃之募穴。內關為心包之絡穴,別走三焦,調理三焦氣機,寧神和胃,寬胸利氣,通調水道。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三焦氣機條達則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內關相配,通調水道,主治水飲內停,水谷不化等證。在《內經》中記載:「胃不和則臥不安」,中脘功能為調胃,內關又可安神,兩者相伍,則胃氣得和而心神得安,故又能治療髒躁、癲證、心悸、失眠等證。

12.足三裡—內關

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絡。故足三裡乃陽明經氣,猶如百川匯合入海之勢,經氣充沛而功效卓著。因為胃屬土,本經亦屬土,故足三裡為土中之真土。後天精華之根,能升能降,為疏導胃氣之樞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後天之根本,五臟六腑皆賴以營養,故針足三裡能壯元陽,補臟腑之虛損,且能升清降濁,導痰行滯,治療範圍比較廣泛。人之先天肝腎,需要後天的脾胃來濡養。所以說:「百病莫忘足三裡」,在《針灸大成》有記載:「若要安,三裡常不幹」。

內關為心包經之絡,別走手少陽,能清心胸之熱,行三焦之氣,與足三裡相配能輔助足三裡升降氣化之機,又能益氣養血、寧心定志,主治氣血不足、心神不安、驚悸、怔忡、失眠多夢等證。因其又能升清降濁,通利水道,清心除煩,導赤除溼,所以也可用於心胃灼熱、胸悶、停痰宿飲、嘔逆嗆咳、不思飲食等證。

13. 足三裡—內庭

足三裡為胃經合穴。胃為水谷之海,主消納水谷。胃氣盛則消納暢流,營養充沛;胃氣虛則消納呆滯,臟腑失榮。補之則益氣健脾,昇陽助胃;瀉之則升清降濁,條達氣機。內庭為胃經之滎穴。胃喜潤而惡燥,燥則生內熱,必須以水潤之,水土交融則胃氣和調。足三裡與內庭相配,足三裡升振胃陽於上,內庭滎水和陰潤胃於下,使之陰平陽秘,胃氣調和,則消納之機得以暢利,蘊蓄之滯熱得以清瀉,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蘊熱、胃陰不足等病證。

14.足三裡—曲池

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二陽相配,二合相會;曲池走而不守,足三裡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協調胃腸氣機,通達上下,功專善行。又因肺與大腸相表裡,故曲池又能間接疏調肺氣、清熱散邪。與足三裡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衛。故可用於表邪侵襲肺衛而不能宣達而見有惡寒、發熱、咽幹、頭痛等症,以及外邪直中胃腸所致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

15.足三裡—太衝

足三裡又能補血、活血、涼血、清血,而太衝功能為洩肝膽、降氣逆、通經、行氣、止痛,也能涼血、活血。兩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經,涼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氣機,清理肝膽胃腑之蘊熱,主治痛經、肝膽氣逆、頭暈頭痛、煩躁善怒、嘔呃、胃痛等屬於氣逆或氣滯蘊熱,以及脅痛、髒躁、癲狂、肝胃不和、胃中堵悶等證。

16.足三裡—陽陵泉

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之樞紐,疏通胃氣,升清降濁。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之合穴,有平肝和胃,降逆緩衝,疏木和土,調理肝胃的作用。兩者相配,則能主治木鬱侮土,見有中消停飲、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洩瀉嘔吐等症。又因足三裡能調氣活血,陽陵泉為諸筋之會,二者相配,疏氣通經,搜風祛溼,舒筋利節,故也可用於治療風痺、膝腫、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屬於經絡痺阻者。

17.足三裡—百會—風府

足三裡能升清降濁,調理氣血。百會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足三裡、百會相配,益氣昇陽舉陷,健腦益智,若加風府用瀉法,又能清理腦海之氣血。故足三裡、百會、風府三者上下相配,調理逆亂之氣血,祛風散邪,醒腦安神,主治內風、外風所致之頭暈目眩、語言謇澀,半身不遂或肢體麻木等症。

18.足三裡—天突—羶中

足三裡、天突、羶中相配,補之則益氣補肺,宣肺止嗽,也有培土生金與母子相生之意;瀉之則降逆化痰,開胸順氣。若為肺氣虛而痰飲壅肺者,則可以補足三裡、羶中,而瀉天突,攻補兼施。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虛胃弱,痰溼內生,肺阻氣,也可遣用足三裡、天突、羶中而脾肺同治。

19.氣海—中極—關元

氣海又名丹田。顧名思義,為氣之海、元氣之會,呼吸之根,且為下焦之要穴。故凡氣化蒸動之機均由此所發,功能為補益真元,蘊振腎陽,有如釜底添薪,故能蘊脾胃、助運化,使水谷腐熟,又能蒸動膀胱氣化,使之氣化升騰,津液四布,濁陰得出。氣海偏於蘊振陽氣,關元重在滋補陰精,中極善利下焦而調經養血。故氣海、中極、關元三者相配,能蘊腎助脾、疏調氣機,又能通利膀胱、調經養血,主治脾腎不足、氣虛小便不利以及男子腎虛精虧、婦女血虧月經不調等證。

20.氣海—三陰交

氣海偏於溫振陽氣。三陰交偏於滋補陰精,並能健脾昇陽,益氣調氣。氣海、三陰交二者陰陽相配,氣血雙補,陰陽兩調,以期陽中求陰,陰中求陽。補脾助運化而後天得養,助陽益氣而先天得濟,故能昇陽舉陷,主治虛勞、中氣下陷、虛寒腹痛以及癃閉、帶下、經閉或陽痿、滑精、水氣不化、下肢水腫等證。

21.氣海—關元—三陰交

氣海、關元益氣溫腎助陽。三陰交健脾之中又有補陽之功,益氣昇陽之中又能滋補肝腎之陰。氣海、關元、三陰交三穴相配,益氣助陽力卓,補陰滋腎效果顯著。補中有調,陰陽兼顧,為治療婦科病證以及下焦虛寒的常用配方。

22.氣海—陰陵泉

氣海為生氣之源,溫振陽氣,蒸動氣化。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能健脾昇陽。先賢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海、陰陵泉相配,其功能為鼓動中焦、下焦氣化之機,其勢如漚如瀆,水氣得以通利,故能主治癃閉、下肢浮腫、脾虛納呆、水溼困脾等證。

23.氣海—足三裡

氣海為氣血之會,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生氣之海。足三裡為胃經之樞紐,後天水谷精微之根。兩者相配,助胃氣腐熟水谷,昇陽氣鼓舞中州,五臟六腑均能得以營養,壯人身之陽,補臟腑之虛,諸凡補益脾腎之配方中實不可缺,能主治脾腎不足、中焦虛寒、氣血不足、食減納呆、宿食停滯等證。

24.氣海—氣衝—歸來—三陰交

氣海為元氣之海。「氣主熙之」,氣足則經脈溫通滑利。氣衝又名氣街,乃腹氣之街,腹部之經氣源源流過,又為宗筋之會,陽明經多氣多血,故氣衝能調氣血,榮宗筋,活血行瘀。氣海、氣衝、三陰交三者相配,補養氣血,濡養筋脈,通經活絡,舒筋利節,主治下肢癱痿、關節腫痛、痿軟麻木、行走不利等屬於氣血虛虧,經脈阻滯者。歸來為足陽明胃經穴,能補氣升提,調經止痛,又能通利下焦,行氣利水。

故氣海、歸來,氣衝、三陰交相配,能調理氣機,分利清濁,通調水道,主治癃閉、五淋、帶下等證;又能行氣活血,調理血分,主治氣滯腹痛、月經不調等證。

25.氣海—關元—足三裡

氣海為氣之海。關元為足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貯血之處,通治男女精血虛虧諸證。關元之下即為子宮,子宮又為血室,因關元主藏血,所以稱關元為「血海」,且莫與足太陰脾經之血海穴相混淆。關元能溫腎興陽,益氣固脫,主人身之氣;氣壯人強,氣虛人病,氣脫人亡。針本穴不但可治病,而且有延年益壽之功。

氣海、關元、足三裡三者相配,大補元氣,氣足血充,陽生陰長,而且先天後天互濟,補而不滯,補中有調,溫中寓補,主治中焦虛寒、下焦痼冷之見有腹痛、經閉、便溏、腹瀉、小便者。

26.支溝—陽陵泉

支溝,又叫飛虎。為少陽三焦經腧穴,有調理三焦氣機,助三焦氣化,利三焦水道,通調腑氣、降逆洩火之功;陽陵泉,又名筋會,為足少陽膽經脈氣所入,屬合土穴,有和解少陽、疏肝洩膽、清瀉溼熱、祛除風邪、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效。支溝以清利三焦之氣為主,陽陵泉以疏調肝膽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同經相應,同氣相求,疏散鬱結、和解少陽之力增強。用於治療少陽病、膽囊炎、慢性肝炎症見脅肋疼痛者,或肋間神經痛、習慣性便秘、婦女妊娠大便秘結、婦人經期乳房脹滿、經行不暢等。

27.魚際—太溪

魚際,為手太陰肺經滎穴,具有清宣肺火、疏調肺氣、清利咽喉、消腫止痛之功;太溪,又名呂細,為足少陰腎經腧穴,為輸穴、原穴,具有滋腎陰、退虛熱、壯元陽、利三焦、補命火、清理腦竅、補益肝腎、強腰膝之效。魚際穴功用突出一個「清」字,太溪穴功用側重一個「補」字,魚際以瀉火為主,太溪以滋陰為要。二穴伍用,一肺一腎,一補一清,滋陰潤燥,清熱退燒,止咳止血之功益彰。用於治療虛勞,肺燥,咽喉腫痛證屬陰虛火旺者。蓋虛勞一證,多由脾腎兩虧,陰液枯涸,不能上滋心肺,以致火炎肺痿,遂成虛損。

28.大椎—肩髃

大椎,為督脈腧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穴,為諸陽之會穴。具有宣通一身陽氣之功,故可宣散寒邪、通經活絡、理氣降逆、肅肺調氣、清心定志、鎮靜安神;肩髃為手陽明、手太陽、陽蹺脈三脈之會,能疏風利節,是治風病之要穴。大椎與肩髃相配,祛風散寒,通經活絡,主治肩背部風寒襲絡,經絡痺阻及氣虛血虧、勞傷所致的肩臂疼痛、活動不利等症。

29.湧泉—勞宮

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陰經井穴屬木,木為肝經所屬,肝主筋,滋腎水可以柔肝木,故湧泉能緩急解痙,又能滋陰降火,醒神開竅。勞宮屬心包經穴,性善清降,能清痰舒氣,化滯降逆,開七情之鬱結,並能清胸膈積熱,導熱下行。湧泉與勞宮相配,水火交融,心腎相交,故能寧心安神,醒神開竅,清熱息風,主治神昏、頭眩、高熱驚風或突然昏僕、中風不語等證。

30.魄戶—魂門

魄戶、魂門為足太膀胱經之肝俞、肺俞兩旁之絡穴。肝藏魂,肺藏魄,肝藏血,肺主氣。氣血不和則魂魄不交。以致心煩不寐,神志不寧,夢亂紛紜,足太陽膀胱經主表,統一身之陽氣,臟腑之氣皆通於背部。並且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猶如陽光之溫煦照耀,氣化之功能得意協調,氣血安和。所以魄戶、魂門相配,能調氣血安心神,鎮魂定魄。又可配合神門以清心安神,醒神清竅。

相關焦點

  • 賀普仁:毫針火針並用治療肩周炎
    賀老從醫70餘年,精研歷代醫家文獻,不斷總結臨床經驗,並博採眾長,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針灸三通法」學術體系。「針灸三通法」學術體系以「病多氣滯,法用三通,分調合施,治神在實」為核心學說,以微通、溫通、強通三法臨證理術為基本內容。
  • 火針治療下肢靜脈曲張:驗!廉!便!
    健康中國health.china.com.cn 時間: 2014-04-30  來源: 光明網   在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的一個診室裡,你可以看到這樣一個頗為壯觀的場面:幾位甚至十幾位患者坐在椅子上,一側褲腿均高高挽起,露出的腿部都有一片血跡,但他們似乎毫不介意,相互之間嘮著家常有說有笑……該院針灸中心下肢靜脈曲張專臺負責人夏淑文主任告訴記者,這些都是飽受下肢靜脈曲張之苦的患者
  • 吳儀頒獎,院士同臺,他是國醫大師,更是教父級的「針界泰鬥」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賀普仁的奔走和吶喊之下,其主持編撰的《針灸寶庫-賀普仁臨床點評本》一書得到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市中醫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並被列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特別委託項目。先後發表「針灸治療輸尿管結石」、「針灸治療小兒弱智」、「火針治療面肌痙攣的臨床觀察」等論文,出版《針灸治痛》、《針具針法》、《灸具灸法》、《針灸歌賦臨床應用》、《賀氏針灸三通法臨床應用》、《賀氏針灸三通法系列圖解叢書》等著述,對其學術思想、三通法的臨床應用、各針法的精髓所在都進行過系統的總結和整理,成為針灸醫學的寶貴財富。
  • 辛杏林學院請臨床醫生手把手教你
    針灸學總論 (經絡流注分布規 律),穴位分類,各種穴位的作用講解及辯證選穴思路第3天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常用經穴的臨床運用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常用經穴的臨床運用 第4天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常用經穴的臨床運用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常用經穴的臨床運用第5天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
  • 火針、水針、毫針愈復視
    治法:火針:取毫針燒紅後,迅速點刺雙側陽白、太陽、攢竹、四白及上眼瞼阿是穴,再以幹棉球按壓針孔片刻,每周5次。水針(穴位注射):將注射用腺苷鈷胺1.5mg溶於2ml滅菌注射用水中,每穴根據穴位深淺不同注入0.4~1.0ml藥液,選穴為雙側陽白、攢竹、太陽、四白,每周5次。毫針:取雙側陽白、攢竹、太陽、四白、臂臑、曲池、合谷、足三裡、光明、三陰交、太溪、太衝,留針30分鐘,每周5次。
  • 賀普仁:眼睛模糊,視力不好?教你一招恢復視力
    賀普仁  中國科協全國委員、中國針灸協會高級顧問、北京針灸學會會長、北京針灸三通法研究會會長、原中國國際針灸考試中心副主任。
  • 實用:火針治療的經驗收集!!!
    本病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休息,患肢抬高30-40度,多飲水,保持病灶局部清潔。火針治療乳房腫塊    乳房出現腫塊,大小不一,形態不規則,腫塊 與周 圍組織分界不清,與皮膚無粘連,推之可移動;經前3~4日腫塊疼痛、增大,經後 疼痛減輕或 消失,腫塊變小。
  • 國醫名師親臨授課,讓世界聆聽中醫的聲音!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項目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確定為四位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之一。賀氏三通門診部作為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培訓中心賀氏火針培訓基地,充分發揮講習班在門診部中舉辦的優勢,使學員的學習最大限度的理論與臨床有機結合,以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針灸三通法是賀普仁教授一生的心血,我們的宗旨是「弘揚傳統醫學,振興針灸事業」,希望有更多的學員通過培訓班的學習,了解三通法、掌握三通法、運用三通法,更好地服務於患者!
  • 賀普仁針灸減肥方|督脈|肥胖症|穴位_網易訂閱
    減肥方  作者/賀普仁  【病症:肥胖症】  初期輕度肥胖僅體重增加20%~30%,常無自覺症狀。中重度肥胖常見伴隨症狀,如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短氣喘,腹大脹滿等。  兩組穴位輪換應用。  【針方臨證】  初期輕度肥胖僅體重增加20%~30%,常無自覺症狀。中度肥胖常見伴隨症狀,如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短氣促,嗜睡,食慾亢進,容易飢餓,或閉經,陽痿,心悸,怕熱多汗,腰背痛,關節痛等。
  • 國醫大師唐祖宣京城收高徒(附我國90名國醫大師完整名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6月1日訊(記者 朱國旺)5月31日,「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收弟子劉文華典禮暨安定門中醫院傳承工作室授牌」在京舉行。北京安定門中醫醫院院長劉文華成為國醫大師唐祖宣教授的又一弟子。唐祖宣教授是第二屆國醫大師,是國醫大師中少有的「40」後。
  • 14名中醫精英拜師國醫大師
    □記者陳海峰實習生劉夢珂文圖    本報商丘訊4月26日上午,商丘市維景國際酒店內,商丘市中醫院14名中醫精英拜6位國醫大師、專家為師;當日,院士、國醫大師張大寧被聘為商丘市中醫院名譽院長;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商丘分中心落戶商丘市中醫院。
  • 國醫大師柴嵩巖婦科臨床經驗系列叢書發布
    近日,國醫大師柴嵩巖婦科臨床經驗系列叢書出版發行,叢書是對國醫大師柴嵩巖70餘年杏林生涯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的全面總結。為弘揚柴嵩巖的學術經驗,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與北京中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共同在京舉辦新書發布會暨「國醫大師柴嵩巖中醫婦科學術思想及技術經驗知識體系」推廣應用培訓班。國醫大師柴嵩巖表示,「叢書是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並持以誠信和科學的態度,依據中醫學之原理進行編著的,希望以此努力來表達我們對社會和學術專業的責任。」
  • 這家醫院出了兩位國醫大師60多位名中醫,還有這麼多「獨門好藥」
    2009年5月,廣中醫一附院鄧鐵濤教授榮獲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批「國醫大師」稱號,這也是廣東省首位國醫大師。醫院建造了具有嶺南建築特色的「國醫大師」亭以啟後人。 國醫大師領銜內科 內科是中醫服務患者最寬泛的臨床學科,常見病與疑難雜症兼雜,是學科植根的豐厚土壤,55年來,廣中醫一附院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傑出的內科中醫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