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馬上就要選科了。選科是令很多學生跟家長頭疼的事情。因為一旦選擇的科目不適合自己,很可能影響兩年後的高考,進而影響到之後的發展道路。所以選科一定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選定的科目,效果會更好一些。既然說到選科,那麼首先一定要了解選科規則。只有了解了選科規則,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之前的高考模式大家都非常熟悉,也就是傳統的文理分科,高中生從其中二選一就可以了。但是隨著高考模式的改革,很多地區實行高考3+3模式,還有不少地區實行新高考3+1+2模式。這三種模式的共同點就是語數外依然是主科。3+3模式另外的3指的是從剩下的6門科目中選3科。而3+1+2模式中的1是指歷史、物理中二選一,2是指從化學、生物、地理、政治中四選二。
在新高考模式下,還有一個重要的規則就是等級賦分。對於等級賦分可能很多學生跟家長不太清楚,我簡單解釋一下,就是最終的高考成績並不只是看你成績單上的成績,還看你的排名,成績越高,在縣級、市級、省級排名越靠前,你考上重點大學的概率就越大。所以高中生選科的時候一定要選成績好並且名次靠前的科目,這樣才有優勢。
家長跟孩子選科要規避的3個誤區。
1. 唯分數論
唯分數論這種很好理解,就是看孩子每科在考試當中的成績,哪科成績好就選哪科。比如物理考了70分,生物考了80分,於是就認為孩子的生物比物理好,於是選擇生物。其實兩個學科分屬不同的領域,難易程度不同,也就沒有可比性。
2. 盲目跟風不可取
盲目跟風選科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扎堆選科,看哪些學科選的人多,就選哪些學科。既然選的人多,那麼就一定好,抱著跟著大家走準沒錯的態度,於是就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二是「哥們義氣」同學關係好。因為不想跟同學分開,也跟著同學選了一樣的科目組合,結果選完之後才發現並不適合自己,這樣以後的學習道路上就會非常痛苦。
3. 一次成績定選科
在選科上還有一種誤區就是根據一次考試成績就定選科。這樣做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要把孩子從高一入學後到最近的這段時間內,所有的成績單拿出來,尤其是最近的幾次考試成績,更有參考價值。經過綜合比較,梳理出幾種適合孩子的科目組合。
選科牢記3點建議
1. 看各科在每次考試中的排名
因為新高考採用賦分制,也就是說你的卷面成績並不是你最終的成績,還要看你的排名。所以選課的時候要看每科在考試當中的排名。在眾多的考試中,比較一下哪些學科成績靠前,名次也靠前。名次越靠前的科目越要優先選擇。
2. 結合將來要報考的專業選科
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很多專業跟你選擇的科目有關,比如你想要報考醫學專業,那麼生物肯定是需要學習的,如果高中沒有選擇生物,那麼這個專業就沒法填報。所以高一選科的時候,就需要考慮一下自己所要報考的專業,看它對科目有哪些要求。有的大學不一樣,同一專業對科目的要求也可能不一樣。所以大學跟專業都需要提前考慮。
3. 選科要參考的三大指標
選科除了參考分數跟排名以外,還有三大指標可以參照。分別為興趣、特長跟能力。
(1)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只有對選擇的科目有興趣,才能有學習的熱情,否則學習將變成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2)特長科目每個學生都會有,如果不清楚,就去看看自己的成績單。優勢科目學起來輕鬆簡單,它往往會成為高考當中的提分科目;
(3)每個科目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不一樣,理科類的科目更加側重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文科類的科目更加側重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記憶能力等。深刻剖析自己,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