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於1998年加入華爾街英語,他曾在阿根廷、法國、美國等多地工作過,並於2002年開始在中國的任職歷程,可以說,Paul 是中國英語學習大浪潮中的一個見證者。
Paul Blackstone
華爾街英語中國執行長
本世紀早期,大多數人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特別是在跨國公司找到一份工作。「這個群體現在仍然存在,但找一份好工作已經不再是學習英語的唯一動因,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Paul認為,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非常依賴老師,但卻很少真正用英語去交流,忽略了英語作為一個交流工具的本質。華爾街英語的多媒體教學以及小班教學的方式,在2000年進入中國時非常超前,當時成為業界競相效仿的模板,事實證明,使用新技術是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方式之一。
中國是否正在失去學英語的熱情呢?近幾年來,關於國內的英語學習是否過熱,外界有所爭議。對此,Paul針對性的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個市場的學生的人數肯定是增加的,現在我們在中國有70多個學習中心,它們分布在全國的11個城市,我們相信市場的機會仍然在不斷擴張,市場本身也在不斷擴張。
目前我們在上海有18個學習中心,北京目前有19個,我們認為在這兩個城市都有機會擴展到每個城市35-40個學習中心,雖然華爾街英語進入中國多年,但仍會通過擴大業務來捕獲更多的機會。
學習英語的動力和經濟發展分不開。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躋身中產階級行列,願意花更多的資金來實現個人發展。
華爾街英語到現在已經有45年的歷史,中國的英語學習人群在學習心態和學習習慣上,也伴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而產生變化。而近兩年華爾街英語在中國斥資1.5億,主要用於三個方面:
相比在虛擬的數字平臺上學習英語,真實空間裡的學習體驗則更為重要。新學習中心的最大亮點是提升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分享和溝通,打破自然分組與間隔,使學生更容易融為一體,適合學生間小組討論和學習。
Paul認為,中國學生在掌握新技術方面是非常敏感的,華爾街英語請來了好萊塢的編劇和英語教學方面的學術研究人員,共同編寫教材。
數位化的平臺和技術,最主要的目的是給消費者提供更多更機動化的選擇。此外,針對學習的目標、動力、動機以及各不相同的需求,華爾街英語還在為課程的個性化做探索和努力。Paul介紹,目前華爾街英語的課程中涉及到時尚、音樂、藝術、體育、工程、科學、法律等不同領域的個性化課程。新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中國在線教育的迅猛發展,Paul認為,這非常有利於教育行業的發展。
Paul說:「 應用新技術是華爾街英語的傳統,我們一直非常關注及時採取那些在學術或研究中得到證明的,可以成功幫助我們的學習者提升效果的技術和方法。但技術在變,教育的核心卻不會變。」誠然,無論技術帶來怎樣的創新變革,學習一門語言的本質仍是為了實際應用,技術文明的光環也無法遮擋學習本身。
真正掌握一門技能是非常困難的,學習英語亦是如此,但在華爾街英語學習中心,我們發現原先不善於社交或者自信不足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對於他們的生活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以及未來職業道路上也會獲益良多,這是華爾街英語非常樂於看到的。
Paul還提到,現在中國的IT企業和電商企業發展非常之快,增速遠超同類型的美國公司,對那些有才能和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來說,在中國的機會更多,而學習英語會讓他們變得更加自信,讓他們的生活因學習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