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登榮(武侯區)
當陽光變得火辣起來之後,空氣裡也開始吐露燥熱的氣息,不斷刺激著萬物的神經。漫山遍野的艾草,慢慢舒展開身姿,一天一個模樣,不幾天就蹦得有大半人高。油綠綠的軀幹上,不時沁出一縷縷濃濃的藥香味。有經驗的人不用看曆書也知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而當端午的盛典即將正式拉開帷幕時,艾草的香味也從山坡上,漸漸延伸到村莊,瀰漫在千家萬戶的庭院中。
端午掛艾草,歷史十分悠久。據《詩經》記載,艾草早在上古時,就作為最具神性的祭祀物品,受到人們的追捧。艾草之所以受重視,恐怕還在於它散發的香味,可以驅蚊蠅,祛溼毒吧。古時候,科學不發達,沒有更多的藥物為人們服務,發現這些功能後,艾草理所當然就成了人們的「寵兒」。端午節,是一年中盛夏的開始。氣候處於陰陽際會,人類的免疫力相對較低,古人以為這時節邪毒最盛,人容易中招。恰巧,這時的艾葉生長繁茂,氣味濃烈,正好成了這個季節的「克毒利器」。於是,一個奇特的風俗油然而生了,在南北朝梁宗懍編撰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南宋詩人曾豐也在詩中記錄了這種傳統,「戲纏朱彩素,爭帶赤靈符。踏草仍懸艾,包菰更結廬。」看來,艾草作為闢邪祛毒之物,已經被大江南北廣為採用。
端午懸掛艾草的習俗,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就這麼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記得小時候,端午那天,家家戶戶就會派出一個小孩上山採摘艾草。為了讓有限的艾草成為囊中之物,人們紛紛起早,來爭奪大自然的饋贈。天邊才露出魚肚白,不少人家的門就「吱呀吱呀」地響起來,那天,在母親一個勁的催促下,我慢騰騰地起了床,揉著惺忪的眼睛走出家門。當走到自家附近的馬鞍山時,山上已經是黑壓壓的一片人頭。心裡明白,要在馬鞍山上採摘到艾草,基本沒有可能了。我只好往更遠的田爾埡走去,然後攀上圓包山。跟著幾個同齡人在山頭上尋找了一遍,沒有艾草的影子。沒辦法,只好繼續往前走,終於在離家近十裡外的張家灣,採摘到了一大束艾草。當氣喘籲籲趕回家時,炊煙中已經飄散出菜油的香味,家家戶戶已經開始煮中午飯了。我趕緊把採摘的艾草掛上大門,一股濃烈的中藥香味,漸漸瀰漫在自家院子裡。隨著風的傳播,家家戶戶的艾草味慢慢串聯一起。村莊的上空,飄散著縷縷艾草的味道!
喝過雄黃酒,吃過午飯之後,下一個節目又正式粉墨登場了。家家戶戶趕緊燒上一大鍋水,水裡放進艾草浸泡。不一會,熱氣騰騰的水帶著藥香的味道在家中飛揚。家族成員陸陸續續地用艾草水,痛痛快快洗一個澡,一則祛除身上潛在的毒氣,二是保證夏天不生疔瘡。洗浴結束的小孩們,被大人們強迫在臉上、鼻子上,甚至身上抹上雄黃,說是可以五毒不侵,特別是不會遭到蛇咬。當這些議程完成以後,小孩們手中拿著一束艾草走出家門,不約而同來到集體的曬場上,開始捉貓貓、「鬥雞」等遊戲,在艾草氤氳的氛圍中,度過充滿快樂的端午節!
【來源:成都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