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暖男」,這是大家對蔣永的評價。蔣永打小就是個「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又恰巧,蔣永身邊有不少人都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他們都會去找蔣永傾訴。最初,面對這樣的傾訴,蔣永束手無策,眼見無法幫助別人,他很急。
小檔案
●當事人:蔣永
(化名)
●年齡:30歲
●性別:男
●職業:職員
心理故事
掃一掃,聊聊您的心理故事
加入心理QQ群
82480362,
講述你的故事。
本報健康·心理熱線:88817097
背景
「一個暖男」,這是大家對蔣永的評價。蔣永打小就是個「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又恰巧,蔣永身邊有不少人都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他們都會去找蔣永傾訴。最初,面對這樣的傾訴,蔣永束手無策,眼見無法幫助別人,他很急。慢慢地,他找到了一種可以安慰他人的方法:編造相同的經歷。這招還挺管用,在蔣永虛構的故事中,不少人從傷心、焦慮中走了出來。但他自己卻陷入了這些故事裡無法自拔,甚至以為自己真的經歷過這些事。
自述
就在剛剛,一個同學打電話給我,吐槽他的上司沒人情味,說加班總想到他,有個去外地學習的機會卻給了別人。還說公司的誰誰誰會拍領導的馬屁,剛來沒多久,就升了。像他這種沒背景、沒情商的,只能熬。等他說完,我來了一句,哥們,我剛剛被領導一頓批,說今天做的這些報表都不行,全部讓我重做,七八十頁呢,我現在還在拼命趕工,不然連班都下不了。對方聽完我這話,來了一句,你比我慘,行了,趕緊工作吧。我一聽,就知道這同學的氣已經消了。當然,我的這段經歷是編造出來的,只要能安慰別人,編幾個故事算什麼。我現在煩惱的不是如何編故事,而是如何能讓自己不沉浸在這些虛構的故事裡。
從小到大我都特別喜歡幫助人,小時候更仗義,還路見不平出手相助,結果被打得爬不起來。我做這些事的時候並不是圖別人的感激或者誇讚什麼的,我就覺得男人要有擔當,別人有困難,就得幫一把。當然,長大後就沒那麼衝動了,更多的時候是身邊的人經濟上有了困難,或者生活上有些問題解決不了,找我幫一下。還有就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是經歷了創傷事件之後,找我聊幾句。對於前者,只要我有這個能力,我就會幫忙。而對於後者,我起初是有點招架不住的,因為這種安慰別人的活,說實話我並不擅長,這是需要技巧的。有一次,一個同事的父親去世了,看見他坐在那發呆,我就坐在他身邊想安慰幾句,可自頭到尾,我只會說「節哀順變」「不要太難過」「堅強點」,不是我詞窮,是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同事最後跟我說謝謝,但看他那張毫無變化的臉,我特別懊惱。
事情出現轉機是在一次一個朋友因為分手找我出去喝酒。分手這種事我也經歷過,幾杯酒下肚,我就跟他講起了自己那好幾段不堪的被甩經歷。沒想到,最後朋友竟然釋懷了,他還總結了一句:經歷過被甩才是男人!原來,感同身受的經歷才能打動人心,才能安慰別人。不過,並非所有的傷心、創傷我都經歷過,沒有怎麼辦?我只能編造。雖然我的口才有限,但好在不少人相信了,並起了作用。就這樣,我隨機應變地胡編亂造越來越多,讓我害怕的是,我竟然開始相信這些虛構的經歷了,並對其產生了真實的情緒反應。比如有一次我編造了女友出軌的經歷,然後對其深信不疑,我甚至偷看女友手機的微信記錄,聽說她跟朋友出去吃飯,跟蹤她看看是不是跟男生約會。結果被女友知道了,我百口莫辯,猛然發現這其實都是我編出來的謊言,最後女友提出了分手。
我不知道自己哪根筋不對了,還是心理有了問題,我想知道,我為什麼會這麼做?
小寧
點評
蔣永的煩惱在於他通過編造自己慘敗的經歷來安慰他人,結果深陷其中,把編造當成自己真實的經歷,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
寧願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幫助別人,屬於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特點。討好他人,是想獲得別人的接近,獲得別人的認可,討好的背後是對人際關係的渴望。蔣永自小就樂此不疲地去幫助他人:小時候是為打抱不平而打架,長大後是編造慘痛經歷來安慰他人。為獲得「接近他人機會」只能採用討好的方式,哪怕自我犧牲也要去幫助他人。正如他編造的故事都是比朋友遇到的困難更慘,甚至最後自己都相信自己是「慘」的。
建議蔣永接受心理諮詢,讓他能逐漸明白他為何要不停編造慘敗經歷來安慰他人,再讓他逐漸看到早年跟父母的關係,以便調整他的人際互動模式,改變現狀。
溫醫大附屬康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主治醫師 鄭天生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過需求層次理論,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蔣永從助人的行為中收穫了滿足感,這滿足了他的自我實現需求。從行為的角度來說,助人獲得的滿足感會強化他助人的行為,他會變得更加喜歡助人。後來,蔣永發現助人變得困難了,他收穫不到滿足感,這使他懊惱。偶然間,蔣永發現編造故事表達對他人的感同身受能助人成功,從助人成功中他又收穫了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就成為了編造故事這種行為的強化物。為了獲得更多的滿足感,他就開始編造更多的故事。
雖然蔣永自己知道他安慰別人的故事都是假的,但是當他講故事的時候,故事的主體都是自己,當編造的故事多次與自我發生聯繫,蔣永對於自我的認知發生了偏差,他開始覺得自己講的故事就是自己的故事。
如果蔣永停止以自我為主體講故事,他的情況可能會有所緩解,但從根本上,他需要停止編造故事。蔣永需要了解到自己並不能處理所有的問題,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與自己的「無能」和解。
溫醫大附屬康寧醫院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中心 金彥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