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5歲以下的孩子出門,最怕的是什麼?是孩子突然尿急,卻找不到廁所。
曾經有過幾次,帶著孩子出門在外,孩子玩的時候太嗨,會忘記上廁所,等到玩累了,突然說要去廁所,這時候開始抓狂找廁所,那種又怕憋著孩子、又擔心廁所太遠的緊張,才是真的讓人心焦啊。
可是怎麼辦呢?孩子畢竟小,即使做足了準備工作,也還是有疏忽的地方,這大概就是孩子給父母留的功課吧,讓成為父母的我們,常常不自覺擔憂。
昨天看到一則消息,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和朋友在景區遊玩時,其中一名母親與別人發生爭執,摔落了懸崖,生命無礙,但身體至今仍在漫長的康復中。
當事人各執一詞,一邊說是被對方推下懸崖,一邊說是她自己站立不穩掉落懸崖,具體情況我們還不得而知,但事件的起因,其實只是因為這對夫妻的兒子,一個3歲的孩子憋不住,在景區裡撒了一次尿。
摔下懸崖的母親名叫盧麗娜,她和家人、朋友在一起遊玩,卻沒注意3歲的兒子直接尿了出來。
孩子隨地大小便是不文明的,盧麗娜聽到有人指責孩子,才發現孩子已經尿完了,只好教育孩子下次要記得提前說。
可是那對指責孩子的夫妻,依舊不依不饒,從孩子的行為上升到父母的教養,最後雙方發生了劇烈的爭吵、肢體衝突,最終在互相推搡中,盧麗娜摔下了懸崖。
剛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嚇了一跳,母親在3歲兒子面前掉落懸崖,這會給孩子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啊。孩子眼睜睜看著母親摔下去,那一刻孩子的心裡,應該只有恐懼和害怕吧。
事情已經過去四個多月,當事人雙方依然在爭吵、協商,還不知道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希望受傷的母親早日康復吧,身體的傷可以養好,心裡的陰影卻需要時間填補,尤其是年幼的孩子。
雖然在這件事裡,誰對誰錯還無法說清,但我還是覺得,成年人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1)對指責孩子的夫妻說:
3歲孩子的行為如果是故意的,在公共場合故意搗亂,旁人的說教和指責都會讓父母難堪,父母也應該會及時調整,更好地照顧孩子不打擾到別人。
但如果孩子並非有心,也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我們是不是可以寬容一點,不要咄咄逼人。
這個新聞中,一開始指責孩子隨地小便的夫妻,顯然並沒有克制自己的情緒,教育完孩子又接著教育大人,甚至在孩子母親發生爭吵後,對方的妻子竟然一腳把孩子踢趴在臺階上。
這是在懸崖邊上啊,孩子如果一不小心掉落下去,後果不堪設想。但顯然,那對夫妻並沒有控制情緒,並且把對大人的怨恨發洩在3歲孩子身上,差點釀成悲劇。
(2)對孩子的母親說:
在這件事裡,盧麗娜摔下懸崖,至今還在治療。她無疑是受害者,但這個傷害到底是自己造成的還是別人造成的,每個人都有判斷。
我只是覺得後怕和可惜,如果當時,帶著孩子的母親能稍微冷靜一點,如果當時她能控制一下情緒,多關注一點孩子,及時安撫孩子,遠離對方的無理取鬧,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自己和孩子也不會受傷害。
(3)對所有父母說:
孩子是甜蜜的負擔,成為父母后,我們的身份在升級,思想更不能停滯。
很多時候,壞情緒就像一個惡魔,潛伏在我們的身體裡,也許我們無法克制壞情緒的起伏,但我們也不能放任惡魔伺機作亂。
當我們出門在外,尤其是帶著孩子的時候,既不可以掉以輕心,時刻都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也不能隨心所欲,任由壞情緒蔓延。因為有的時候,意外就在一念之間。
剛好今天看到一個關於情緒的報告: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經說過,研究表明,情緒失控如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鐘,那時候的智商和理性都為零,爆發時摧毀一切但過後卻風平浪靜。
為了我們自己,為了孩子,為了不受傷害,當你覺得情緒即將爆發的時候,不妨在心裡默念12秒,只需要控制12秒,也許一切就都可以風平浪靜了。
當然,可以的話,儘量給孩子可能尿急的情況多準備一點,紙尿褲、塑膠袋、便攜小馬桶,所謂「包裡備著心裡不慌」,誰讓我們是帶著小毛孩的父母呢。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