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老苗手打原創,拒絕侵權抄襲轉載。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曾經學習過「懶漢吃餅」的寓言,寓言中即便主人公的妻子出遠門時給他烙了一張大餅掛在了脖子上,可是懶漢卻只吃自己嘴能夠得到的部分,最後餓死在了家中。
雖然這只是為了教育大家從小不能養成懶惰習慣而杜撰的一則寓言故事,但是在真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並不是未曾發生過,河南省曾經有個被媒體稱為「天下第一懶人」的楊鎖,就在23歲這個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時,生生餓死在了自己的家中。
天下第一懶人楊鎖,懶到極致,23歲懶死家中
這個名叫楊鎖的懶人來自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四肢健全身體康健的他本不應該落得「懶死」的最終結局,事情還要從他的小時候開始說起。
作為農村家庭的獨生子,楊鎖自出生以後就是家裡的「金疙瘩」,父母每天生怕楊鎖哪裡過得不舒心,可謂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抱在懷裡怕碰了」,將嬌生慣養四個字做到了極致。
就拿學習走路這件事來說,一般孩子周歲時就已經能跌跌撞撞走一圈了,而楊鎖則不然,他直至八歲時才學會了自己走路,倒不是因為他的學習能力差或者身體有問題,而是因為他的父母根本捨不得,每次帶楊鎖出門時都用扁擔挑著他,不讓他有學習走路的機會。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不難想像楊鎖上學之後在學校的表現,學習成績差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每當老師教育他時,他根本一句話也聽不進去,回家就跟自己的父母告狀,而楊鎖的家長轉天就會來到學校大鬧特鬧,久而久之自然不會有老師願意管教他了。
隨著楊鎖一天天的長大,他的父母也再與他漸行漸遠,楊鎖13歲時,其父親患肝癌去世,18歲時其母親也因勞累過度撒手人寰,失去雙親的楊鎖命運開始了巨大的轉變。
之後早已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楊鎖將「懶」字演繹到了極致,有的同村村民見他可憐,就給他帶來了一點生菜生肉,可他直至肉變臭菜變壞都懶得動手把它們做熟,有人為他介紹了一份飯店服務生的工作後,他去了人家飯店卻當起了「大爺」,一日三餐都需要別人伺候不說,還從來不幹活,最後還是老闆親自將他送回了家。
回到家中的楊鎖甚至連出門上廁所都懶得動,直接在家裡刨個坑就地解決完一埋了事,冬天時為了取暖就將家裡的木質桌椅砍成柴火直接在客廳點著,將「懶」字進行到底。
楊鎖生命的結束發生在他23歲的這年冬天,楊鎖的親戚發現好多天沒看見他人影后擔心發生意外就買了東西來到了他家裡,然而他早已逝去多時了,就這樣楊鎖「懶」死在了自己的家中。
楊鎖的事情被媒體曝光後,有人說楊鎖的不幸完全是咎由自取,自己「懶」死了自己,其實這樣理解未免有些過於片面,試想如果不是父母生而不教,楊鎖又怎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結局,所以說「父母儘管給了他生命,卻從一開始就剝奪了他的人生」一點也不為過。
「巨嬰」式育兒值得警惕
如果細想的話其實很多家長的育兒方式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楊鎖父母的影子——只要是為了孩子好,將來能夠讀好書,自己可以幫他照顧好生活上的一切問題,即便孩子的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其他能力一塌糊塗也沒關係。然而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將來有更好的發展嗎?答案應該是未必。
現代社會對於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全面,除了會「讀死書」外其他能力卻跟不上節奏的人早已經被時代所拋棄了,就算孩子能在家長的照顧下能夠每次考試拿第一,成績名列前茅,可是這樣的「巨嬰」高材生出來後又怎麼能適應當前社會的激烈競爭呢?
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一些家長以為對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可能事實並非如此,有時候適當放手可能可以取得更好的結果。
老苗總結:
楊鎖這樣的遭遇自然是非常極端的,但是其背後的現實意義卻值得很多家長思考,以此為鑑來審視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畢竟沒有哪位家長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楊鎖這樣的人。
今日話題:你從楊鎖的遭遇中學到了哪些啟示?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