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關於懶這個問題,其實也有兩面性。
聽過一個有趣的說法:其實外國人才是最懶的,因為他們什麼事都不想自己做,才能不斷研發出機器人、智能設備...以求解放自己。
如此說來,好像也沒啥毛病,懶確實是推動人類發展的一大力量。
如果說科技的發展算是懶的正能量,那懶的負能量典型就非「中國第一懶人」楊鎖莫屬了,他的懶在於懶於生存,這不僅於社會無益,最終也會害死自己。
01現實版「愛子如殺子」:父母雙亡後竟餓死家中
楊鎖1986年出生於北方一個山村貧困家庭,父親楊繼春為人忠厚老實,由於家庭困難,30歲才成家,楊鎖出生時他都46歲了,是真正的老來得子。
雖然家裡條件並不好,但老兩口對楊鎖從小到大那是極盡寵愛,想要的一定給買,什麼活都不讓幹,吃飯是喂,出門就抱,學習不好也不能被訓,否則就去學校找老師理論。
楊鎖本身也不愛學習,最後搞得學校無奈,只能將其勸退。
退學後,楊鎖在家繼續享受著「土皇帝」的生活,直到13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娘倆的生活更加艱難。
即使這樣,楊母也捨不得讓孩子幹活,家務、勞作一力全擔,沒過兩年也病倒了。
這時的楊母看著什麼都不會的兒子,開始後悔了,擔憂自己走後兒子的生計大事,臨終前拜託一位遠親幫忙把兒子安排到一家飯店工作。
可好吃懶做慣了的楊鎖,到飯店依然一無是處,很快被辭退。
回家後楊鎖索性將懶貫徹到底,鄰居給送來現成的吃食就吃,沒吃的就餓著,冬天家裡冷,想取暖就燒家具,上廁所也不願出門,在屋內刨個坑就地解決。
就這樣,將家燒到四處漏風,家徒四壁,渾渾噩噩地活到23歲,最終餓死在家中。
02巨嬰式育兒,傷人傷己
楊鎖但凡踏實肯幹,也不至於落得如此結局。原本以為寓言故事都是前人誇張的杜撰,可楊鎖卻真實地展現了什麼叫「懶漢吃餅」。
當然,楊鎖的悲劇恰恰來源於愛他如命的父母,他們一家詮釋了兩個真理:
1、真愛孩子當「授人以漁」
楊鎖父母的愛是自私愚昧的,他們的做法是「授人以魚」,傾盡所有為孩子提供最優越的生活環境,卻不從教孩子如何創造。
等到自己逝去,最愛的寶貝獨子只能餓死,多麼諷刺又可悲?
天下間沒有 父母不愛孩子,但「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否則糖果也成了「毒藥」。
作為父母,我們的生命會在孩子之前終結,不可能陪他一生。能做的就是在雛鳥待哺時期,儘自己所能為他提供庇護,讓他學會更多生存技能,日後離開自己也能獨自生存。
因此,在適當的時間就要放手讓其自由翱翔九天,飛向屬於他的廣闊天地。
2、巨嬰式長大的孩子,除了增加父母負擔外一無是處
愛應該有準則、有規範,無節制無底線的盲目寵愛就是溺愛。
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會像楊鎖一樣,動手能力差、依賴性強、不懂人情世故、狂妄自大、好吃懶做、喪失生存技能。
即便年歲長了,從心理上仍不能稱為一個大人,易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自作聰明甚至成為社會垃圾。
為人父母,一部分人是養兒防老,但更多的人是希望孩子幸福。
巨嬰式孩子長大後依然是孩子,不僅不能為父母養老,還會成為父母無法安心離去的擔憂。
人都說「子欲養而親不在」很可悲,豈不知「親需養而子不能」更可悲。
巨嬰式育兒現象不只是我國,在國外也屢見不鮮。
請所有家長一定要理性愛孩子,重視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特長、興趣、學習、娛樂、親子互動...
在健康幸福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將來更易獲得長久幸福,目光不要太短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