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人說父母應該無條件愛孩子,這樣孩子才能不被利益左右,沒有負擔地成長。然而,這個「無條件」如何理解、如何把握是個大難題,有時父母付出太多,反而害了孩子。
被稱為「第一懶人」的楊鎖,於1986年在河南信陽出生,家境普通,但作為獨生子備受父母寵愛。
楊鎖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到8歲父親都不忍心讓他走路,總是挑著擔子讓他坐在裡面。
孩童畢竟還是活潑的,也有先天的同理心,楊鎖剛開始還會體諒父母,想主動幫忙幹活,可父母從不讓他插手。
楊鎖就像家裡的一尊大佛,被父母供養著。
13歲那年父親患病去世,養家的重擔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她也疼愛楊鎖,工作再苦再累都不讓楊鎖分擔,後來身體因長期勞累每況愈下,也病倒了。
照常理說,楊鎖本應該肩負起養家的任務,可從小在寵愛下長大,他根本沒心思工作,也早就輟學不念了。
習慣懶惰的他還妄想母親繼續養他,甚至對無法工作的母親大打出手。於是,楊鎖18歲那年,母親也走了。
缺乏自理能力的他只能依靠親戚救濟,堂哥給他介紹了幾份工作都適應不了,仍然選擇待在家裡。
沒錢他就變賣家裡的東西,或上街乞討,平時連上廁所都不願意出門,冬天寒冷,他把屋子裡能燒的東西都燒了,只剩四堵牆壁,懶惰得超乎人的想像。
2009年春節,正是一家團圓的日子,堂哥帶著食物去看楊鎖,這才發現他早已餓死,那一年他才23歲。
父母去世後,這個河南小夥燒光家具、餓死家中,聽起來和「脖子上掛著大餅卻餓死了」的故事沒什麼兩樣。
聽起來不可置信吧?但這是真實的。父母的溺愛,造就了楊鎖這個「巨嬰」,年紀輕輕卻被懶惰奪去了生命。
大家對於楊鎖的離世並不難過,只是感嘆父母的溺愛,讓孩子喪失基本的生存能力,實在太可怕。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一個10歲的男孩,長得已經和母親一般高,就因為飯菜不合口味對母親又打又罵,旁邊的人拉都拉不住。
而這位母親,明明是長輩,明明有力量躲開,卻承受著兒子的打罵不反抗,為什麼?就是因為習慣了縱容孩子。
有句俗語叫「慣子如殺子」,溺愛其實就是把孩子往火坑推,楊鎖的悲劇就是典型例子。
作為父母,要掌握好愛孩子的分寸,否則傷人傷己。
1、 自私
現在一般家庭都是父母準備好飯菜,孩子只要等著吃就行,有時孩子玩手機,不願意吃飯,父母就在旁邊喂,即便孩子有了獨立吃飯的能力,這就是溺愛的表現。
孩子沒把父母做飯的辛苦當回事,認為這是父母理所應當的,說白了就是自私。父母付出可以不計回報,可孩子太自私,對他將來的成長和社交都沒好處。
2、 懶惰
父母平時不讓孩子幹活,養成習慣了,孩子自然就不想再動手。
所謂用進廢退,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廢,懶惰加上生活常識不夠,進入社會後生存也會異常艱難。
3、 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孩子是所有人的中心,一家人圍著轉,這說明教育模式需要改變。
孩子習慣了,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重要,走到外面的世界時也抱著同樣的想法,然後不斷碰壁。
孩子的認知過程是從「自我」到「道德」,家長如果不適時引導,他就無法成長。
這種性格的孩子不容易進入集體生活,太過重視自己,不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對孩子以後的人生發展沒好處。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過:「知道怎樣會讓孩子變得不幸嗎?對他事事遷就」。
父母不可能永遠保護孩子,教會孩子生存的能力比幫他做更實在,關愛而不是溺愛,這是底線。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