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提到:「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母親如果是一個慈祥的母親,那麼他的天性一定會是體恤兒子的好女人,每當兒子需要出遠門時,都會很心疼兒子的辛苦」。
中國式父母,似乎天生就有著體諒子女的本能,但是這種本能如果過了分很有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就比如說:有一些孩子成為了「巨嬰」,這些巨嬰的形成條件就是因為父母太過於勤快,幫助孩子們做了孩子們原本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才讓孩子們慢慢喪失了勞動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
河南人民眼中有一位當地公認的巨嬰,名字叫做楊鎖,出生於1986年。鄰居回憶起楊鎖,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父母當時想要把孩子鎖在自己身邊。而楊鎖的父母也的確進行這個觀念。
孩子8歲的時候還讓父母一口一口的違反,能不走路就不走路,每次需要出門的時候,父親都會挑一個擔子,然後把楊鎖放在扁擔筐子裡面。鄰居回憶起楊鎖的童年過往:說這個孩子也很聰明,有時候也想主動幫助家人做一些事情。
但是每一次主動提出要幫忙的時候,父母也總是害怕孩子會累壞,所以時間一長,楊鎖就在父母的溺愛下變得越來越懶,基本上什麼事情都不做,這也就慢慢喪失了勞動能力。
1999年,楊鎖的父親因病去世,所以家庭的重擔自然就全部放在了楊鎖的母親身上,如果按照其他家庭的情況來看,大部分人可能會體諒父母的艱辛,然後一起幫助母親渡過難關,但是楊鎖13歲還是需要母親全部照料生活瑣事,過大的家庭壓力自然壓垮了這個女人。
由於長時間生活在不用自己動手的環境中,楊鎖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當母親不能滿足自己的物質條件時,楊鎖甚至會在情緒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暴打自己的母親。2004年楊鎖18歲,這一年母親也離開了這個男孩,但是母親去世之後,沒有任何親戚朋友願意長期幫助這個孩子。
楊鎖希望通過在工地上找一份活來養活自己,但是又嫌棄工作環境實在太過艱辛,又回到了老家。直到2008年,楊鎖已經成為了眾人眼中的乞丐,因為他不修邊幅,頭髮枯燥打結,儼然一副流浪漢的樣子,睡覺的地方只是老家的牆角,那些房子和其他家具全部都被賣了。
2009年12月份,楊鎖餓死在家中。而這一年他也僅僅只有23歲,並且死後好幾天,才被親朋好友們發現。可以說楊鎖這個孩子的一生,雖然不缺愛,但缺少了磨練的機會,最後只能留在一個悲哀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