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總是給出去自己十分的愛去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有時候,過度的寵愛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一名河南的23歲的小夥子,被鄰居發現在家中餓死。這名男孩叫楊鎖,他是"中國第一懶人",楊鎖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父母老來得子,對很是疼愛,是捧在手心裡養的,嬌生慣養這四個字在他身上發揮到了極致。
別的小孩一歲就會開始學走路,而他八歲才學會獨自走路,因為父母總是把他放在扁擔裡挑著他。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吃飯靠父母喂,上學靠父親背,受不得一點氣,因為成績差,老師教育會教育他,他則回家和父母告狀,父母就到學校大鬧,久而久之,他就棄學在家。
13歲的時候,父親患癌離世,家中就剩下母親一個人,這個時候母親開始讓他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因為太懶,他不願意做,之後不久,母親也因為勞累去世。
失去父母后的楊鎖,沒人照顧自己,整天蓬頭垢面,臉不洗,衣服也沒洗,更不會做飯,靠乞討吃飯。後來堂哥幫忙他找了一份工作,工作第一天他就因為太累堅持不了,回家繼續乞討。一開始鄰居會給他送蔬菜等食物,但是他太懶,不願動手。在23歲時,他被自己餓死在家中。
這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來,父母對於孩子的溺愛是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楊鎖小時候,他的父母由於想要把他留在身邊,很多事情都不用楊鎖親自幹。導致楊鎖長大之後連做飯、洗頭、洗衣服、做飯等等家務活都不會。
從小就讓孩子十指不沾陽春水,長大之後就會越來越依賴父母。自己的生活完全不能獨立進行。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衣食無憂,物質上精神上都是給孩子最好的。時間一久就會發現,孩子已經變得無法獨立、不懂得感恩並且經常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給孩子的都是最好的,當遇到這種孩子無法獨立的時候,父母就要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我們的愛給予過度了,一味地溺愛會阻擋孩子的健康成長。
"嬌生慣養"的孩子通常會有以下這幾種表現:
第一、無法獨立思考,喜歡不勞而獲,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目無他人,甚至在家庭生活當中連父母也不會關心。
第二、做一點小事情就喊累喊苦,動不動就發脾氣。嚴重起來就會打罵長輩。
出現這幾種情況父母就要注意了,要注意自己的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
1、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每一個孩子的適應能力都是不一樣的,一般孩子年齡比較小的話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是很難適應的。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但是千萬不可強制培養。一旦過度培養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2、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每個人都應該必須擁有的,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剛去幼兒園的時候,因為幼兒園的人數是比較多的,但是老師只有一個人,因此老師不能很好的兼顧到每一個小朋友。如果孩子沒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是很難在一個新的環境當中成長學習。
3、不要過度溺愛孩子
孩子是每一個父母的掌中寶,但是父母並不能過度的溺愛孩子。要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要害怕孩子會很辛苦,現在的艱辛是為以後的幸福做鋪墊。
一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往往是通過原生家庭反應出來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做的是要讓孩子往正確的人生方向走而並不是一味的滿足孩子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是家長心尖上的一塊肉,但是父母要給予孩子理智的愛,讓孩子能夠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則健康快樂的成長下去。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