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酵母酵研院 來源|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
我相信在每一家公司裡,一定有這樣的人存在:
「特別不喜歡改變,晚上想想千條路白天還是走老路。總是保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非常在乎自己的面子。別人不能指出他的問題,還常常顯擺過去自己成功的經驗。」
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環境變了,行業變了,商業邏輯變了的時候,如果我們沉湎於過去的功勞簿,沒有跟隨變化而變化,那麼勢必難以複製過去的成功。
很多人難以取得成就,原因就是:過去的成就,阻礙了他們的成長。
一
慣性思維,讓我們拒絕信息輸入
我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個人原來越成功,就會越來越迷信過往成功的經驗。
當要做創新業務的時候,或者到了新的公司,所有的玩法變得不一樣了。但是如果你告訴他,讓他拋棄掉原來的經驗,他很難做得到。如果做不到,自然到了新的業務線或者到了新的公司不會有好的開端。
相對來說,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往往是最難的,因為他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而且形成了一套慣性思維。他們對過去的方法和知識深信不疑,因此很難做出改變。
甚至有的時候,他們會變得極為自負。假如自己曾經有過一段高光時刻,讓他覺得自己非常聰明,他有了成功的經驗,就盲目的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懂了,已經沒有老師了。
圖片
這種情況下,他也沒有足夠開放的心態。反而是過于堅持自我,不願意向他人學習,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缺點,認為誰都不如自己。如果我們拒絕信息的輸入,就會停止成長。
正如Cherry老師所說,人最大的進步來源於日常工作的總結和開放的心態。如果沒有一顆開放的心,總是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裡,那麼也註定無法向上攀登,無法取得大的成就。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好苗子,他們非常聰明,也很有天賦,本來會有一個很好的事業發展,但很多年過去了,卻沒有滿足我們的期待。他們還是在原來的位置上沒有大的變化,這時候就會為他們惋惜,他們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天賦。
到了中後程,比的不是誰比誰更聰明,而是看誰比誰更開放,更能放下過去的榮耀。你過去取得的成就和輝煌都是假的,修煉的是你這個人。
二
空杯心態,成長的關鍵
向上的路永遠都是難而曲折的,非常辛苦。當我們在事業起點的時候,客戶有需求,可以做到凌晨三點給客戶送文件。
但更考驗我們的是,當你到了更高的位置,你還能不能做到這樣。是否能夠把每一天都當成創業的第一天,面對客戶如履薄冰,能不能在對待第1000個客戶時如同對待第一個客戶時那般真誠。成了管理者,還可不可以把自己當成什麼都不懂的新人。
實際上很多人上班三年五年,就已經失去了客戶第一的精神。當我們成為了管理者,走到了更高的位置,就難以躬身入局。不願意再吃從前吃過的那些苦,更懂得如何「享受」,甚至迷戀管理的權威性。
有時候會看到一些管理者到了公司,每天都在辦公室看報表,不願意深入一線去拜訪客戶,也不知道客戶的真正需求是什麼。
任何一家創業公司、創新團隊都需要離開辦公室走向客戶。如果對他人的需求不了解,那麼你開發不了好的產品。如果你不熟悉你的員工在幹什麼,對員工只有脆弱的認知,又怎麼能奢望也帶出王牌團隊。
那些真正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不會被慣性思維限制,他們能夠帶著空杯心態,摒棄掉過去的經驗,將自己清零,總是在躬身入局。
老鄉雞的董事長在學習酵母的課程時,幾天幾夜的線下組織大課,他每一堂課都坐在前排,專心致志聽課。甚至到凌晨還沒有休息,只為了搞懂一個問題。
而Cherry和俞頭創業時,為了見客戶,他們在清冷的月光下一路奔跑,就只是為了比客戶早一點到。他們早已實現了財富自由,在態度上仍然像一個職場新人。
到現在,Cherry還保持著過往的工作習慣,每天拜訪客戶。因為只有真正的了解客戶,才能和客戶長得一模一樣。
三
拔掉身上的刺,是進步的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觀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有沒有良好的心態,是否脫離了慣性思維。
現實生活中, 很多年輕人都將自我封閉了起來。在公司裡,他就像一隻刺蝟。他做的工作不能說,也不能提任何意見,只要你提出來,就會跳起來蟄你。
擁有刺蝟心態的人常常不會關注到他人身上的優秀之處,總覺得領導不如自己,同事不如自己。
正如赫爾曼·黑塞所說:「熟悉產生輕視」,哪怕是一個再牛的人,我們和他相處久了,你也會輕視他。忽略他身上的閃光點,只看到他身上的缺點。
只有內心保持謙卑才會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會有長處,能夠看得到別人的優秀,是自己優秀的最好證明。
Cherry在阿里跟過38個老闆,從每一個人身上都吸收到了很多東西,並且受益終身。曾經有一個老闆,發現下屬有錯別字,一個錯別字罰款500塊錢。這也倒逼Cherry在寫作上更具有功底,成為了四會人才(會說、會寫、會執行、會思考)。
所以在我們和他人的日常交往中,不要認為自己多了不起,要擺脫慣性思維。不要拒絕外面信息的輸入,也不要拒絕新的信息模式的養成。我們要一直保持對知識的渴求,要撲在知識上,就像是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
當你真的能夠拔掉身上的刺,保持一顆開放的心,能虛心向他人學習時,將是成長的起點。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作者:酵母酵研院
本文來源張麗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