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溫情母子,秒變翻臉仇敵?
是什麼讓三口之家,秒變三堂會審?
那當然是說謊啦!
很多爸媽一聽到孩子說謊就如臨大敵,其實科大大想說:duck不必!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而且根據加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系的李康教授研究發現:
撒謊往往需要讀心能力和控制能力,撒謊的孩子跟不撒謊的同齡人相比,有更優越的認知表現。
當然,科大大不是在表揚撒謊,而是想告訴大家:說謊並不是一面映射娃道德品質的鏡子,而是一個難得的教育契機。
今天,科大大(ID:kexueyuer2012)把說謊分為了4種類型!
看完這篇文章,娃不但不會成為「小騙子」,還會擁有「守規則,敢承擔,能解決問題」的三重能力!
相信很多爸媽都聽過這樣的「謊」:
媽媽,我在抽屜裡養了一隻小貓!
爸爸,小明送我一架飛機,我們一起飛去遊樂園。
為什麼孩子會說出這樣莫名其妙的謊話呢?讓科大大跟你講一講!
娃的撒謊原因:不能明確分清想像和現實
2-3歲的孩子對世界還沒有清楚的認知,因此會說出與事實存在偏差的話,爸媽們沒必要歸結為撒謊。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一句話解決:我們可以說希望、好像...
我們的目標是:守護和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否定只會削弱孩子想像的能力。
面對這種類型的謊言,爸媽只要做好一件事:
有意識地告訴孩子,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想像的。教娃用「我想」、「我希望」等詞彙來正確表達。
提到這種類型的謊言,科大大不得不得提一個很痛心的案例:
新聞來源:金羊網
因為兒子撒謊已經吃完飯菜,孩子的媽媽打了孩子,最終導致了慘劇的發生。
僅僅是一個謊言,就讓小朋友丟了性命。科大大的心都快疼得皺成一團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娃的撒謊原因:為了達到小目的撒謊
娃從3歲開始,撒謊逐漸變得有目的性,相信很多爸媽都聽過這種類型的「謊」:
讓娃吃飯,TA喊肚子疼;讓娃睡覺,TA要尿尿。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面對娃逃避睡覺、逃避吃飯的小心機,很多媽媽顯得無可奈何: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當然有!記住這句話!
一句話解決:媽媽知道你不想吃東西,所以說肚子疼。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能力
當孩子說謊的時候,爸媽也需要直接告訴孩子:我是了解真相的。
當然,被揭穿以後,很多娃會繼續掩飾、逃避,甚至哇哇大哭!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這個時候千萬別急著發火,做好以下2點:
①講清後果:如果你繼續說謊,媽媽就不相信你了;如果你願意承認錯誤,媽媽認為你還是值得表揚的。
日常還可以講一些有關誠實的故事。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②制定規則:娃之所以逃避規則,是因為他們還不能理解規則。
如果娃總是撒謊說已經洗手了,可以用一些繪本讓孩子理解為什麼要洗手。
如果娃總是用肚子疼來逃避吃飯,那麼就跟他說: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一但寶寶的行為有所改善,要絕不吝惜給予表揚。
3~4歲的寶寶進入道德萌芽階段,爸爸媽媽的明確態度對寶寶道德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
陳小春的兒子jasper也曾說過這樣的「謊」。
節目組要求孩子們往破掉的米缸裡倒一定數量的花生米才能領早餐,但jasper沒有自己解決問題,而是找別人幫忙,讓陳小春很不高興。
面對爸爸後來的詢問,jasper用了「吃早飯」這樣避重就輕的說法。
陳小春認為孩子說謊,一氣之下踢翻了碗。
娃的撒謊原因:害怕被批評,用謊言保護自己
其實,3~4 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意識到別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不同,但認知發展還是有局限,常會在情緒的驅使下作出反應。
娃為了避免被批評,不讓自己感到害怕,可能就會選擇撒謊。屬於一種「自保型謊言」。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一句話解決:你再想想,真是這樣嗎?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直面錯誤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爸媽要注意不要「逼」孩子撒謊。
你已經知道是孩子打碎了碗,就不要說: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這樣的質問其實是在引TA說謊,孩子感覺到自己遇上麻煩了,就會開始說謊。
那該怎麼做呢?記住3點:
①給孩子一個擁抱:比起質疑,爸媽更該做的,是在第一時間用摸頭、擁抱這些肢體動作讓孩子放鬆不安的心情,接收到我們的關心。
②表達自己的理解:
當孩子的情緒緩和下來後,再對孩子說: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讓孩子知道,這種事情是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爸媽也能理解自己。
③為孩子提供處理問題的方案:
最開始的時候,孩子並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而「態度不好」只是不知道如何想辦法。
爸媽可以為孩子提供解決方案,如: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我們最終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做錯事是可以被理解的,我們需要直面愧疚,並且一起找到解決方案。
對於年幼的娃來說,撒謊是隨著認知能力完善,會自然產生的現象,先於道德觀的形成。
7歲以前的撒謊行為和道德品質的關係不大,到了7歲後爸媽就要嚴肅看待這件事了。
不過科大大還是要強調:先別急著批評,找準原因是關鍵。
記住這個順序:
體諒孩子情緒 →理解說謊原因 →明確說謊不對 →幫助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今天知識大家都學到了嗎?學會了要記得給科大大點點在看哦!
另外,碰見孩子撒謊別著急,既然是聰明的表現,那就先發個朋友圈炫耀一下吧!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 本文涉及的相關知識已由專家審核:
李楊:中國兒童中心副研究員、北京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家庭教育學會早期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家庭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