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多歲的某男性,額頭上出現一個小黑痣,起初沒在意,一年內越長越大還伴瘙癢,就診時直徑已達 8 mm 左右。
看到這顆痣的時候,我心裡一緊,只見這顆痣:
邊緣不規整,顏色呈黑色、淡棕色、藍黑色等多種不均一色彩。
這不就是典型的皮膚黑色素瘤表現嘛!於是,我建議這位男士立即手術切除活檢。
病理結果顯示: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病人告訴我,一開始他以為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痣,就沒有在意,這怎麼就變成惡性黑色素瘤了呢?
說起來這個惡性黑色素瘤,那真是讓人「談痣色變」,這可不是什麼普通的痣,它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很多跨專業的醫生也不容易識別它的真面目,我知道說到這裡,你一定會趕緊看看自己身上的痣。
別急,聽我分享給你關於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診療經驗, 告訴你這個皮膚惡性腫瘤到底是何方神聖?
什麼是惡性黑色素瘤
惡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來源的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簡稱惡黑,多發生於皮膚,也可見於黏膜和內臟,約佔全部腫瘤的 3%。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佔皮膚惡性腫瘤的第三位 (約佔 68%~20%)。好發於成人,皮膚白皙的白種人發病率高,而深色皮膚的亞洲人和非洲人發病率較低,極少見於兒童。
惡性黑色素瘤可由先天性或獲得性良性黑素細胞痣演變而成,或由發育不良性痣惡變而來,也可以是新發生。
病因及發病機制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病因目前唯一可確定的就是與過度接受紫外線照射相關。
紫外線中的UVA 與 UVB 都能誘導黑色素瘤的產生,其中 UVB 是誘導發病的主因。
光敏型皮膚容易生雀斑,有大量普通痣或發育異常的痣和皮膚癌家族史等,通常被認為是發病的高危人群外傷和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普通痣和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區別
( 圖1:源自作者 )
早期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
早期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可以通過 ABCDE 法則來進行早期診斷
A=非對稱:色素斑的一半與另一半看起來不對稱。
B=邊緣不規則:邊緣不整或有切跡、鋸齒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樣具有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的輪廓。
C=顏色改變:正常色素痣通常為單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現為汙濁的黑色,也有褐、棕、棕黑、藍、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種不同的顏色。
D=直徑:色素斑直徑大於 5 mm,或者色素斑明顯長大時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要大, 要留心直徑 >5 mm 的色素斑。對直徑 >10 mm 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檢評估。
E=隆起: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體瘤體會有輕微的隆起。任何一處色素沉著病變,若有快速抬起或表面不平,應當立即做檢查。
然而,凡事不能一概而論,ABCDE 法則的也有它的不足:沒有將黑色素瘤的發展速度考慮在內,也就是說,幾周或幾個月內發生明顯變化的趨勢。
此外,早期惡性黑色素瘤進一步發展可產生衛星灶、潰瘍、反覆不愈以及區域淋巴結轉移和移行轉移。黏膜黑色素瘤,如口腔、會陰部等可參照 ABCDE 法則。
晚期黑色素瘤因為不同的轉移部位症狀不一,容易轉移的部位是肺、肝、骨、腦;眼底和直腸黑色素瘤容易出現肝轉移。
確診手段
雖然目前已有眾多臨床參數可以幫助我們鑑別普通痣和惡性黑色素瘤,但不能排除主觀性、經驗性的幹擾因素。
迄今為止,病理依然被認為是皮膚黑色素瘤確定診斷的最終標準。並且,在整個惡性黑色素瘤的診斷、分期、治療和預後判斷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當痣樣黑斑具有上述惡性黑素瘤高風險指徵時,一定要建議患者病理確診。
目前建議,最好一次性全部切除黑斑送病理檢查;如果由於部位、面積等原因限制了一次性切除的可能,也可以採用抽樣活檢的方法進行病理診斷,但是應在活檢後 2 周內完成相應腫瘤根治切除術。
惡性黑素瘤具有嚴重的臨床異質性,即黑斑區域色澤深淺不一,皮損斑片、結節並存,甚至伴發潰瘍。
最理想的病理檢查過程是全部切除皮損,進而連續切片,根據病情最嚴重的病理表象發報告,並據此進行治療。
同時,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是鑑別惡性黑色素瘤的重要手段;其中,S-100、HMB-45 及波形蛋白是診斷惡性黑色素瘤的特異,尤其是HMB-45 在檢查惡性黑色素瘤方面比 S-100 更具特異性。
早診早治
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皮膚惡性腫瘤,一旦擴散很難治癒,除早期手術切除外,缺乏特效治療,預後差。
因此,早診早治對提升生存期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治療手段較多:I~IV 期的可切除患者手術仍為首選;根據術後分期不同,術後隨訪觀察及系統輔助治療也不盡相同。
系統輔助治療主要包括:高劑量幹擾素 a-2b、靶向、免疫、淋巴區域輔助放療、化療聯合抗血管靶向治療等。患者術後應定期接受隨訪,隨訪內容和隨訪頻率根據術後分期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