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作者並未說難,但我卻視作精髓。向高人學習,有一點容易被忽視,就是他們覺得見怪不怪的常識、本能,卻是經過千錘百鍊鍛造從實踐中來的精華。正因為這些東西對他們太過本能,反而不會去敲黑板劃重點,也容易被粗心的讀者漏掉。本章就屬於這個範疇,裡面大段大段的經驗分享,實用性、操作性很強,上手簡便易行。大家想想任何知識變得這麼容易吸收當初得經過多少試錯啊?而作者只羅列出來,沒有任何吐血推薦的意思,這點得向騙子們好好學學,啥都沒有都能吹出花來,好方法推廣出去可是造福全天下呢!
我們向高人學習的時候尤其需要會發掘這些細節,怎麼發掘呢?別忘結尾彩蛋 – 如何向高人提問?
商人做生意,在達成協議之前,得先有提案。閱讀也一樣,雖然英語中用的是同一個單詞proposition,但中文表述卻有挺大差異,我們先把英英翻譯貼一下:
In writing, a proposition means an idea or an opinion.
In business, a proposition means an offer of terms for a transaction.
所以商業中的提案在閱讀中可視作作者的觀點(propositions),後面統一翻譯成觀點。
在生意場中先有提案再有協議,閱讀則是倒過來,先明確術語定義,再談觀點,所以閱讀第六招跟在第五招come to terms後面。
第七招跟第六招結合非常緊密,第六招提出觀點,對這些觀點,除非腦殘粉,任何人都不該不假思索全盤接受。作者要說服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必須採用合乎邏輯的論證方法(arguments)使人信服。一切光羅列觀點而無論證的都是耍流氓,有論證不自圓其說的也是耍流氓。而慧眼識別流氓則是我們讀者需要打造的修養。
具體第六、第七招是啥,要到下一節才出現,前面作者鋪墊了好長好長,告訴我們通過哪些線索發現論證方法(arguments)?要徹底理解文字中邏輯需要一些什麼能力?對這個結構我持有保留想法,不過還是尊重作者的架構,下面是我的總結:
識別論證方法,找出邏輯連詞/句很重要,比如:if this is so, then that; or, since this, therefore that; or, it follows from this, that that is the case.(「如果是醬紫,那接下來」之類的承上啟下文字)。
語法要過關,至少要達到九年級閱讀能力,否則理解出來驢頭不對馬嘴怎麼理得清論證過程,更別談邏輯思維了。
最後提一下,閱讀第一階段是理框架,從總體到局部;第二階段則是深入細節,從最基本的單詞開始,由點到面,拼接出作者思考過程。這兩個階段一個由上而下,一個由下至上,中間有一個結合點– 都將回到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法上去。
具體怎麼操作,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跟words與terms類似,句子/段落屬於語言範疇,觀點/論證屬於邏輯思維範疇。上一章提到,語言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交流工具,有時一句話裡能包含好幾個觀點,或者一個觀點也可有無數種不同表達方式。
數學家喜歡嚴密的對應關係,比如用一粒扣子對應一個扣子孔(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比喻表示這種嚴謹關係。可在寫作或閱讀過程中這種一一對應並不存在,生活中扣子跟孔也不見得一一對應:有些扣子就是用來裝飾的,不需要孔;而衣服穿久了難免會有洞,有些潮流青年還會故意給衣服打洞,這些洞並不會用來扣紐扣。
扣子與扣子孔的比喻同樣可以引申到閱讀中來,一本書裡並不會把所有句子都用來表述觀點,比如作者自問自答的時候,先提出問題,然後在回答過程中引出自己觀點,前面的問句(疑問句式)就不屬於觀點表述,尋找觀點要留心陳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s)而不是疑問句(語法是不是很重要?真有人會錯)。除了提問,書裡還有諸如表達情緒、目標、或憧憬將來等等,這些都不能看成是觀點。
即便是陳述句跟觀點也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上一章我們用reading做例子解釋過語言的曖昧,這裡不重複了)。英語中論證特喜歡用一些邏輯連詞(and, if … then, not only … but also,劃重點,必考哈!)組成複合句,表達多重意思(是不是有人在磨牙)?有木有想起英語閱讀理解中人皆恨之的長句子,一些變態長的句子直逼長段落,怎麼讀也讀不懂?
下面我們就從馬基亞維利(Machiavelli)的《君主論》中摘錄一句:
A prince ought to inspire fear in such away that, if he does not win love, he avoids hatred; because he can endure very well being feared whilst he is not hated, which will always be as long as he abstains from the property of his citizens and from their women.
從語法上看,這是一句話,以分號為界可以劃分成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張君主必須有威懾力(inspire fear);第二部分如果把because拿掉,可以看作獨立的一句話,這句話至少表達了兩個觀點:(1)為什麼君主要有威懾力,因為恐懼可以持續而仇恨就hold不住了(2)怎麼不去招人恨?別動人民的財產和女人。
有沒有覺得經過上面拆解後這句話也沒那麼難理解?掌握好的方法就行。在閱讀過程中,贊成或反對作者的觀點必須建立在讀懂原話的基礎上(譯者註:現在很多公眾號喜歡自說自話給別人扣個帽子然後開噴,人家觀點是啥根本沒搞清楚過)。如果別人提出三個觀點你必須先找出來哪三個再反駁,你也可以同意部分而反對另一部分,比如你可以認為君主整天嚇唬人民也無法接受,但對於他遊走在恐懼和仇恨中圓滑的處世之道持肯定態度,也支持他為不招致仇恨而不去動人民的財產和女人。
別人觀點都沒搞清楚就開噴有專屬中文名詞 – 槓精,他們為了槓而槓,除了偏見與主觀評判毫無論證可言。
文字論證嚴密性這塊律師做得很好,他們都會下功夫反覆核實證據,即便是「張三於3月24號籤下租約」這麼簡單的句子裡也包含大量信息,有些為真有些為假,比如張三可能籤了租約,但不是在3月24號。其實諮詢業也是,相信新聞業等很多與文字打交道的行業同樣如此。
再次強調一下,要做到嚴密論證必須具備語法功底,沒有但是。下面是第六、第七招:
閱讀第六招:找出重點句子,理解作者觀點。
閱讀第七招:梳理論證方法,理解句與句之間關係以及論證框架。
再提一句,上面主要用在專業文獻上,文學作品中的觀點和論證後面會分開來說。
跟關鍵詞一樣,只有少量句子才是關鍵句,絕大部分的句子都是用來搭架子的,看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快進。那關鍵句長啥樣呢?告訴你一個竅門,通常看不懂的句子很有可能是關鍵句。那要有人說:「我就沒幾句看懂的。」該咋辦?趕緊補英語去,達到九年級英語程度再說。再強調一次,沒有一定詞彙量和語法功底打基礎,就不要攬分析閱讀這活兒了。(譯者補充:把作者寫得狗屁不通的可能性也排除掉,合格的作品大多數章節都不會給理解造成太大壓力,僅在少數句子上做停留思考,而不是通篇不知所云)。
還有一個方法 – 如果發現作者在認真地同意或否定某件事,後面還給出詳細原因,基本是關鍵句沒跑(譯者註:我有點想不明白這不是常識嗎?連這個都做不到還讀個啥書啊?)。
有良心作者的也會提供幫助,他們會在重要句子下劃線,還有人會提醒讀者前方高能(這兩點兩點等同於敲黑板、劃重點),也有人運用圖表讓表達更為形象直觀。不過,再厚道的作者也叫不醒昏昏欲睡的讀者,我經常說:「人家要是不想學你送到鼻子底下也看不見。」也許這算我對上一段中譯者注的回答吧,真有人特瞎。
提到良心作者我們又祭出歐幾裡德,他不僅把論題放在明顯位置,後面引用的定義、公理、論證過程都標得清清楚楚的,推薦大家嘗試讀一下《幾何原本》,對強迫症患者超級治癒。
還有St. Thomas Aquinas神父的著作The Summa Theologica,屬於神學書範疇。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神學就是裝神弄鬼,中世紀神父對聖經解讀仔細到變態。他每段論述都以提問作為標題句,後面內容不僅有本方觀點論證,還試圖站在反方位置上提出反對觀點並嘗試論證,有點左右互搏的味道。他論證自己觀點都用「I answer that」開頭,所以看他書實在不應該漏掉關鍵句。
看到關鍵句後怎麼辦呢?放慢速度反覆推敲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如果作者很懶怎麼辦?那只能自問自答啦!本來學習就是一個從不懂到領悟的過程,如果看書從不發問,你永遠只會遊走於真知的外緣。
還有一個發現關鍵句的辦法跟關鍵詞有關,先找出關鍵詞,然後順藤摸瓜沒準就能找出關鍵句,這樣閱讀第五和第六招就聯繫起來。要注意這是一個可逆過程,你可以通過關鍵詞找到關鍵句,也可以先發現關鍵句,然後結合上下文推出關鍵詞的含義。雖然我們把閱讀方法分了步驟並編上序號,實際操作時並不用嚴格按照次序來。
說到次序,又引出另一個發現關鍵句的方法。要論證一個觀點,必須開始有假設/前提(premises),中間有分析,最終有結論,整個論證過程遵守一定順序,不能亂來。
「An argument begins somewhere, goes somewhere, gets somewhere. It is a movement of thought.」
有的作者會先放出結論,再做詳細解釋;也有人會先羅列證據再得出結論。但是論證總需要一個完整過程,有始有終,每步之間要有銜接、轉承醬紫。所以如果我們發現類似這種有開頭、收尾,中間有條理地展開分析的內容,多半遇上了關鍵句。
還覺得沒信心嗎?相信自己,人類天生愛辯,否則就沒有那麼多槓精了。我們對各種論證的敏感,跟眼睛對色彩的敏感是一樣一樣的。只要打開心靈,你就能看到。
找到關鍵句才完成了閱讀第六招一半,你還得說出作者想表達什麼觀點。前面提到的語法能力在這裡派上大用場,要理解作者觀點,你要會拆分句子並理清其中的邏輯關係。這比背句子有用得多,背再多金句不理解只不過是灌了更多漿糊而已。拆分句子對長句理解尤為重要,前面《君主論》的例子裡已提到,一句複雜的長句很可能包含好幾個觀點,只有通過拆分句子、理清觀點後才能確信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另外,跟關鍵詞略有不同,關鍵句的理解需要結合上下文更多些,通過已知內容去解釋未知內容。(譯者註:這個做法在前面閱讀之道裡提過,到這裡分析得更為詳細。另外,雖然上面內容非常抽象,在實際閱讀理解,甚至考試中卻是極其實用的考試技巧,我每節閱讀課中都會用到)。
接下來就是本文開篇提到的精髓,歷經幾十年沉澱下來的實用寶典,怎樣提高理解能力呢?
嘗試用自己的話轉述出來。
就這麼簡單一句話我在RTL閱讀課堂實踐了兩年還只破了表皮。有用嗎?真有用!自學是我的強項,沒看這本書前就是。然而直到看過這本書後才知道為什麼。因為不論學什麼,我都習慣先理解一遍再用自己觀點詮釋一遍,我看某部電影之前也不看影評,必須形成自己觀點後再看。我還會刻意追求跟別人不一樣,要跟別人不一樣比複述別人的話更需要動腦子啊。從事英語教育後我經常碰到直接翻譯的情況,這時有此書為理論支持,我明白他們其實沒真正吸收進去。
另一個跟我經歷相互印證的是翻譯,不同語言之間翻譯是考察理解能力的試金石。我很早以前就喜歡把欣賞的文章片段翻譯過來,這個過程有時非常折磨人,但堅持一段時間後進步巨大。雖說文章實質無法翻譯,但消化後用符合中文語境的文字表述,而不是一字一句硬翻,需要對原文深刻理解。看到此書後我更覺慶幸,原來自己居然蒙對了(我蒙對的還有通過聽英語歌啟蒙,通過大量泛讀培養語感和詞彙量,通過看無字幕電影,其實是沒字幕組做沒得辦法,提升綜合實力,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看無字幕片子只是提高聽力,我過來人我知道,語法、寫作、詞彙量全都提升)。
考察理解程度還有一個方法,當作者或不同作者(主題閱讀的時候)用不同的文字論述同一個觀點時,讀者是否能看出來。舉個慄子:如果一個兩歲的孩子知道2+2=4,但換種方法問4-2等於幾,卻答不上來,那說明他沒真正理解。(譯者註:奧數套路害人的地方就是這個,老師熱衷讓孩子記套路而不去考察理解力,完全是時間花錯了地方)。
最後一個更加精彩的方法是看能否找到身邊熟悉的場景結合書裡知識舉慄子,這一點我又中獎了。任何觀點的形成都不會是空穴來風,都帶著現實生活的影子。只有觀點沒有實踐不是「紙上談兵」嗎?
比如這個例子:「Nothing acts except what is actual.」該怎麼結合自身經歷理解呢?
這句話是前面提到過的Thomas Aquinas在其著作The Essential Aquinas: Writings on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Society的金句,原文是「nothing acts except insofar as it is actual」。很多同學喜歡引用這句話來顯擺,覺得能一字不漏引用原文就盡到了責任。但讓他們用自己話來解釋立馬露餡。其實這句話可以用很直白的文字來解答:「如果一樣東西不存在,那它啥事兒都做不了。」
上面這句話在生活中還能找到很多印證方式,比如「假想的雨並不能讓小草生長;虛擬炒股並不能使你實際帳戶增值。」
作者最後提到「verbalism」(文字遊戲)這個單詞,不善於分析閱讀的讀者不免落入這個陷阱,無意義的文字堆砌,簡單重複作者的原話都說明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文章。缺少語法和邏輯訓練讓他們淪為文字的奴隸而不是主人。
Arguments有各種翻譯,比如論點、論據、理由、論證等等,在這裡作者指的是「flow of the thoughts」(流動的思緒,或者可以理解成思考過程),所以我覺得用「論證方法」來表示更合理一些,長就長點吧。
既然是思考過程,所以不該有定式,也不是非得規定用一段話或幾段話寫(作者特別指明要找出重要的論證方法而不是論證段話)。每個作家都有不同的敘事風格,蒙恬、洛克或普魯斯特喜歡寫長長的段落;而馬基亞維利、霍布斯或託爾斯泰則喜歡寫得短一些。到了近代,受報紙和雜誌影響,且為了迎合讀者快速閱讀需求,段落變得越來越短。
與單詞/術語,句子/觀點非一一對應關係一樣,論證方法跟段落也不是一一對應的,重要的是邏輯思考過程,這裡我們不囉嗦了。
另外,一本書也有很多段落跟論證過程完全沒有關係,比如關於論據是通過什麼方法收集的?或者作者寫著寫著自己歪樓了(我們從沒說作者必須達到一百分哦)。所以第七招還有一個複雜版本:
閱讀第七招:努力找到跟關鍵論證方法相關的段落;但要是作者不按常理出牌,你必須自己把關鍵句子找出來並拼接出作者的論述過程。
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把重要觀點摘出來後合在一起,也可以用前面教過的批註辦法 – 在書頁空白處編號,加上自己的備註把論證條理順一遍。
這時候又有好心的作者來幫你啦!優秀的專業文獻作者追求明晰有條理的表述,他們沒道理把觀點故意藏起來。好吧,歐幾裡德、伽利略和牛頓又被誇了一遍。
那不靠譜的作家是怎麼回事呢?文章結構就像那種松松垮垮隨時能掉下來的大褲衩,看著看著你的思緒飛向了爪哇國,前後翻好幾遍才找到部分蛛絲馬跡,有些書可能來回翻幾遍都毫無頭緒,有些書乾脆放棄治療,自絕與人民。
好的書一般會做階段性總結,比如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每做一個論證都會有「回顧與總結」,認真讀完的你值得擁有,不認真讀完的也用不上。如果你在精讀之前已經做過檢視閱讀,你早就知道這部分內容的存在和大體位置,好好利用起來吧!
糟糕的作家還有一個通病就是會漏掉一些關鍵論證步驟和信息,有些人無心,並且讀者可以通過常識腦補出被忽略的信息;有些人則是故意的,這事情通常發生在宣傳機器上。故意忽略掉某些關鍵信息,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這些信息被大眾知曉會對他們不利。如果往好的方向看,我們相信誠實的作家不會這麼對待讀者,但努力把思考過程理清楚無論如何都是必修課– 你必須明白作者用了哪些步驟論證,並提煉出核心,無一例外;如果生活在一個惡意慢慢的世界,努力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可防被洗腦,不當韭菜。
基本觀點經過論證後可以此為基礎做更高層級的論證,一層層疊加上去形成更複雜的論證體系。不過任何複雜的論證方法都可以分成基本論證單元,所以只要我們有能力把每個論證單元理清楚,就不可能迷失大方向。(譯者註:我不是很同意,我看到太多思維導圖只不過是羅列各小點,分類層級卻傻傻分不清楚。當然,要是連單元都理不清楚,上面更別提了)。
好,接下來又要祭出實用寶典了,有哪些實用方法幫助識別論證方法呢?
首先,論證既然是一個過程,必需得有一步步分析,包括論點、論據以及各種推理,最後得出結論。所以如果你看到結論先,那就去找推理過程;如果發現作者推理先,則跟隨他思路就能找到方向。
其次,了解兩大邏輯論證核心方法,歸納法(induction,就是基於某些特定現象總結出規律後進行論證)和演繹法(deduction,由已知的一項定理接著推導出下一項的定理)的區別,這是邏輯學三大基石中的兩個(還有一個是比較法),也是通常判斷是實驗科學還是理論科學的一個維度。
第三,注意作者有沒有提出假設,並且試圖證明假設。好心的作者會把他所有的假設都列出來,但如果他沒這麼做,這項工作就交到了讀者手中。我們也需要明白公理(不需要論證的規律,自明之理)的存在,如果什麼理論都必須經過論證才能成立,那論證的起點就沒有了。
最後我們要談一談「tautologies」(張五常教授引入中國,稱為「套套邏輯」)。這是種什麼邏輯呢?就好比魔術師把兔子藏在帽子裡,然後故作吃驚把它拎出來,自己設局自己端。套套邏輯看著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它們的推導結果就是自身的定義,比如「父親的父親是祖父」,所以我爸爸的爸爸是祖父,這個過程除了重複了祖父的定義,沒有實際推導過程。而「整體大於局部」卻不一樣,它表達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以及兩種概念之間的關係,我們無法用文字定義孤立的「整體」或「局部」概念,但我們可以把這兩個相互關聯的概念應用到不同場景中,比如這本書是整體,那這一章就是局部;房子是整體,房間就是局部;而有形的事物整體總是比局部大,這種概念的應用完全不是單純操控文字能辦到的。
另外,我們不需要證明「整體大於局部」,這種通過常識判斷的規律我們稱作自明之理(Axioms)。
譯者註:上面這個例子如果太過抽象的話,我再加個例子:「在學校上課的是老師」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兩種不同邏輯,前者除了給我們一個定義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知識;而後者,則讓我們明白為師之道,裡面蘊藏的內容可以陪伴終生。其他諸如「初學者就是剛開始學習的人」,「四足動物有四隻腳」等都屬於套套理論的範疇。這種問題很多學生寫作的時候會犯,整篇作文看著很長,其實可以濃縮成一句話,其他都是這句話換著不同說法不斷重複。
「套套邏輯」無疑是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必須識別出來並繞著走的。
閱讀第四招讓我們分析作者想解決問題,也就是寫書的目的,那到了第二階段,在詳細整理了術語、觀點和論證方法之後,我們很自然想知道作者到底有沒有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哪些問題解決了?如果解決了,有沒有引出新的問題?如果沒解決,作者知不知道哪裡沒解決?有時候,旁觀者清,讀者自行得出結論要比作者承認自己沒解決問題更直截了當。
閱讀第八招:找出作者的解決方法。
到此,你完成了最為困難的第二階段,假設你挑戰的這本書跟你存在能力不平等,這將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如果你能堅持下來,你應該有足夠自信讀懂這本書。分析閱讀第三階段的內容將是一片坦途,之前你能保持沉默並打開心靈,跟隨作者走完整本書的旅程,接下來你有資格表達自己觀點甚至跟作者爭論了。
第二階段是幫助我們回答讀書四問中的第二問: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作者是怎樣展開的?(主旨、觀點、論證)。如果認真跟著這些方法走下來,你當然能知道作者具體講了些什麼。並為回答後二問做好準備:
本書是否有說服力?或者部分有說服力?很顯然要是上面兩問都答不上來,這一問必定抓瞎。這個問題,在讀完整本書後,你必須要做出獨立判斷,光復讀作者觀點還不夠。
從書中我得到哪些收穫?如果作者傳達了信息,你需要衡量一下信息的可靠性?重要性?如果作者是來啟蒙的,你必須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
下面是第二階段的閱讀四招回顧:
Come to terms with the author by interpreting his key words.
Grasp the author’s leading propositions by dealing with his most important sentences.
Know the author’s argument, by finding them in, or constructing them out of, sequences of sentences.
Determine which of his problems the author has solved, and which he has not; and as to the latter, decide which the author knew he had failed to solve.
別忘篇後彩蛋哦!
螢火蟲英語是一個全力支持英語教師的公益項目。我們提供資料、方法和平臺,幫助老師們把快樂帶進英語學習,開心又高效。
歡迎英語老師加下面群主微信二維碼,報名參與英語教研討論和活動,我們長期舉辦火柴螢火蟲公益英語教師繪本閱讀入門培訓,還有知行合一實習、英語閱讀網課直播等等,精彩紛呈,快快加入一起嗨!
參加活動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