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信號完整性理論的PCB仿真設計與分析研究

2020-12-16 電子產品世界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78635.htm

  目前,國內外有關信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SI)工程和研究還是一門尚未成熟的學科,其分析方法和實踐都沒有很好地完善,還處於不斷的探索階段。在基於信號完整性計算機分析的 PCB設計方法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PCB板級信號完整性模型的建立,這是與傳統的設計方法的主要區別之處。SI模型的準確性將決定設計的正確性,而 SI模型的可建立性則決定了這種設計方法的可行性。

  高速數字電路設計方面的問題突出體現為以下類型:(1)工作頻率的提高和信號上升/下降時間的縮短,會使設計系統的時序裕量縮小甚至出現時序方面的問題; (2)傳輸線效應導致的信號震蕩、過衝和下衝都會對設計系統的故障容限、噪聲容限以及單調性造成很大的威脅;(3)信號沿時間下降到1ns以後,信號之間的串擾就成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4)當信號沿的時間接近0.

  5ns時電源系統的穩定性問題和電磁幹擾(EMI)問題也變得十分突出。

  在高速系統中,能否處理好系統的信號互連,解決信號完整性的問題,是系統設計成功的關鍵。同時,信號完整性也是解決電源完整性、電磁兼容與電磁幹擾(EMC/EMI)問題的基礎和前提。

  高頻效應與傳輸線理論

  高頻效應

  集膚效應 在高頻情況下,電磁波進入良導體中會急劇衰減,甚至在還不足良導體中一個波長的距離上,電磁波已受到顯著衰減,所以高頻電磁場只能存在於良導體表面的一個薄層內,這種現象被稱為集膚效應。電磁波場強振幅衰減到表面的1/e的深度則為趨膚深度

  

 

  式(1)說明:電導率越大即導電性越好,工作頻率越高,趨膚深度越小,其導致高頻時的電阻遠大於低頻或直流時的電阻。鄰近效應 在若干個載流導體間的相互電磁幹擾時,各載流導體截面的電流分布與孤立載流導體截面電流分布是不同的。當存在通有相反方向電流的兩鄰近導體時,在相互靠近的兩側面最近點電流密度最大;當兩載流導體電流方向相同時,則兩外側面的電流密度最小。一般情況下,鄰近效應使得等效電阻加大,電感減小。

  傳輸線理論

  廣義傳輸線是引導電磁波沿一定方向傳輸的導體、介質或由它們組成的導行系統。一般所討論的傳輸線是指微波傳輸線,其理論是長線理論。而當傳輸線的幾何尺寸與電磁波的波長可以相比擬時,必須考慮傳輸線的分布參數(或稱寄生參數)。在高速數字或射頻電路設計和高速電路的仿真設計中,許多電磁現象必須應用傳輸線理論進行解釋,傳輸線理論是研究高速數字(或射頻)電路的基礎。

  基本傳輸線理論 當傳輸信號速率或頻率達到一定時,傳輸信號的通道上的分布參數必須考慮。以平行雙導線為例,其上的集膚效應帶來單位長度射頻阻抗增大。當其達到射頻段,平行雙線周圍的磁場很強,必須考慮其寄生電感,且平行雙線間的電場要用電容來等效。同時,導線間在頻率很高時還要考慮導線間的漏電現象。所以一條單位長度傳輸線的等效電路可由R,L,G,C4個元件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單位長度傳輸線之等效電路

  由克希霍夫定律可得傳輸線方程表示式為

  

 

  因此,傳輸線方程的通解可寫成

  

 

  式中:V+ ,V- ,I+ ,I-分別是電壓波和電流波的振幅常數,而+、-分別表示入射波(+Z)及反射波(-Z)的傳輸方向。傳播常數C定義為

  

 

  式中:A為衰減常數;B為相位常數。傳輸線上一點的電壓和電流分別是入射波與反射波的疊加。在Z軸上任一點的電壓及電流表達式為

  

 

  

 

  上式說明在一傳輸線上傳輸的電壓波和電流波是時間及傳輸距離的函數。

  集成傳輸線理論

  集成傳輸線包括微帶線、帶狀線、耦合線和各種共面波導。微帶線目前是混和微波集成電路和單片微波集成電路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平面型傳輸線。它可用於光刻程序製作,且容易與其他無源微波電路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實現微波部件和系統的集成化。微帶線的信號線在外層,地層在信號線的另一邊,易於測試。

  帶狀線又稱三板線,由兩塊矩形截面導體帶構成,接地板之間填充均勻介質或空氣。帶狀線的信號線夾在兩個電源層之間,理論上它能最好地傳輸信號,因為它兩邊都有電源層的屏蔽。但它將信號線隱藏在內部不利於測試。

  信號完整性理論

  信號完整性(SI)主要研究的是信號沿導線傳輸後的質量和時序問題。通常,需要解決的信號完整性問題包括:(1)反射,由於阻抗不匹配引起;(2)串擾,由相鄰信號耦合產生;(3)過衝和下衝;(4)振鈴,表現為信號反覆振蕩,可以通過適當的端接來抑制;(5)地平面反彈噪聲與開關噪聲,對於高速器件,大量數據總線信號快速翻轉,通過地迴路的電流變化導致非理想的地平面;(6)電源分配,對於高速電路來說,控制好電源/地平面的阻抗是系統設計的關鍵; (7)時序問題,對於高速設計,信號的傳播延時、時鐘偏移和抖動等因素足以導致系統無法正確判斷數據;(8)EMI問題,包含電磁輻射和抗擾性兩個方面的問題,解決PCB設計中的EMI問題是系統EMI控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成本也最低。

  仿真模型與建模方法

  SPICE仿真模型及建模方法

  SPICE仿真模型 SPICE(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是一種通用電路分析程序,能夠分析和模擬一般條件下的各種電路特性。

  SPICE程序能夠代替麵包板、示波器等整個電子實驗室的功能。SPICE程序具有龐大的器件庫,其中包括:(1)無源器件模型,如電阻,電容,電感,傳輸線等等;(2)半導體器件模型,如二極體,三極體,結型場效應管,MOS場效應管等;(3)各種電源,包括線性和非線性的受控源,如獨立電壓源、電流源,受控電壓源、電流源等;(4)A/D,D/A轉換接口電路以及數字電路器件庫。

  SPICE模型的建模方法 通常使用的器件有兩種,一種是分立元器件,一種是晶片。根據器件的種類採取兩種電路建模方法。

  1)基本器件模型。例如:電阻、電容、電感、普通三極體等,這些是構成一個電路的最基 本的單元。通常採用物理法來建模,即以描述器件的物理性能的方程為出發點來建立器件的模型。同樣一個器件不同工作頻率下的模型是不同的。

  2)晶片子電路器件模型。晶片通常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元件組成,把各個基本單元元件及其連接關係以網表的形式做成子電路,供其他的電路調用,就構成了一個晶片的子電路模型。通常採用黑箱(Blackbox)法來建模,即是把器件看作黑箱,著眼於埠的工作特性,用它構成模型。

  IBIS仿真模型及模型結構

  IBIS仿真模型 IBIS(input/outputbuffer information)輸入/輸出緩衝器信息規範,是一個元件的標準模型信息。IBIS模型是一種基於V/I曲線的對I/O緩衝器快速準確建摸的方法,是反映晶片驅動和接收電氣特性的一種國際標準,它提供一種標準的文件格式來記錄如驅動器輸出阻抗、上升/下降時間及輸出負載等參數,非常適合做振鈴 (ringing)和串擾(crosstalk)等高頻效應的計算與仿真。

   IBIS模型結構 IBIS模型是用於描述I/O緩衝信息特性的模型,一個輸出輸入埠的行為描述可以分解為一系列的簡單的功能模塊,由這些簡單的功能模塊就可以建立起完整的IBIS模型,即在一個緩衝單元中的基本元素,包括封裝所帶來的寄生參數(輸入、輸出或使能端)、矽片本身的寄生電容、電源或地的嵌壓保護電路、門限和使能邏輯、上拉和下拉電路等。

  PCB仿真實例及其結果分析

  PCB板仿真相關參數的設置

  印製電路板仿真有兩種:線仿真和板級仿真。線仿真可以根據設計時對信號完整性與時序的要求,在布線前幫助設計者調整元器件布局、規劃系統時鐘網絡以及確定關鍵線網的端接策略,在布線過程中跟蹤設計,隨時反饋布線效果。板級仿真通常在PCB設計基本完成之後進行,可以綜合考慮如電氣、EMC、熱性能及機械性能等方面這些因素對SI的影響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從而進行真正的系統級分析與驗證。在進行仿真時,首先要加載元器件的仿真模型,然後進行前仿真來確定布線過程中需要的參數設置和一些約束條件,接下來在實際布線過程中隨時通過線仿真檢查布線的效果,最後在布線基本完成之後進行板級仿真來檢查系統工作的性能[6]。文中實例是對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optical transceiver)小型封裝可熱插拔式光纖收發模塊進行的反射仿真分析。

  仿真實例及結果分析

  仿真模型的建立 在SFP光收發模塊的原理圖設計完成後,就要開始進行PCB板的設計。由於SFP光收發模塊的工作頻率設置為1.25Gbit/s,數據速率很高,而差分走線的長度很長,因此必須採用微帶傳輸線進行阻抗匹配來減小在源端和終端的反射,從而確保信號的質量。根據原理圖中MAX3748的晶片資料可知,其差分線的單端輸出阻抗為50Ω,而根據SFP-MSA協議,主機板上的接口部分即RD+/-埠的差分阻抗為100Ω。根據差分線的理論,在沒有耦合的情況下,兩根平行的微帶線傳輸線的差分阻抗等於單端阻抗的2倍,因此,必須採用特性阻抗為50Ω的傳輸線來進行匹配。提取MAX3748和接插件J1之間互連網絡的拓撲如圖2所示。由於J1是接插件,沒有相應的IBIS模型數據可以調用,因此為了使得仿真得以進行,在J1處加載一個系統自帶的差分接收端DIN1。並設置相應的工作頻率。

  

 

  圖2 MAX3748與J1之間互連的拓撲結構

  仿真結果及分析 通過仿真結果分析,信號質量達不到設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問題:(1)上升沿及下降沿存在非線性;(2)波形存在一定的過衝和下衝; (3)邊沿速率變慢。針對以上問題,通過對電路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這些現象是由於兩個方面的因素引起的。1)由於SFP光收發模塊主要採用差分線進行信號的傳輸,根據SFP-MSA協議,主機板上的差分阻抗為100Ω。而且,MAX3 748的差分輸出端的阻抗為100Ω,在前仿真中,系統提取拓撲結構時,採用默認的阻抗為60Ω的微帶線,造成了阻抗不匹配。2)由於在J1後面加載了系統自帶的差分輸入端,當其處於高阻態時,相當於終端開路的情況,存在較大的反射。

  因此,為了確保信號的質量,必須進行阻抗匹配。設置差分傳輸線的阻抗為100Ω,根據差分微帶線的理論,採用傳輸線計算軟體可以計算出差分線的線寬為 15mil,線間距為10mil,相應的單端阻抗約為62.5Ω。由於差分線之間存在一定的耦合,將前面仿真的拓撲結構中的無損微帶線換成實際的有損及耦合微帶線來進行仿真分析。同時,在拓撲結構中加上50Ω的終端電阻接到3.3V電源。

  修改後的拓撲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修改後的拓撲結構

  從仿真波形及眼圖分析可知,信號具有比較好的信號完整性。信號的過衝幅度約為54mV,上升沿和下降沿約為100ps左右,差分輸出信號的擺幅達到850mV左右,滿足信號輸出的要求。

相關焦點

  • PCB設計中EMC/EMI的仿真
    但目前國內國際的普遍情況是,與IC設計相比,PCB設計過程中的EMC分析和模擬仿真是一個薄弱環節。同時,EMC仿真分析目前在PCB設計中逐漸佔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PCB設計中的對EMC/EMI的分析目標信號完整性分析包括同一布線網絡上同一信號的反射分析,阻抗匹配分析,信號過衝分析,信號時序分析等等;對於鄰近布線網絡上不同信號之間的串擾分析。在信號完整性分析時還必須考慮布線網絡的物理拓撲結構,PCB介質層的電介質特性和介電常數以及每一布線層的電氣特性。
  • 基於Multisim的集成放大運算器仿真分析
    摘要:為了了解Multisim在實際電路設計與仿真中的應用,在此以集成運算放大器為研究對象,基於Multisim對其進行了仿真分析
  • PCB設計相關10本好書推薦
    Coombs Jr.主編PCB行業的設計寶典,工程師必備。該書對印刷電路設計原理、材料分析和工程設計、分析和測試進行了詳細講解。對PCB設計和製造中的諸多關鍵問題,給出了詳盡的要點分析及測試。《高速電路設計與仿真分析:Cadence實例設計詳解》作者有多年的高速電路設計與仿真的工作經驗。
  • 基於Matlab/Simulink的二階控制系統仿真研究
    為了研究二階控制系統的性能,討論了二階控制系統參數ζ和ωn與單位階躍響應的關係,並介紹了基於Matlab/Simulink軟體仿真環境,在單位階躍信號作用下,利用仿真實例很好地實現了對二階控制系統進行仿真研究。
  • EMC/EMI模擬仿真與PCB設計相結合實例講解
    與IC設計相比,PCB設計過程中的EMC分析和模擬仿真是一個薄弱環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26970.htm在PCB設計中,EMC/EMI主要分析布線網絡本身的信號完整性,實際布線網絡可能產生的電磁輻射和電磁幹擾以及電路板本身抵抗外部電磁幹擾的能力,並且依據設計者的要求提出布局和布線時抑制電磁輻射和幹擾的規則,作為整個PCB設計過程的指導原則。
  • PCB設計軟體大解析,哪一款才是你的菜?
    板級電路設計系統:包括原理圖輸入、生成、模擬數字/混合電路仿真,fpga設計,pcb編輯和自動布局布線mcm電路設計、高速pcb版圖的設計仿真等等。包括:* Concept HDL原理圖設計輸入工具,有for NT和for Unix的產品。* Check Plus HDL原理圖設計規則檢查工具。
  • PCB設計\"信號完整性\"名詞解釋
    1、什麼是信號完整性(Singnal Integrity)?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9/388484.htm信號完整性(Singnal Integrity)是指一個信號在電路中產生正確的相應的能力。
  • 常用pcb layout軟體有哪些
    pcb layout是什麼   pcb layout是印刷電路板。   由於SI仿真、PI仿真、EMC設計、單板工藝等都需要緊密結合到設計流程中,同時為了實現品質控制,要在各節點增加評審環節,實際的PCB設計流程要複雜得多。圖中為PCB設計公司一博科技的較典型的PCB設計流程,能更好地解決高速設計帶來的問題。
  • 信號完整性:Lec 1—什麼是信號完整性
    1、什麼是信號完整性?一句話:信號完整性是研究數字電路的模擬特性。信號完整性是研究數字電路的模擬特性。研究對象是數字電路,研究內容是研究它的模擬特性,我們先回顧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模擬信號但是數字電路沒有這個問題,數位訊號只有兩個量,0和1,只要在它的門限範圍內,數位訊號就能準確的傳輸信號
  • 「世界讀書日」書單推薦:10本對學習PCB設計有幫助的書籍!
    該書對目前最先進的印刷電路設計原理、材料分析和工程設計、分析和測試進行了詳盡講解。作者對PCB電路設計和製造中的諸多關鍵問題給出了詳盡的要點分析,通過深入淺出的解釋和講解,該書給出了PCB電路設計的理論知識、材料分析和工程設計方法及測試方法。
  • 基於LabVIEW的SIP系統仿真的設計與實現
    基於LabVIEW的SIP系統仿真的設計與實現將虛擬儀器的概念引入大亞灣核電站的SIP系統的仿真,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參與其系統設計有助於縮短設計周期,降低設計費用和提高設計質量,基於這些優點利用LabVIEW進行了SIP系統的虛擬仿真設計,目前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主要以SIP系統的RCP10通道為例進行詳細地仿真設計介紹。
  • 電源完整性/EMC/EMI以及熱分析
    隨著電子產品功能的日益複雜和性能的提高,印刷電路板的密度和其相關器件的頻率都不斷攀升,工程師面臨的高速高密度PCB設計所帶來的各種挑戰也不斷增加。除大家熟知的信號完整性(SI)問題,Cadence公司高速系統技術中心高級經理陳蘭兵認為,高速PCB技術的下一個熱點應該是電源完整性(PI)、EMC/EMI以及熱分析。
  • 基於Multisim的三極體放大電路仿真分析
    1 Multisim 10 簡介Multisim 10 是美國國家儀器公司(NI公司)推出的功能強大的電子電路仿真設計軟體,其集電路設計和功能測試於一體,為設計者提供了一個功能強大、儀器齊全的虛擬電子工作平臺,設計者可以利用大量的虛擬電子元器件和儀器儀表,進行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單片機和射頻電子線路的仿真和調試。
  • 信號完整性中信號上升時間與帶寬研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8170.htm  對於數字電路,輸出的通常是方波信號。方波的上升邊沿非常陡峭,根據傅立葉分析,任何信號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不同頻率的正弦信號,方波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頻譜成分。
  • 線性調頻信號基於FPGA IP核的脈衝壓縮設計
    摘要:為實現線性調頻信號的數字脈衝壓縮,設計一個FPGA硬體平臺,並著重提出一種基於FPGA IP核的脈衝壓縮設計方法。針對脈衝壓縮進行了理論分析和Matlab仿真,設計完成後對系統軟、硬體進行了全面測試,並根據實測數據對脈衝壓縮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該系統可實現1 024點的脈衝壓縮功能,主副瓣比、主瓣寬度等指標與理論仿真結果一致。該方法的參數設置靈活,可以簡化軟體設計,縮短研發周期。
  • SPARQ系列述評之二 ――信號完整性問題與S參數的關
    面對高速設計的新領域,硬體設計工程師們需要改 變傳統的設計理念,他們需要以更加超前的思維去思考自己將要設計的信號的質量,或許在制定產品設計方案的時候就需要進行調研;需要在設計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去思考信號質量問題,如方案設計環節,原理圖設計環節,PCB設計環節,測試驗證環節等等;需要考慮到系統中的每一個構成成分可能給信號質量帶來的影響, 如過孔,電容,電感,阻抗,接插件等等;所有高速設計相關的問題也常被統稱為
  • PCB走線角度為90度到底行不行?
    似乎從PCI接口開始,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高速」系統設計的時代。20世紀90年代以後,正是有了一幫這樣的玩家對3D性能的渴望,使得相應的電子設計和晶片製造技術能夠按照摩爾定律往前發展,由於IC製程的工藝不斷提高,IC的電晶體開關速度也越來越快,各種總線的時鐘頻率也越來越快,信號完整性問題也在不斷的引起大家的研究和重視。
  • 基於Matiab/Simulink的QAM通信系統的仿真
    仿真結果,仿真結果與理論結果一致。Simulink是Matlab中的一個基於方框圖的系統仿真環境,是一個對動態系統進行建模、仿真和仿真結果可視化分析的軟體包。用戶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滑鼠操作就可以將一系列圖形化的系統模塊連接起來,從而建立一個非常直觀的、功能上卻相當複雜的動態系統模型。
  • 上海9月4-5日/深圳9月18-19號《信號完整性--系統化設計方法及案例分析》
    課程名稱:《信號完整性-系統化設計方法及案例分析》授課老師:於老師開課時間:上海9月4-5日/深圳9月18-19號信號完整性是內嵌於PCB設計中的一項必備內容,無論高速板還是低速板或多或少都會涉及信號完整性問題。
  • 集成的電路教學平臺——從理論到設計仿真、原型測量、比較、實現
    通常,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並使用電路仿真軟體來幫助學習,但在用真實電子元器件搭建硬體電路時往往需要一套全新的工具來觀察、記錄和分析測量結果;並通過對實際電路測量結果和計算機仿真結果的比較環節,來發現差別並分析其原因,以避免在設計轉化為產品之後  才發現問題,從而節約時間和成本;在通過比較環節之後,最終將電路設計實現,如P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