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回答1:
一,定義不同:
①職務是指組織內具有相當數量和重要性的一系列職位的集合或統稱;
②職稱最初源於職務名稱,理論上職稱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
二,反映內容不同:
①職務是一組重要責任相似或相同的崗位,隨著語義的拓展職位亦有此意思;
②職稱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
三,評聘分離:
①聘任的崗位稱之為「專業技術職務」,簡稱職務;②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則以「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來標識,簡稱職稱。
(PS:你理解得挺正確的,一個人的職稱可以是副教授、助教,而職務也可以是副校長)
擴展資料:職稱(ProfessionalTitle)最初源於職務名稱,理論上職稱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是反映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工作能力的標誌。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步產生了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評價與聘任崗位相分離的需要,即「評聘分離」,職稱的概念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聘任的崗位稱之為「專業技術職務」,簡稱職務;而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則以「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來標識,簡稱職稱。
職務分析:
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周密的準備,同時還需要具有與組織人事管理活動相匹配的科學操作程序。
準備階段。職務分析的準備階段主要是確定職務分析的目的,組建工作小組等,具體內容如下:
1.明確職務分析的目的。職務分析的目的不同,具體的信息收集內容及其組合也不同。因此,進行職務分析首先要明確目的,有的放矢。
2.建立職務分析小組。小組成員通常由分析專家組成。所謂分析專家,是指具有分析專長,並對組織內各項職務有明確概念的人員。一旦小組成員確定之後,賦予他們進行分析活動的權限,以保證分析工作的協調和順利進行。
3.明確分析對象。為保證分析結果的正確性,應該選擇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職務,如果在次要、無代表意義的職務上糾纏不清,必然浪費大量財力、物力和時間。
4.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為了搞好職務分析,還應該做好員工的心理準備工作,建立起友好的合作關係。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職務 百度百科-職稱回答2:關於我國家的相關資格證書主要有以下幾種:1、職稱證書,如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講師、教授等。職稱證書是以前是由國家人事部門審定發放的,如省人事廳等。(現在國家人事部和勞動部合併了)這些職稱證書以前是所謂的國家幹部序列即大學畢業生在其職業生涯中通過相關部門的評定所得到的級別證書。一般是助理級別職稱證書,如助理工程師。中級職稱證書,如工程師。副高級職稱證書,如高級工程師和高級職稱證書如教授。2、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如鉗工高級技師證書等。職業技能資格證書以前是由國家勞動部門審定發放的,如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的職業資格鑑定中心等。這些職業技能資格證書以前是所謂的工人級別證書,如以前技術工人在企業評定的8級鉗工等。現在已經成為了某種職業相關技術技能級別的標誌。現在國家有5個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分別是國家職業資格5級(初級工)、國家職業資格4級(中級工)、國家職業資格3級(高級工)、國家職業資格2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1級(高級技師)。按國家相關規定其中高級技師的級別=高級工程師,技師的級別=工程師,高級工的級別=助理工程師。當然,以上條文和相關國家規定,還要看你以後工作的企業認不認可。企業認可執行的話,你的相關待遇就能落實,否則,還是空的。呵呵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回答3:職稱和專業技術職務之間的區別:職稱是根據評審條件評出的;職務是用人單位聘任的。一、職稱職稱的意思是職務的名稱。在職稱改革前,職稱這個詞涵蓋了專業技術資格與專業技術職務雙重含義。一個人評上了職稱,就意味著他即受聘了相應的職務,可以享受相應職務的待遇。因此,職稱成了千軍萬馬爭相通過的獨木橋,成了享受待遇的最硬的條件。人事部門為了控制職稱的膨脹,不得不採取指標控制的辦法,於是職稱的數量指標也成了職稱管理部門權力的象徵之一和部分單位人事部門最關心、最難平衡的大問題。職改後,原來意義上的職稱不存在了。通過考試獲得的初、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以及通過考評和評審得到的副高、正高級資格統稱為專業技術資格,表明其具有該層次職務所要求的水平與能力,是對其專業水平與能力的認可與評價,是受聘擔任相應職務的必備條件,但不與任何待遇掛鈎。二、專業技術職務專業技術職務是指專業技術崗位。崗位數量是用人單位根據崗位結構比例原則,結合本單位工作需要確定的。受聘擔任某一崗位職務的人,即享受相應的待遇。換言之,職務與待遇相關,資格只是其專業技術水平的標誌。職稱改革後,資格的獲得不再受指標控制,獲得資格的人員會超過職務(崗位)數量,這樣就可以使具備條件的人公平、合理、及時地獲得社會認可(獲得相應資格)。加之所獲資格在全國範圍內有效,這就更有利於人才的流動和人才價值的實現。.如果您有需要,請加微信客服/電話諮詢:13167878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