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缺乏其他領軍城市的情況下,合肥作為省會城市,擔當資源窪地、發展高地的角色,再向外輻射帶動的發展模式值得關注。
「全球增速最快城市」「房價漲幅全球第一」,兩項「殊榮」加身,原本低調的合肥近年來在媒體頻頻露臉。
城市發展有著不同的評判標準,其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經濟總量的變化。2005年,合肥的GDP為853億元。2017年,增長至7213億元,漲幅達到745%,第二名的長沙漲幅為594%。合肥的發展速度在中國的城市中絕無僅有。
合肥的城市定位也在逐年拔高——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自然》與《科學雜誌》稱為「未來矽谷」。
然而與此同時,合肥也存在令人擔憂的一面。在經濟發展進入「L」型的新常態下,合肥速度能否持續?「二線城市,三線收入,準一線房價」的環境是否會驅逐青年人才?繼廈門房市下行,京郊房價腰斬過後,吸納大量民眾財富的合肥樓市是否會上演「過山車」一幕?
合肥的快速成長是中國城市經濟學的一個典型案例。發展的背後,有一套屬於這座城市的自身邏輯。回首過去靠什麼,才知道未來在哪裡。
科研之血
在古都林立、名城星羅的中國,合肥的知名度並不高。
新中國新設立的省會城市有三個,河北石家莊、海南海口,另一個則是安徽合肥。1952年剛剛被指定為省會之時,只是一個「其貌不揚」的小縣城,民間戲稱為「三五」城市,5平方公裡、5萬人口、5家作坊。
在當時,長江五虎之一的安慶、四大米市之一的蕪湖,似乎都更有資格引領安徽發展,這一度讓合肥飽受「資格」困擾。
合肥的經濟總量直到1984年才超過蕪湖,到1989年才超過安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合肥都是在補差距。而這個差距,就是現代工業。
20世紀50年代初,合肥承接了從上海遷入的52家企業,大多數為食品加工、紡織印染等輕工業企業。但由於缺乏鋼鐵等基礎工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
直到改革開放後,合肥轉變思維,鼓勵發展家電產業,培育出了美菱、榮事達等當地家電品牌,才算找對了路子。
合肥市擁有兩大電器企業,一是美菱,二是榮事達,在全國家電業日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兩家企業銷售量仍穩健可觀。
合肥發展史上有一個轉折點,就是在1970年,接納自北京而來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是一份大禮包,因為這所大學,合肥憑空增添了中國最高水平的基礎科研能力。
緊接著中科院物質科學研究院、原電子工業部16所、38所、43所相繼遷入,科教資源加速向合肥集聚。這為未來合肥城市發展的彎道超車埋下了伏筆。
愛德華在《城市的勝利》寫道:一個城市的居民平均教育水平越高,產業技術水平越先進,這個城市的發展速度與潛力也就越大。
合肥正是走在了「科教」的路上。1989年,合肥首次將「科教興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戰略,並實施火炬計劃,推動科教優勢向產業應用方面轉移。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第一臺VCD播放器、第一臺全自動洗衣機都是在合肥製造出來的。然而,薄弱的工業底子使得合肥有心無力,生產能力不足使得眾多科研成果遠走他鄉,在別處大放異彩。
發展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成為了眾多城市追逐的目標。然而對於工業化水平較低的城市,不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的話,即便孕育出科研成果,也無法留住使之落地轉化為商品。
這是2005年前,合肥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得到的最大教訓。
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暨2018中國國際徽商大會在安徽合肥開幕,主題為「創新驅動,製造引領,擁抱世界新工業革命」。圖為參觀者觀看主展館內展出的直升飛機。
工業之骨
2005年,是合肥發展的另一轉折點。
合肥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拆違」與「大建設」——拆違法建築,造橋修路,籌建濱湖新區,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一年,合肥也確立了「工業立市」的戰略,決定將資源、政策、精力向工業集中。其中,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體、生物醫藥等八大產業為發展重點。
家電行業是合肥少數具有根基的製造業,彼時正值長三角產業轉移,國內產業布局進一步調整,合肥承接家電相關企業轉移,增加產能。2011 年,合肥超越青島、順德,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
2008年,吸引京東方6代線項目落戶,是合肥招商引資最為典型的成功案例。
液晶面板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型產業。合肥市新站高新區經貿發展局綜合處處長範宏告訴《南風窗》記者,科教資源豐富的合肥雖具有一定優勢,但因生產線十分燒錢,能夠從與眾多沿海城市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領導班子對產業發展趨勢的把握、推動產業發展的決心與創新性的投融資方式起到了決定作用。
京東方落地生根,發展良好,先後在合肥建成國內首條6代、8.5代和全球首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2016年合肥液晶顯示屏產量達2.2億片,產量和配套能力位居全國前列。
集成電路是合肥市2013年起,結合自身科研優勢,投入大量資源培育的另一產業。合肥市發改委綜合處處長李浩淼介紹,經過發展,合肥現有集成電路企業100多家,是國內少數擁有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全產業鏈的集成電路產業城市。
除此之外,以江淮汽車為首的汽車、合力叉車為首的裝備、陽光電源為首的光伏、聯寶為首的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製造業,幫助合肥在工業化道路上跨步前進。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從2006年的1098.49億元,發展到2016年的萬億餘元,十年間增長了約10倍,工業總量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9位。
2018年7月12日,技術工人在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阜陽分公司江淮汽車總裝車間生產線上組裝卡車。
重大的科學突破離不開科研儀器的進步。合肥是除北京之外中國大科學裝置最為集中的城市,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全超導託卡馬克三大科學裝置全部設立在合肥。這些造價不菲的「國之重器」為科學研究,特別是國際大科學計劃等提供了有力工具,對開拓研究領域、推動前沿突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未來潛力巨大的量子信息、人工智慧、可控核聚變等技術上,合肥誕生的學術成果在世界上頗具影響。
就這樣,依託自身強大的科教優勢,合肥湧現出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量子通信等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高新產業。
科大訊飛領銜的中國聲谷,扎堆高新區 「量子企業一條街」,實現一億度運行的人造太陽「東方超環」,合肥在為下一波產業革命中的競爭與合作積攢能量。
合肥,2018年11月12日,我國「人造太陽」——世界首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東方超環(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這是2018年度EAST物理實驗後,科研人員在進行EAST裝置內部檢查。
霸都之稱
合肥市政府前,豎立著八個大字:大湖名城,創新高地。
大湖指的是巢湖,2011年8月,安徽撤銷地級巢湖市,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分巢湖,合肥「吃」下了原地級巢湖市居巢區和廬江縣。
至此,合肥的市域面積從6000多平方公裡,飆升至11445平方公裡。
城市面積增大的同時,合肥的交通也因高鐵網的鋪設更加發達。合肥儼然成了「被高鐵拉來的城市」,接入了合福高鐵、合鄭高鐵、合新高鐵、合蚌連高鐵、合安九高鐵、商合杭高鐵,一張「米」字形高鐵網鋪展開來。從合肥1小時到南京,2小時到武漢,3小時到上海,4小時到北京。
併吞巢湖最「肥」的區域,地鐵項目的順利審批,匯集高鐵網的萬千寵愛於一身等好事,引起了省內其他城市的一些異議。有人質疑,合肥的快速發展是否佔用了過多的省內資源?合肥是否依靠省會優勢始終「吸血」周邊城市?
這樣的看法並不罕見,合肥還因此在坊間一直有個「霸都」的諢名。
對中心城市的資源傾斜,到底是帶動整體區域發展更多些,還是造成區域不平衡更多些,這事永遠充滿爭議。
以2017年GDP為例,合肥佔全省的比重是26.2%,比起武漢(36.7%)、成都(37.5%)其實並不突出。在安徽省缺乏其他領軍城市的情況下,合肥作為省會城市,擔當資源窪地、發展高地的角色,再向外輻射出去的發展模式值得關注。
東京城市規劃專家市川宏雄曾預測,在未來,無論是美國的紐約都會區、英國的倫敦都市圈,還是日本的東京都市圈,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一切資源只會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然後由中心城市向周邊「二次分配」。市川宏雄道出了一個不看人臉色的客觀趨勢。
當然,新中國劃分的安徽行政區域本屬於多種文化的雜糅,較大的文化差異使得安徽省內民眾對於合肥的認同感較低。比如,皖東的人對於南京更加親近,人口流出明顯,「南京才是安徽的省會」的說法未曾斷絕。這樣來看,合肥的崛起對於皖西與皖北的區域帶動要更大一些。
房價之憂
2015下半年到2016年,合肥最讓世人側目的無非是房價的迅速攀升了。
這個曾經排名靠後的「弱二線」房地產價格窪地城市,在2016年一躍成為國內以及全球房價高速上漲的領頭羊。從2015年5月的8200元的均價,不到一年漲到了14000元左右。
炒房?土地財政?新一輪的財富分配?再不上車就來不及?一時間,合肥滿城風雨,外界議論紛紛。
隨後,合肥市政府在2016年下半年祭出了 「史上最嚴限購令」,房地產市場迅速由滾燙的高溫狀態逐漸降溫下來,價格升到15000元的頂點後,在2017年小幅回落,穩定在14000元左右。
時隔三年,再次回顧這波猛然起勢的房價浪潮,合肥市房地產管理局總工程師蘇奎指出,背後有幾個重要的背景因素——合肥房價基數較低,被確定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後城市定位顯著提升;人口淨流入增多帶來的需求量增大;城市地價的過快上漲;國家當時實施的寬鬆信貸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再者,對房價預期看漲的投資性購房對房價的過快上漲有助推作用。
二三線城市過高的,與平均收入不相匹配的地價與房價,往往有傷害到企業健康以及人才引進的風險。對此,《南風窗》記者隨機採訪了位於高新區的博微太赫茲以及本源量子兩家企業的青年員工。
他們的情況基本相同,有的員工符合條件,住在公司申請到的人才公寓,公司承擔全部(1000元)或者一半(500元)的房租。有的員工則在公司附近租房,月租約2000元。在月收入一萬元左右的公司,這樣的支出在可接受範圍內。
城市地價與房價的上升,一方面代表著城市發展預期向好,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土地收入可以獲得更加充足的財政空間,用於城市發展與治理。
合肥的崛起,其核心在於工業崛起與產研融合。如何通過健全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發揮好國家住房租賃試點作用來保證房市健康穩定,如何通過高質量的就業創業來持續提高居民收入,保證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不受到高房價的傷害,進一步提升城市的魅力,這是合肥在未來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
讓脫穎而出的黑馬持續奔跑,進而領軍破風,是合肥,是安徽,也是中國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