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告顯示,三成哈佛人抑鬱了…心理問題已成美國各大學最棘手問題之一
心理問題,已成美國各大學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哈佛大學也不例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哈佛本科生自稱:患有抑鬱症!
2020年7月23日,哈佛大學教務長艾倫·M·加伯(Alan M.Garber)博士,在寫給哈佛全體師生的信中寫道:由46名行政人員、心理學專家、心理諮詢師、研究生、本科生組成的調查組,經過15個月的數據分析、深度調查與訪談,最終完成《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專題組報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Managing Student Mental Health)》,並得出結論:
「越來越多的哈佛學子正經歷著抑鬱、焦慮、孤獨……」
這篇最新報告中,跟壓力有關的詞反覆出現了86次!
早在2018年,有31%的哈佛本科生在調查中聲稱患有抑鬱症,聲稱患有焦慮症的哈佛本科生人數比率,也從2014年的19%急劇上升至2018年的30%。近1/4的研究生患有中、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
如此嚴重的心理問題,引起了哈佛校方的高度重視。2019年春季學期,由哈佛大學教務長艾倫授命,成立了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專題組(The Task Force on Managing Student Mental Health),全方位摸底哈佛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哈佛新生為什麼想不開?
哈佛本科生:壓力、壓力、壓力
最新出爐的《報告》中,有關哈佛本科生心理健康部分,通篇都在強調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壓力、壓力,還是壓力。
美國學院健康聯盟(the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過去的一年,哈佛本科生有自殺念頭(suicidal thought)的有6%,有自殺行為(suicidal attempt)的佔到0.2%。
比起美國各大學的平均水平(13%和1.9%),這個比率似乎還不算啥,報告顯示:美國高校每100個學生中,有13個有過自殺念頭,每50個人,就有一個有過自殺行為。
哈佛大學針對2018級哈佛新生入學一周的調查顯示,近8%的哈佛新生有自殺念頭,超過3%的哈佛新生制定了自殺計劃,不到1%的哈佛新生自殺過。
新身份認同、考試得高分、畢業後體面的工作、出人頭地……這些美國各大學新生或多或少都有的壓力,在哈佛大學被無限放大了。
被哈佛錄取前,他們在高中時精力已被榨乾(burned out)。被哈佛錄取後,他們頭頂一個無法承受的「光環」,幾乎一夜間,家庭,甚至所在社區的希望和未來都由他們承擔,他們必須成功。成功的定義也非常簡單,就是有權、有地位。
但是,當他們來到哈佛校園,卻發現周圍都是「高抱負」同伴。不難想像,此時的哈佛新生60%以上都會出現「冒充者綜合症(imposter syndrome)」,即普通人眼中的人生贏家總覺得自己不行,缺少自信。接下來,哈佛學子們會強迫自己極限地利用在哈佛的時光,他們總在忙碌,總在學習,絕對不能讓自己閒下來,不然罪惡感油然而生。
「總是感覺到壓力。要做的事太多,時間卻不夠用。」
「強迫意識、注重細節,這些好學生的特徵,卻往往是滋生心理問題的『溫床』。」
——被深度訪談的哈佛學生的經典回答。
哈佛學生對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既愛又「恨」。
大一初期,哈佛新生常常同時試水幾個俱樂部和學生會。要想正式加入必須過五關斬六將,競爭相當激烈,為此,哈佛學生專門創造了「comped」一詞,意思類似「擠破頭」。
有的哈佛新生同時準備comped幾個課外活動,有的哈佛新生多次comped同一個課外活動,卻無功而返。哈佛新生為課外活動消耗的時間、精力,相當於攻讀一門專業課。
「為了感覺自己做的事有意義,不僅要幹好,還得在這件事上比其他人強。為了能幹自己所喜歡的事,必須打敗其他人。」
——被深度訪談的哈佛學生解釋comp文化。
通過分析哈佛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可以得出結論:壓力,是哈佛本科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最大力量源。
他們常常感到孤獨,常常覺得自己不屬於哈佛,常常喘不過氣來,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接踵而來。
雖然他們知道有許多自救方式,比如睡覺、運動、交友、與家人通電話,甚至給自己放幾天假,離開哈佛校園。但是這些都不現實。他們已經在「忙」中無力自拔了,即便是充足睡眠這一人的本能需求,對他們來講都是奢望。
「(在哈佛)睡眠不足,都被『神話』了。睡足了,表明偷懶了。」
「哈佛的文化就是一定得忙,一定得少睡。我們有睡覺馬拉松(sleep Olympics),比一比誰睡得更少。」
「運動也不可能,因為運動要花時間。」
——被深度訪談的哈佛學生的經典回答。
優秀的人更孤獨更需要抱抱?
哈佛研究生:價值、價值、價值
哈佛研究生們普遍認為學術產出決定自我價值(self-worth),睡覺、心理健康都得為學術成功讓路。
「許多教授、老師都經歷了我們正在走的路,雖然他們內心深處憎恨這樣的文化,卻不得不繼續執行。」
——被深度訪談的哈佛學生的經典回答。
目前,哈佛大學正在開展對哈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截止2019年11月的數據顯示:23.6%的哈佛研究生出現中、重度抑鬱症,其中,25%的人正在接受治療;23.1%的哈佛研究生出現中、重度焦慮症,其中,41.4%的人正在接受治療
不同的研究生院還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影響著研究生們的心理健康。比如,設計研究生院形成了「為工作犧牲睡眠」的文化,因為這是研究生順利畢業的「成人禮」,對其的認識往往會是設計公司的相關面試題。在哈佛醫學院,研究生在臨床實習中承受導致產生醫職業倦怠(physician burnout)的種種壓力源。在哈佛法學院,越臨近畢業,研究生們越能感受到職場的壓力。比如,競爭超級激烈的入職面試。不少人文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希望畢業後呆在學術圈,希望的另一端是眼睜睜地目睹心中的偶像——導師們承受著巨大壓力。
經濟壓力是哈佛研究生的另一大壓力源。不少研究生在本科期間欠有高額債務,讀研更是要花費一大筆錢。除了學費,還有項目材料費、論文發表費。雖然這些費用有的會返還給他們,但是墊付的壓力重重地落在他們的身上。
在哈佛,他們還得做些「漂亮」項目,不然無法進入導師的學術圈。有孩子的研究生更慘,哈佛所在波士頓地區的生活費、育嬰費,在全美都算高的。巨大經濟壓力,讓哈佛研究生選擇職業時陷入困境,不一定能選喜歡的職業,實現自我價值,而是找一份能償還債務的工作。對未來工作的不確定,對畢業後工作城市的不清晰,尤其是近年來很多專業和領域的終身教職數量的減少,不僅使得哈佛研究生壓力山大,還會影響他們與配偶、合作夥伴的關係。
「債務負擔太重了。我不僅需要工作,而且是一份能償還債務的工作。債臺越壘越高,壓力越來越大。」
——被深度訪談的哈佛學生的經典回答。
壓力之下,孤獨感油然而生。調查顯示,54.9%的哈佛研究生經常感到孤獨。與本科生不同,哈佛研究生很少向同學傾訴,因為他們間的關係非常微妙,既是同學又可能是未來的同事。
傾訴,意味著示弱,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現實。除了向心理諮詢師求救,他們別無他法。
「既是同學又是未來的同事,形成了無形的壓力。你不可能向他們示弱或承認失敗。」
——被深度訪談的哈佛學生的經典回答。
師生關係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導師的作用不僅在於指導學術,更重要的是推薦研究生進入自己的學術圈,或分享自己的人脈。這樣的師生關係尤其對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有的導師太忙,有的導師不善交流,有的導師自己心理問題重重,即便對導師有不滿情緒,研究生也很難釋懷。一旦師生關係惡化,研究生會陷入徹底無助的境地。
更換導師,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即便是導師另謀高就,他的在讀研究生們也陷入選擇的困境。有的研究生選擇轉學,繼續在導師的門下埋頭苦幹。有的不得不在哈佛內另選與自己研究方向相似的導師。但是,師生關係得從頭開始。
「我的導師是個好人,但是他太忙,根本無暇顧及我。」
「導師既可能是心理問題製造者,又可能是心理問題癒合者。導師太重要了。」
——被深度訪談的哈佛學生的經典回答。
獨特文化、經濟壓力、師生關係……研究生的心理問題根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對實現自我價值的不確定。
《報告》最後指出,撰寫《報告》時正值新冠肺炎肆虐美國,調查組注意到經濟萎縮、高失業率、社會分裂、失去至親等,產生了悲痛、壓力、孤獨、絕望等心理問題。這些肯定會加重哈佛學生的心理負擔,並產生新的心理問題。
查閱報告全文及哈佛教務長信件原文,可關注「中國大學生網」微信公號(dxszzcn)
作者:尹穎堯
責編:陳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