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感覺統合失調症孩子越來越多,這真是病嗎?家長應該如何避免?

2020-12-19 一諾媽聊育兒

0 1

帶女兒去公園玩,兩個兒童機構工作人員在發宣傳單頁。我以為是舞蹈、音樂一類的課外班,隨手接了過來。一位老師立馬湊到我的跟前,跟女兒打招呼:「小朋友,你好漂亮啊!你叫什麼名字呀?」女兒看了她一眼,沒有回話。這位老師回頭對我說:「你家寶貝是不是平時都這樣?」我點了點頭,這老師立馬下了一個判斷:「那你家寶貝有點感覺統合失調啊!」

啥玩意?我剛開始有點懵。這位老師開始滔滔不絕的向我介紹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和他們機構的科學訓練方法。我在這位老師一通介紹之後,思路頓感清晰:這不就是女兒幼兒園裡經常講的孩子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運動覺和平衡覺嗎?合著有一項不合格就是感覺統合失調了?再者,我女兒不搭理你,是她看你陌生,不想搭理你,就這竟然也被誤斷為感統失調,這感統失調的門檻可真夠低的呀。

02

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和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體健康。

至於症狀,仿佛只要你有一項不達標,都可以歸為「感覺統合失調症」:喜歡轉圈、喜歡爬高、邊走邊跳、喜歡一塊擠壓著玩、動作模仿不到位、害怕陌生的環境、過分依戀父母、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對特定的顏色、形狀文字特別感興趣、分不清方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小動作等等。很多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和多動症相同,讓人傻傻分不清。

寫下這些時,我的腦子裡只有「呵呵」兩個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必經的階段性特徵和表現,竟然成了一種病的代名詞。如果按照這些症狀比對,我女兒佔了好幾項,一定會被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斷定為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症。

03

感覺統合失調是病嗎?

現在除了一些培訓機構在到處大肆宣傳,很多的老師也頻繁對家長說起這個詞,或暗示或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老師、醫生,這都是權威的代名詞,我們不可能懷疑吧?

我們都知道,明白一件事形成的原因後,這個「因」就是這個問題的根,把這個根解決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造成感統失調的主要原因是由哺育方式不當和教育方法有誤,把孩子的養育問題交給救死扶傷的醫生來治療,家長的這種邏輯,也是沒誰了。

事實上,就像多動症的由來一直存在歧義一樣,感覺統合失調症是一種病一樣存在很大的爭議。我爸爸把油桶裡的油倒進油壺,必須使用漏鬥,否則就會灑出來。如果你說我爸爸感統失調,我承認,但如果你說我爸爸有病,那我一定不答應。

04

家長應該如何避免我們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

1、把自由還給孩子。

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是一名醫學博士,她曾經是兒童神經病科醫生。她經過多年實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兒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的問題,而不是醫學的問題,教育訓練比醫療更為有效。」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基本原則是「儘量減少幹預兒童主動性」。即給孩子最大的自由,給他們以尊重,發展孩子的潛能,讓她們學會獨立做事、獨立判斷。

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緹緹有一雙非常漂亮的手,手指又細又長。但在3歲時,緹緹的手出問題了。她總愛將手指單調的放在眼前晃動,同時自言自語。她不斷的重複著這種刻板動作時,整個人經常像丟了魂一樣。

原來我極愛乾淨,可以說有潔癖,每天都把家打掃的一塵不染,緹緹的手每天都是乾乾淨淨的,她的手從沒有自由運用過。

於是我買來一個沙包,緹緹每天都把放它在手心裡揉捏;我把米、面、豆子盛在盒子裡放在地上,她跪在地上抓呀、撒呀,一玩就是一兩個小時。就這樣,緹緹的手慢慢恢復了自然狀態,晃動手指的行為不見了,自言自語也少了。

與此同時,緹緹的心扉也在慢慢敞開,並且哭著說出了以前從未說過的傷心事。

(本案例來源《捕捉兒童敏感期》)

只是因為媽媽愛乾淨,無意中限制了孩子的很多行為,導致孩子患上了「病」。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現代家長抱著「我當年吃的苦絕對不讓孩子再受」的心態,把孩子保護的過於好,同時也限制了孩子的很多行動。比如一個奶奶在孫子開始學爬的年齡段,因為疼愛孫子,捨不得孩子在地上爬,每天抱著孫子,直到孫子學會了走路。而爬行能夠鍛鍊孩子的前庭覺發育,即孩子的平衡覺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

再比如孩子喜歡爬高跳高,家長以危險為理由,處處限制孩子;孩子喜歡邊走邊跳,家長呵斥孩子好好走路;孩子用剪刀剪東西或者拿水果刀切東西,家長嚇得趕緊奪過孩子的器具;孩子玩起沙子或者玩具來專注而有耐心,家長卻處處幹擾孩子,一會兒讓孩子喝水一會兒讓孩子吃水果;孩子不喜歡和對於他來說的陌生人打招呼,你批評孩子不懂禮貌等等,總之,只要孩子不按家長的意願來,仿佛就是孩子的問題。

給與孩子自由,讓孩子的天性解放出來,也許我們家長會更麻煩一些,但總比好過幾年後送孩子到所謂的訓練機構花上價值不菲的訓練費用要好,更何況,訓練效果這一點還很值得商榷。

2、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主玩耍時間。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句話讓無數的家長焦慮不安。於是在孩子很小的年齡,各種課外班、興趣班、輔導班開始輪番上陣,大大擠壓了孩子的戶外玩耍時間。

《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孩子的戶外玩耍時間每天不應該少於兩個小時。不過有的幼兒園,戶外活動時,老師帶著孩子轉幾個圈圈,跳個舞蹈操之類的,這些根本不是孩子的自主玩耍。孩子的自主玩耍,即完全由孩子自己主導、成人不參與不指揮的玩耍。

每天在外面瘋跑的孩子,極少有感統失調的。因為自主玩耍時,孩子爬高跳遠、上樹爬牆,運動覺和平衡覺以及嗅覺、視覺、聽覺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家長多學習兒童專業養育知識,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感統失調產生的原因,是家長錯誤的兒童觀和錯誤的教育方法所致。很多父母在聽到自己的孩子有感統失調時,不是自己去查資料,詳細了解其成因等方面,而是道聽途說,然後把孩子的問題交給別人來解決。

不少家長也願意把孩子的一些問題歸因到客觀原因上,這樣家長就不需要自責,不需要反思自己多年來在教育上的失誤,不需要做出改變,做起來也最省力氣。

會生孩子不代表會教育孩子,當代父母最需要的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是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05

寫在最後:患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最大的不幸,都是他們出生後,被父母抱以愛的名義,正常天性被屢屢剝奪。

著名心理學家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如何判斷一種養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只需要看它是否違背人的天性即可。」

相關焦點

  • 患感覺統合失調症孩子越來越多,這是為什麼?家長應該如何預防?
    我點了點頭,這老師立馬下了一個判斷:「那你家寶貝有點感覺統合失調啊!」啥玩意?我剛開始有點懵。這位老師開始滔滔不絕的向我介紹感統失調的症狀和他們機構的科學訓練方法。我在這位老師一通介紹之後,思路頓感清晰:這不就是女兒幼兒園裡經常講的孩子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運動覺嗎?合著有一項不合格就是感統失調了?
  • 有些孩子得了感覺統合失調,家長卻沒有重視
    五天的歷練,讓他們對一種叫「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病症有了新的認識。  順著這個小課題,記者採訪發現,感覺統合失調在兒童中越來越多見,但似乎家長並沒有足夠重視。  來治療的孩子只有六七歲多是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來的  「如果孩子多動不安、做事懶散、自控能力差,那麼家長們要注意了,孩子可能得了感覺統合失調。」
  • 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及原因
    訓練時間是孩子下課後和節假日,一星期不少於2次,重度失調的兒童訓練次數應更多一些。 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據兒童心理衛生研究專家介紹,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患感覺統合失調症,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
  • 不重視感覺統合失調,家長後悔一生
    其實,這些孩子是感覺統合失調,他們需要的是專業的感統訓練。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 感覺統合能改善孩子所有的問題嗎?
    看到他們通過感覺統合訓練,自身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改善和進步,我的心裡充滿了自豪和欣慰。感覺統合訓練不僅是幫助一個孩子,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感覺統合訓練,甚至就連醫院也都設立了感統訓練室,感覺統合訓練對孩子能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 廣州近三成兒童患有'感覺統合失調'
    10歲的亮亮在家人眼中是個脾氣極壞的孩子,只要一句話不中聽,原本很高興的他會立刻和人吵起來。據廣州醫學院陳煥新教授介紹,亮亮的行為並非故意,而是感覺統合失調。日前一項調查表明,廣州市近三成的兒童患有感覺統合失調。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患感覺統合失調症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患感覺統合失調症,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母孕期間的因素:母親在懷孕期間出現早產
  • 什麼是感覺統合?感覺統合失調嚴重嗎?
    接下來大腦會對感覺接觸到的信息進行統合,這就是我們所說到的感覺統合。然後大腦會指揮中樞神經系統作出整體反應,最後通過回饋表現出來。感覺統合是大腦工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如果這一部分在進行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就會引起整體問題。這就會出現我們常說的「感覺統合失調」。
  • 寶寶感覺統合失調?這是什麼?
    一、我們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感覺統合失調"1)感覺統合失調一般分為聽覺統合失調、觸覺統合失調、視覺統合失調、前庭平衡統合失調和本體統合失調5種情況。2)感覺統合失調一般從3個方面判斷> 討厭被觸摸:寶寶平時對洗澡、洗頭和理髮等行為反感,有的寶寶甚至對換衣服也十分反感,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的觸覺防禦過強造成的。
  • 孩子每天都運動,為什麼還是感覺統合失調,注意力不集中?
    我們之前說過,現在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會變的感覺統合失調,主要原因就是現在的都市生活和小家庭制度,加上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度,導致孩子運動過少,大腦、神經得不到充分的刺激,得不到鍛鍊,因而孩子後期就容易表現為感統失調。
  • 為什麼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如何提升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
    對於育兒,「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很多家長的心態。這樣的過度保護,會使得寶寶們失去了鍛鍊大腦和身體各大感統協調運作的機會,以至於很多寶寶有感統失調的情況。有些家長會說:「孩子現在還小,長大就好了!」、「樹大自然直」。
  • "感覺統合失調"孩子增多 專家建議多做戶外鍛鍊
    新華網南京1月31日電(記者朱旭東)寒假本是孩子放鬆的時間,但記者從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了解到,有不少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生卻因「感覺統合失調」而在醫院接受治療。
  • 當心,感覺統合失調可能就在你身邊
    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學習效率低、好動不安、經常劇烈跳動、膽小黏人、情緒易激動,寫作業或者做家務時拖拖拉拉、跑步、爬行時動作不協調、手腳笨拙、經常磕磕碰碰不是碰到桌子就是椅子、常打碎東西、容易跌倒、撞人、有時還喜歡咬指甲……很多家長把這些原因歸咎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或者是孩子太小,有這方面的原因嗎?
  • 央視新聞關注感覺統合失調兒童的背後,是你不了解的這些真相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感統失調的討論話題,比如: 感統訓練有必要嗎?進行感統訓練有用嗎? 很多包括家長和老師在內的網友有疑慮的、有擔憂的、有擁護的,當然也有很多反對的。
  • 剖腹產媽媽要注意:孩子易患感覺統合失調、多動症!
    一、剖腹產的孩子易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失調包括:觸覺防禦失調、前庭失調、學習能力不足、本體感失調等,與孩子日後的學習等問題密切相關。大腦必需經過感覺統合,才能適應環境,從而更好的運動與學習。胎寶寶在媽媽子宮內,頭最大,而分娩的這種擠壓激活了大腦細胞也使全身的神經細胞受到了一次強烈的刺激,這是孩子出生後的第一次感覺學習。
  • 感覺統合失調案例:英語90分,語文不及格,因為漢字寫得太慢!
    小健的媽媽帶他去市婦幼保健院,經檢查發現智力明顯屬於中上,但運動能力屬於中下,存在感覺統合輕度失調、注意力缺陷。  小孩寫字慢,是因為手腦不協調?這讓家長很不能理解,兒童體智發展測評中心池霞醫生讓小健對照著書本寫幾行漢字。
  • 感覺統合失調的康復訓練
    原創 曹夢橋、靳夢蝶 上海新華醫院康復醫學科新華科普感覺統合失調的康復訓練(上)近來門診常有家長抱怨她家的孩子很牴觸與身邊人的肢體接觸,日常活動時又顯得動作很笨拙,握筆寫字總是寫不到規定的格子中,本以為是身體不協調想著多練練總會好的
  • 兒童感覺統合治療師需求大,行業亂象多
    兒童感覺統合治療師需求大,行業亂象多時間:2020-11-25 來源:中國青年報「研究表明,超過80%的孤獨症兒童患者都存在感覺處理方面的問題,僅在孤獨症兒童群體中。感統失調患者便是個不小的數字。因此,需要接受感覺統合治療的兒童數量非常多。」
  • 別亂給孩子貼「感統失調」的標籤,先來理解什麼是感覺統合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身體協調能力差」、「愛摔跤」、「好動」、「愛發脾氣」現象的時候,就會懷疑孩子是不是「感統失調」了。記得前兩年有媒體說中國80%的孩子都感統失調,這些消息也是造成家長焦慮的來源。到底什麼是「感統失調「?家長應該如何來區分辨別?
  • 孩子學習不好,可能是感覺統合失調?
    學齡初期是孩子接受正規教育的萌芽時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可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城市中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發生率不斷攀升,它幾乎成了「城市兒童的專利」。如果不及時對感覺統合失調進行矯正,不僅僅會影響孩子現時期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什麼是感覺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