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帶女兒去公園玩,兩個兒童機構工作人員在發宣傳單頁。我以為是舞蹈、音樂一類的課外班,隨手接了過來。一位老師立馬湊到我的跟前,跟女兒打招呼:「小朋友,你好漂亮啊!你叫什麼名字呀?」女兒看了她一眼,沒有回話。這位老師回頭對我說:「你家寶貝是不是平時都這樣?」我點了點頭,這老師立馬下了一個判斷:「那你家寶貝有點感覺統合失調啊!」
啥玩意?我剛開始有點懵。這位老師開始滔滔不絕的向我介紹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和他們機構的科學訓練方法。我在這位老師一通介紹之後,思路頓感清晰:這不就是女兒幼兒園裡經常講的孩子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運動覺和平衡覺嗎?合著有一項不合格就是感覺統合失調了?再者,我女兒不搭理你,是她看你陌生,不想搭理你,就這竟然也被誤斷為感統失調,這感統失調的門檻可真夠低的呀。
02
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和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體健康。
至於症狀,仿佛只要你有一項不達標,都可以歸為「感覺統合失調症」:喜歡轉圈、喜歡爬高、邊走邊跳、喜歡一塊擠壓著玩、動作模仿不到位、害怕陌生的環境、過分依戀父母、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對特定的顏色、形狀文字特別感興趣、分不清方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小動作等等。很多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和多動症相同,讓人傻傻分不清。
寫下這些時,我的腦子裡只有「呵呵」兩個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些必經的階段性特徵和表現,竟然成了一種病的代名詞。如果按照這些症狀比對,我女兒佔了好幾項,一定會被一些所謂的「專業人士」斷定為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症。
03
感覺統合失調是病嗎?
現在除了一些培訓機構在到處大肆宣傳,很多的老師也頻繁對家長說起這個詞,或暗示或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老師、醫生,這都是權威的代名詞,我們不可能懷疑吧?
我們都知道,明白一件事形成的原因後,這個「因」就是這個問題的根,把這個根解決了,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造成感統失調的主要原因是由哺育方式不當和教育方法有誤,把孩子的養育問題交給救死扶傷的醫生來治療,家長的這種邏輯,也是沒誰了。
事實上,就像多動症的由來一直存在歧義一樣,感覺統合失調症是一種病一樣存在很大的爭議。我爸爸把油桶裡的油倒進油壺,必須使用漏鬥,否則就會灑出來。如果你說我爸爸感統失調,我承認,但如果你說我爸爸有病,那我一定不答應。
04
家長應該如何避免我們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
1、把自由還給孩子。
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是一名醫學博士,她曾經是兒童神經病科醫生。她經過多年實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兒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的問題,而不是醫學的問題,教育訓練比醫療更為有效。」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基本原則是「儘量減少幹預兒童主動性」。即給孩子最大的自由,給他們以尊重,發展孩子的潛能,讓她們學會獨立做事、獨立判斷。
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緹緹有一雙非常漂亮的手,手指又細又長。但在3歲時,緹緹的手出問題了。她總愛將手指單調的放在眼前晃動,同時自言自語。她不斷的重複著這種刻板動作時,整個人經常像丟了魂一樣。
原來我極愛乾淨,可以說有潔癖,每天都把家打掃的一塵不染,緹緹的手每天都是乾乾淨淨的,她的手從沒有自由運用過。
於是我買來一個沙包,緹緹每天都把放它在手心裡揉捏;我把米、面、豆子盛在盒子裡放在地上,她跪在地上抓呀、撒呀,一玩就是一兩個小時。就這樣,緹緹的手慢慢恢復了自然狀態,晃動手指的行為不見了,自言自語也少了。
與此同時,緹緹的心扉也在慢慢敞開,並且哭著說出了以前從未說過的傷心事。
(本案例來源《捕捉兒童敏感期》)
只是因為媽媽愛乾淨,無意中限制了孩子的很多行為,導致孩子患上了「病」。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現代家長抱著「我當年吃的苦絕對不讓孩子再受」的心態,把孩子保護的過於好,同時也限制了孩子的很多行動。比如一個奶奶在孫子開始學爬的年齡段,因為疼愛孫子,捨不得孩子在地上爬,每天抱著孫子,直到孫子學會了走路。而爬行能夠鍛鍊孩子的前庭覺發育,即孩子的平衡覺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
再比如孩子喜歡爬高跳高,家長以危險為理由,處處限制孩子;孩子喜歡邊走邊跳,家長呵斥孩子好好走路;孩子用剪刀剪東西或者拿水果刀切東西,家長嚇得趕緊奪過孩子的器具;孩子玩起沙子或者玩具來專注而有耐心,家長卻處處幹擾孩子,一會兒讓孩子喝水一會兒讓孩子吃水果;孩子不喜歡和對於他來說的陌生人打招呼,你批評孩子不懂禮貌等等,總之,只要孩子不按家長的意願來,仿佛就是孩子的問題。
給與孩子自由,讓孩子的天性解放出來,也許我們家長會更麻煩一些,但總比好過幾年後送孩子到所謂的訓練機構花上價值不菲的訓練費用要好,更何況,訓練效果這一點還很值得商榷。
2、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主玩耍時間。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句話讓無數的家長焦慮不安。於是在孩子很小的年齡,各種課外班、興趣班、輔導班開始輪番上陣,大大擠壓了孩子的戶外玩耍時間。
《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孩子的戶外玩耍時間每天不應該少於兩個小時。不過有的幼兒園,戶外活動時,老師帶著孩子轉幾個圈圈,跳個舞蹈操之類的,這些根本不是孩子的自主玩耍。孩子的自主玩耍,即完全由孩子自己主導、成人不參與不指揮的玩耍。
每天在外面瘋跑的孩子,極少有感統失調的。因為自主玩耍時,孩子爬高跳遠、上樹爬牆,運動覺和平衡覺以及嗅覺、視覺、聽覺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3、家長多學習兒童專業養育知識,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感統失調產生的原因,是家長錯誤的兒童觀和錯誤的教育方法所致。很多父母在聽到自己的孩子有感統失調時,不是自己去查資料,詳細了解其成因等方面,而是道聽途說,然後把孩子的問題交給別人來解決。
不少家長也願意把孩子的一些問題歸因到客觀原因上,這樣家長就不需要自責,不需要反思自己多年來在教育上的失誤,不需要做出改變,做起來也最省力氣。
會生孩子不代表會教育孩子,當代父母最需要的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是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05
寫在最後:患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最大的不幸,都是他們出生後,被父母抱以愛的名義,正常天性被屢屢剝奪。
著名心理學家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如何判斷一種養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只需要看它是否違背人的天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