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裡,當大部分學生趁著難得的假期「休養生息」時,杭二中高一學生周鬱康和同學沒閒著,來到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進行社會實踐。五天的歷練,讓他們對一種叫「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病症有了新的認識。
順著這個小課題,記者採訪發現,感覺統合失調在兒童中越來越多見,但似乎家長並沒有足夠重視。
來治療的孩子只有六七歲多是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來的
「如果孩子多動不安、做事懶散、自控能力差,那麼家長們要注意了,孩子可能得了感覺統合失調。」在市七醫院兒童心理研究室的特殊訓練室經過了5天的歷練,周鬱康描述起「兒童感覺統合失調」來頭頭是道。
實習期間,周鬱康和其他兩位同學,每天8點到醫院,下午4點下班,實踐內容就是幫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做恢復性治療。他舉了個例子:有一項訓練,孩子們需要站在一塊半圓柱上,左右搖擺並接住治療師扔給他的球,然後孩子再把球扔回給治療師,這樣得連續做50次。「這是針對性訓練,為了提高患感覺統合失調孩子的注意力和平衡性。」
周鬱康介紹,實踐的幾天裡,每天大概有20多個孩子來訓練室治療,年齡大概六七歲,基本是家長陪同過來的。有時候,周鬱康也會和家長聊聊,他發現很多孩子之所以來醫院治療,並不是因為家長發現孩子有異常,而是老師建議他們帶孩子來看看。「不光是家長,我來這裡實習前也對感覺統合失調並不了解,所以很希望社會對這一病症能多一些關注。」
經常把「10」抄寫成「01」感統失調容易引發學習障礙
患感覺統合失調,對孩子的學習會有什麼影響?
「主要表現在注意力分散、上課做小動作、學習吃力。」拱宸橋小學的許老師曾經帶過一個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這孩子人很聰明,你和他對話沒有問題,但他會時不時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在抄寫作業中,他會把「10」抄成「01」,字的偏旁甚至還會左右換錯,在身體協調性上也偏差,成績也一直處於中下遊。
記者注意到,現在很多民辦小學在招生的時候,都有讓孩子拍皮球、串珠子等項目,目的就是考察孩子的注意力和身體協調性。一些校長說,這兩項素質對孩子今後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
為了幫助這個學生,許老師也做了一些安排。比如,在布置作業時,要求這個孩子儘量少做一些測試性的作業,而多安排一些抄寫作業,鍛鍊他的注意力。此外,學校還要求他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像跳繩、拍球這樣的運動,從醫學角度來看,也是為了提高身體協調性而對症下藥。
孩子鍛鍊少、剖腹產率高
專家為預防感統失調支招
感覺統合失調在兒童中越來越多見。南京曾對2486名6歲至11歲的學齡兒童通過規範、系統的測試,結果發現有34.9%的學齡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覺綜合失調。
「之所以現在患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除了遺傳、環境因素,還與孩子鍛鍊少有關。」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周國嶺介紹,現在的孩子戶外活動少,獲得五官感覺上的刺激和對肌肉運動的感受也少,這使孩子身體協調能力發展遲緩,感覺統合能力自然變差了。此外,剖腹產是導致孩子統合能力失調的原因之一。胎兒通過產道的順產過程,也是第一次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撫觸機會,「而剖腹產剝奪了這些」。
對於感覺統合失調,周醫生提出了一些預防的方法,家長不妨試一下:
●讓孩子嬰兒時期多爬行,爬行可促進寶寶身體及腦部發育,能鍛鍊孩子眼、四肢和身體的協調能力。
●孕婦儘可能地選擇順產。
●讓孩子多玩蕩鞦韆、走平衡木等平衡遊戲。
●注意手指小肌肉的精細運動訓練,可根據孩子年齡、能力等特點,自行設計遊戲,如擺積木、投球、捏橡皮泥等。
●增加戶外活動,讓孩子多跑多跳,鼓勵孩子多玩沙土,因為接觸沙土的過程對孩子的皮膚和身體都是很有利的刺激。
名詞解釋——
「感覺統合失調」
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是指大腦對於身體各個部位的感覺器官輸入的信號進行整合,指揮肢體進行正確有效反應的過程。像視覺、聽覺、觸覺等都是感覺信號。感覺統合能力失調,常常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出差錯,做事笨手笨腳,拖拖拉拉,丟三落四,有的孩子顯得害羞膽小,有的孩子可能脾氣暴躁。(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