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2020-12-14 求是網

  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是關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問題,也是對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檢驗和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矛盾,各國應該努力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邊機制、更加積極的區域合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於11月10日在上合組織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的講話中,再次提到要完善全球治理。中國作為世界上快速崛起的新興國家,對事關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民族復興事業、事關各國共同發展與共同安全的大事,提出全球治理的思想主張,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觀體現出了中國在世界各種風險挑戰面前所堅持的合作共贏的安全觀、發展觀,也體現出了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世界歷史視域下的全球治理觀

  習近平總書記的全球治理觀科學地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觀。馬克思、恩格斯於19世紀40年代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一切歷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而逐漸成為生產力發展桎梏的交往形式,必然要被新的適應生產力的交往形式所取代。近代以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發展打破了各民族的地域界限。《共產黨宣言》詳細闡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全球化進程。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隨著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生產、消費在世界範圍內展開,各民族國家相互間的往來和相互依賴成為社會發展之必然,人類社會實現了世界歷史性跨越,形成了具有相互依存關係的世界整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5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當前,「各國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證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作的科學預見。」

  早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在世界歷史的發展中,全球治理機制在西方國家的推進下逐步形成。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現有國際治理體系對全球性問題治理能力的不足、治理規制公正性與合理性的缺失,越發顯露。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在合作治理方面,一些國家相互間的合作意識迅速減退,「各家自掃門前雪」,甚至截獲他國的緊缺醫用物資為己所用,背離國際合作精神。西方國家的疫情應對懈怠措施,缺乏科學性,導致本國國民死亡數量巨大,嚴重激化了國內的社會矛盾,其現有國家體制和國內治理能力無力解決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這一最基本的問題。

  全球性問題呼喚新的全球治理觀,世界歷史視域下的全球化思想為探索全球治理路徑提供了思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必須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這是習近平主席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所談到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快速發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影響力迅速上升。中國提出的治理理念就是全球治理體系要更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更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力主維護各國的正當權益,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在此過程中,要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尊重歷史及其發展規律,尊重聯合國的權威。在今年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中國以實際行動進一步為加強和完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而努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全球治理觀

  2020年9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指出,各國緊密相連,人類命運與共。任何國家都不能從別國的困難中謀取利益,從他國的動蕩中收穫穩定。如果以鄰為壑、隔岸觀火,別國的威脅遲早會變成自己的挑戰。我們要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樹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贏理念。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程度空前加深,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這一理念下的全球治理,必須樹立合作共贏理念,堅持多邊主義。

  樹立合作共贏理念,走合作安全之路。要摒棄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新理念,走合作安全之路。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便倡導以合作安全為途徑實現各國的普遍安全。冷戰思維下的舊安全觀忽視安全主體的共同利益,只追求自身的安全,為此不惜以損害他國利益、破壞他國安全以及國際社會系統安全為代價,到頭來自身的安全也無法保障,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合作安全是新理念指導下的安全模式,它建立在相互依賴的國家間關係基礎上,以追求共同安全利益為目的,強調的是普遍安全,由此形成各國的安全互動關係。聯合國多次將我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表述寫入相關會議的決議中,體現出國際社會對這一理念的高度認同,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構建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係的渴求。「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徹底顛覆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完美地闡明了地球村裡各國命運與共的道理,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關係,表達了中國順應時代潮流,推動走向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途徑。

  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可持續發展。習近平主席會見出席「2019從都國際論壇」外方嘉賓時講到,「當前全球治理面臨著複雜形勢,國際秩序處在關鍵十字路口,實質是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之間何去何從的問題。」加強多邊合作,促進多邊治理,是全球化歷史進程中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驗也表明,只有開展多邊合作,擴大開放,國家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經驗之一就是堅持多邊主義。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全球治理不是哪一個大國或者哪幾個國家就能勝任的,堅持多邊主義立場是實現長遠發展的正確選擇。目前,無論是應對疫情,還是恢復經濟,都要走團結合作之路,堅持多邊主義。中國在與各國的交往中,正在把中國與世界共存共生的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到實處。通過攜手應對疫情、「一帶一路」建設等務實合作,搭建起我國與各國互利共贏、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平臺。

  國際治理規則視域下的全球治理觀

  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一定要確立和遵循國際治理規則。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觀強調治理規則,提出了國際治理法治化、民主化的新思路,明確國際規則要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由各國共同治理。

  國際關係法治化必然強調國際法的作用。針對現行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的問題,需要把國際關係法治化作為完善全球治理的方向,從而使治理體系更加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更加合理化。國際法是以國家之間的關係為主要調整對象的法律。在現代國際社會,國際法在規範國際行為主體的行為以及調整國際關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各國在國際關係實踐中,就政治安全、貿易發展、社會人權、科技衛生、勞工產權、文化體育等領域達成了一系列國際公約和法律文書。我國改革開放後,積極融入世界組織之中,遵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原則,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在各類國際合作組織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多年來,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觀強調的重點之一,就是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確保國際規則有效遵守和實施。按規則辦事,依法行事,是維護國際秩序的重要保障。目前世界上仍有恃強凌弱行為在不斷出現,只追求本國利益優先,無視國際法。在此背景下,我國倡導共同維護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反對任何國家忽視國際法存在,具有重要意義。國際關係法治化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有利於世界發展的國際秩序之必然要求。

  國際關係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不能搞『一國獨霸』或『幾方共治』。」大國壟斷國際事務的想法和做法是落後於時代的,也是當今全球治理失靈的一大癥結所在。由於國際關係民主化否定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否定國際政治中以實力確定權利和權力的不平等關係,因而有助於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在這方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國際關係民主化提供了方針和指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強調國家主權平等,體現了新型國際關係的本質特徵。五項原則反對任何國家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反映了大多數國家對國際關係民主化的強烈訴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開放包容的國際法原則,集中體現了主權、正義、法治的價值觀,上個世紀70年代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有關宣言也接受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於五項原則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因而被世界許多國際組織及其文件所採納,成為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

  (作者: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玉成

相關焦點

  • 綜述:立己達人 共謀發展——國際社會點讚中國共產黨完善全球治理...
    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綜述:立己達人 共謀發展——國際社會點讚中國共產黨完善全球治理理念新華社記者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共謀發展,兼濟天下。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之際,一些外國政黨代表、專家學者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致力於維護多邊主義和完善全球治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贏得廣泛共鳴和支持。
  • 與時俱進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有的放矢)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衝擊,給國際關係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國際社會深刻認識到,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有效推動國家間相互支持、團結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勢在必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與時俱進、創新完善,讓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更好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更加有力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順應國際大勢。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為完善全球智慧財產權治理體系貢獻中國力量
    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和智慧財產權創造大國,中國積極投入全球科技創新與合作,深度參與全球智慧財產權治理,為全球智慧財產權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多貢獻。報告提到,中國在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數方面在全球佔比均超過50%;亞洲專利申請量佔世界總量的近2/3,所佔份額相比2009年有大幅提升,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前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表示,「中國是智慧財產權申請全球增長的主要推動力」。2019年,中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86.2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3件。
  • 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的世界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怎樣看待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及其意義?中國將在建設新型國際關係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本期觀察版約請相關學者就此展開討論。
  • 「中國之治」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到黨的十九大明確21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再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國之治」以恢宏氣度、磅礴之勢展開。
  •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全球善治貢獻中國智慧
    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全球善治貢獻中國智慧 2017年08月22日 07: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志成 字號 內容摘要: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
  • 「中國方案」推動全球治理水平提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進合作共贏的開放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這既是對新中國70多年來外交工作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為當代中國外交實踐指明了方向。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國際主要行為體之間的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正在催動國際秩序經歷重大調整,國際格局也進入新一輪的大洗牌。全球海洋治理是現有國際秩序和海洋秩序的重要內容,也正處於劇烈的變化之中。全球海洋治理將朝何種方向發展、當前又面臨哪些困境和挑戰,而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又該如何在新一輪的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成為當下國內外學者和政策分析的前沿課題,也是本文將討論的問題。
  • 講好全球網際網路治理的中國故事
    由於網際網路具有互聯互通、信息多向流動的特點,全球網絡治理需要政府、國際組織、網際網路企業、技術社群、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多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治理。 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網絡空間的全球治理。截至目前,我國已連續成功舉辦6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並通過大會不斷發出中國聲音,提出構建全球網際網路治理體系的中國方案,共同推進網際網路全球治理進程。
  • 積極主動作為,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而且,由於全球化、技術進步、政治體制失靈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美國國內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誘發國內民粹主義的興起,並將主要原因歸咎於所謂不公平的全球體系。國際、國內兩方面的心態變化導致美國對現行全球治理體系採取了一種所謂破壞性建設的策略,即退出多個國際組織和協定,包括癱瘓WTO上訴機構,拒絕支付聯合國會費;同時利用其力量優勢,重新構建有利於美國的雙邊體系,或強行推動多邊框架的改革。
  • 金磚國家攜手推動全球治理更加完善
    金磚國家專家學者以及國際觀察人士認為,十年來,中國和其他金磚國家不斷加深合作,在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未來金磚國家將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巴西金磚政策中心研究員保羅·羅貝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最關鍵的作用之一是增進這五個國家在各個層面的了解和認識,在此基礎上金磚國家在全球治理方面展開了合作。
  • 知行合一 中國力量推動「G20」高鐵再出發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記者會上宣布峰會取得豐碩成果,實現預期目標,就世界經濟增長等問題達成「杭州共識」,具體是:為世界經濟指明方向,規劃路徑;創新增長方式,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重振國際貿易和投資兩大引擎,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包容和聯動式發展,讓二十國集團合作成果惠及全球。  看到這樣的成果,幾乎所有人都長舒了一口氣。
  • 史妍嵋:全球糧農治理框架下的中國糧食安全
    我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這既是中國人民自己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貢獻,有力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 王文:全球治理的中國貢獻源於中國共產黨的價值理念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重慶10月14日電 (萬鵬)「2016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於今日在中國重慶開幕,本屆對話會以「全球經濟治理創新:政黨的主張和作為」為主題,凝聚各方共識,為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創新貢獻智慧和力量。今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接受了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韓國學者:中國為世界貧困治理貢獻了智慧
    韓國學者:中國為世界貧困治理貢獻了智慧_觀點中國_中國網李相萬 韓國慶南大學遠東問題研究所 破解貧困難題是每個國家都要直面的重要議題之一。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改革開放,在此過程中,中國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凝心聚力,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實現了歷史跨越。 中國是如何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變成全球減貧最大貢獻者的呢?1978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為7.7億人,貧困發生率高達97.5%。經過多年探索,中國的扶貧脫貧模式從救濟式扶貧、開發式扶貧,到精準扶貧,提高了扶貧的實效。
  • ...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1月1日出版的今年第1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關於全球治理,習近平有哪些深刻闡述?
    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場合闡述對全球治理的看法。習近平的全球治理觀是怎樣的?有哪些關鍵詞與核心要義?即將在中國舉行的這次G20峰會,將對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熱詞背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  「全球治理」這個名詞和概念,至少在上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但它真正「火」起來,特別是頻繁出現在中國領導人的論述中,還是近幾年的事。  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完善「全球治理」?我們可以從習近平的話中找到答案。
  • 「任琳」「中國倡議」助力塑造疫後全球治理新局面
    疫情暴露出全球治理的薄弱之處,進一步說明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治理,但全球公共產品往往難以擺脫「集體行動困境」,供應動力不足,致使全球治理赤字問題不斷凸顯。國際社會要提高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共享繁榮與發展。中國倡議將為推動構築全球抗疫「防火牆」,暢通和恢復世界經濟,更好地發揮G20作為全球治理重要協調機製作用,進一步完善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 為全球智慧財產權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和音)
    12月7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40萬件,繼續排名全球第一,是排名第二位國家專利申請數量的兩倍以上。報告同時注意到,中國正在著力引導智慧財產權向提高質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