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有王降敕封,欽差玄奘問禪宗。邊界遠遊多少國,雲山前度萬千重。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繫,建立了持續的外交關係,也為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礎。鑑真曾六次前往東瀛,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極大地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佛教更為廣泛的傳播。
玄奘西行求學的事跡一代代流傳下來,鼓舞並激勵了許多人。到了明代,還出現了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的壯舉。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看,真正意義上的留學教育,則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
那時候,留學是夢
作為睜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容閎,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近代中國第一位海歸。公元1841年,容閎進入馬禮遜學校讀書,主持校務的是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的美國傳教士布朗。1847年初,布朗牧師返回美國,離開時帶同容閎、黃寬及黃勝三人前往美國留學。1850年容閎考入耶魯大學,為首位在耶魯大學就讀的中國人。1854年,容閎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獲文學士畢業,還入籍美國,其後返回中國。
1868年容閎向清政府提出以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為重點的四項條陳。此舉獲得曾國藩支持,並成立「幼童出洋肄業局」,從1872年到1874年這幾年間,每年政府派出30名。容閎負責孩子們在美國的教育,直至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學生為止。
留學,很快成為了當時中國青年的夢想。加之清廷廢除科舉,斷了傳統讀書人的上升途徑,留學成了新的前途出路甚至鍍金方式。歷史學家蔣廷黻在回憶錄中就曾經訴說過對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堂兄弟的羨慕,並發誓說將來一定要到西洋去念書。後來,他果然去到了美國留學。
季羨林也有一段類似的經歷。他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難找工作,幸而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邀請他回校任教,生活在當時算是自給自足。然而,「別人出國留學鍍金的消息,不時傳入自己耳中。一聽到這種消息,就像我看別人一樣,我也渾身發抖。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
在辛亥革命覆亡清政府後,留學生們精神為之一振,目標更加明確起來。譬如外交家顧維鈞1912年被袁世凱政府聘為秘書,彼時他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為了效力新政府,他連夜趕寫畢業論文,以便早日回國。
留學需要用很大一筆錢。據統計,1934年左右,公私留學費用一年要2000萬元。要嘛是國家花錢,即申請選派的公費留學;要嘛就是自費,自費生若不是出身大富大貴之家,就捉襟見肘得多。所以出國留學最怕一臉茫然、一臉懵逼。
這時候,留學不再是夢
說來也巧,近代中國第一位留學生留學的居然是美國。今年恰逢中美建交40周年,從1978年年底第一批中國人公派到赴美學習的52人,到現在佔據總留學生人數33.2%的36萬多中國留學生,美國的大學以其高質量的教學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學子,包括來自中國的學生。
(圖片來源:www.iie.org)
雖然說目前可能受到美國一些政策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美國的留學費用高昂,去美國留學的人數增幅有所下降,但絲毫不影響中國連續9年成為美國最大留學生源國。
美國仍然是世界上國際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也仍然是擁有眾多世界級名校的教育大國。即使費用高昂,更多人願意相信這是物有所值,申請熱度依舊不減。2019年,我們正式推出美國留學申請服務啦!讓你的留學美國不再是夢!
美國留學的好處
楊瀾認為她的留學之路很「辛苦」,一直貫穿著她的哥倫比亞大學整個學習生涯,但她也非常感激這段生活。她說:這讓我在國際政治、外交、經濟、傳媒等各個領域都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2014年3月22日,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大發表「留學改變人生「演講,她引用「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來鼓勵美國學生來到中國、中國學生走入美國,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修習雙方語言及文化。米歇爾表示,出國留學不僅在改變學生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在改變你們所遇到的每個人的人生。
(耶魯大學學生 圖來源:美聯社)
畢業於卡內基梅隴大學的李開復曾說過:今天我再回想一下,回答開始時提出的問題:如果我沒有去留學,如果我一直留在臺灣,我沒有得到上面的這些禮物,是否還能成為我今天成為的人?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畢業於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饒毅在回想其留學經歷時是這麼說的:在國外長年生活,到最後我覺得還是有歸屬感的問題。在留美十年之後我就已經想好:我不準備退休後才回國,而要在事業活躍時期對中國有所貢獻,其實在沒有完全回國時就可以做些事情;而如果要回國,就一定會是在50歲以前。
作者:英萃教育專業顧問團隊優秀顧問 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