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近日,有同學在微博曝光,某學院退學生會部門申請要寫5000字檢討,退部後影響評優等問題,隨後有同學紛紛留言說從幾千到幾萬字都有。學生處回應稱,沒有這樣的規定,不排除個別部門自行要求。
理性一點看,縱使有所謂的聊天記錄佐證,可「寫檢討」「不評優」目前仍是一面之詞。而在全國批評學生會官僚主義的氛圍下,該事件的出現,的確引人遐想。誠然,無論什麼情況,輿論評斷都得先理清事實。只不過,倘若此事為真,那性質就太惡劣了。
按常理來說,學生會只不過是學生自治組織,在學校當中雖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也沒有權力幹涉學生的評優評先。即便有學生幹部讓退部學生寫檢討,學生不寫,那又能如何?然而,換一個角度看,如果該部門真的能超越制度和規定,幹涉學生的切身利益,那背後必然有校方的支持。學生會幹部與老師之間的「權力互惠」才可怕。
站在學生會的角度看,學生會培養人才不易,好不容易有人能幹活,自然也不希望有人退部。可學生會部門與學生幹部之間,既不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又不是學校與老師的關係,更不是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學生會沒有任何立場強行挽留學生留下。動輒威逼利誘,那是舊社會的地主對奴工幹的事。
常言道:「強扭的瓜不甜。」把人留下,心卻留不住,又有何用。《黨章》尚且規定,黨員有退黨的自由。《公務員法》也明確要求,公務員有申請辭職的權利。申請退部還需要付出代價,這是在虛構類小說中,「黑幫」裡才會有的情節。敢問這個學生會部門,又是如何想到這一出的?
當然,以上的可能,都是用最大惡意揣度的結果,真相可能大不一樣。或許,是退部的學生沒有完成重要的工作,令相關的學生會部門惱怒;或許,寫檢討的要求,是個別學生幹部單方面的說辭,並不代表部門;或許,是退出的學生犯了什麼錯誤需要寫檢討,與退部行為無關,甚至所謂的聊天記錄,都不過是其中一方在杜撰抹黑。
可該話題之所以惹人聯想,與近段時間飽受爭議的學生會官僚作風息息相關。都說,信任是一面鏡,一旦破碎,便難以粘合。希望涉事學校和相關教育部門能及時查清真相,給公眾一個答覆。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整風力度,必須在學校層面內遏制不良風氣,重塑學生會在學生群體中的信任。
文/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