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景說史
我們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一些有關古代兩軍對壘時情節,而有些則會描述古代戰場上兩軍交戰前,雙方大將還會進行一連串的談判,然後各自回營,戰爭隨後一觸即發。其實這些都是劇情需要,歷史戰場上的雙方大將是不可能這麼隨意就去和敵營的主將見面的。
古代戰場上主將是如何指揮戰鬥的?
據《管子》記載:「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上面這份歷史記載,充分證明了在古代打仗並不是單單靠人大聲喊叫指揮軍隊,而是通過擊鼓、鳴金、豎旗來指揮。這個大致意思就是,擊鼓前進,鳴金收兵,豎旗指揮。這就大概告訴我們古代戰場是怎麼打仗的。同時也可以看出統帥怎麼發布指令,大多數都是通過旗幟來下達作戰任務。當然戰場上除了通過旗幟溝通外,還有其他的方式。一般會找些嗓門大的,一個隊列一個隊列傳遞消息。
同時古人的智慧確實是很厲害,將方方面面的都考慮進去。有人會說,鼓聲震天,嗓門再大有啥用。這很簡單,舉個例子,廣場舞非常流行,當你留心聽一下,你可以看到彼此相臨的跳舞隊伍音響離得很近,但是他們去雙方都沒受到幹擾,都有各自的節奏。這就是聲音傳遞的物理特徵。
交戰開始前雙方統帥會出來談判嗎?
統帥是一軍之主,輕易是不會去敵營冒險的,但是會通過派遣親信使者代表自己去談判。古代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傳統,在打仗的時候派遣使臣前往敵營,按照慣例是不能斬殺來使的,但也是有例外的。
使臣談判的時候會不會被殺,不但要看運氣,還要考驗這個人機靈。如果交戰雙方是世仇,被對方殺掉拿來祭旗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但是一般來說,雙方在戰爭進行時,還是需要使臣來傳達信息,不是粗魯的主將一般也不會拿對方使臣來出氣。
派遣使臣談判也是一種戰爭文化,通過使臣來表現精神氣概。因為手無寸鐵所以不會對主帥有安全隱患。部分使臣也會使對方戒備心降低,讓人感覺在示弱,用作疑兵之計算是上上之選。最重要的目的還是想以最小代價達成意願,畢竟戰爭就意味著多少家庭支離破碎。
作為主帥真要跟對方談判怎麼辦?
古戰場文化是很值得推敲的。一般來說,戰爭前期也就是小打小鬧,如果真的需要主帥出場的話,可能就意味著快要到決戰的前夕了。有句古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也說明戰場上指揮的人的地位多大。畢竟手上握著幾十萬人的生命,不是開玩笑的。所以當雙方統帥要談判的時候也是小心謹慎,多般是會在將軍陣前通過簡短的談判,和則各自退兵,不和就是你氣我活。
古代戰場上的統帥不會輕易露面,他們大多在帳篷中研究如何破敵,如果真的需要談判,在雙方對壘相對時,用旗語來表達各自的意思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