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語言發育遲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點:
1. 聽覺障礙
2. 社交障礙
3.智力發育遲緩
4.受語言學習限定的特異性障礙(發育性失語症及獲得性失語症)
5.語言環境的影響
6.構音器官的異常
1.聽覺障礙
聽覺障礙分為末梢性聽覺障礙(聽力損失)及中樞性聽覺障礙。通常情況下聽覺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聽覺發生障礙時,在無法充分接受語言刺激的情況下,要達成高度的語言發展是相當困難的。
2.社交障礙
最典型的病例即是孤獨症的兒童。
在語言症狀方面,有反響語言(機械模仿語言)以及與場合不符的自言自語,人稱代詞的使用混亂,沒有抑揚頓挫的單調的說話方式等。
3.智力發育遲緩
在發育期間整體智能較正常平均水平有顯著降低,並伴有適應性行為障礙。
國際上公認的診斷標準為:
(1)智能低下,比正常平均水平低兩個標準差以上,IQ的值不足70;
(2)存在與實際年齡應有的社會適應行為的障礙;
(3)在發育期出現(18歲以前)。
智力發育遲緩的兒童其語言的接受和表達均較實際年齡遲緩,在學習過程中,語言的接受(理解)遲緩,導致語言的發出(表達)也遲緩。
在行為方面易伴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異常行為。此外,模仿語言等語言症狀在智力發育遲緩中也可見到。
4.受語言學習限定的特異性障礙(發育性失語症及獲得性失語症)
a.發育性失語症是指單純性語言功能或能力的某一方面或全面發育遲緩,這樣就妨礙了兒童象正常同齡兒一樣用言語理解與表達。
b.獲得性失語症是指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發育不全或功能失調而造成對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方面的障礙。
c.這兩種特殊的失語症在臨床上不易明確診斷,因此包含在語言發育遲緩中。
5.語言環境的影響
兒童本身沒有問題,但在兒童語言學習的早期,被剝奪或脫離語言環境也可以導致語言發育障礙。
例如長期被隔離的兒童由於無法接觸到語言刺激,而導致其語言能力的喪失;家長因為上班使兒童缺乏文化刺激或生活經驗,沒有感覺到說話的必要,沒有體驗說話的樂趣等情況,也會使兒童語言發育遲緩。
6.構音器官的異常
所謂構音器官異常,是指以腦性癱瘓為代表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以及以顎裂為代表的器質性病變等;這些疾病會阻礙語言的表達,引起語言發育遲緩。
語言發育遲緩的訓練治療
(1)語言發育遲緩的類型
A.語言符號障礙
主要是未掌握語言符號,訓練的目的是通過各種語言符號、手勢、兒語使患兒掌握語言符號,建立人際交流的基礎,然後再做理解符號的訓練。
B.語言表達障礙
患兒不能用語言表達意願,這部分患兒訓練的目的要以表達為目標,在訓練時與語言的理解能力相配合,有手勢語、語言的實地訓練,使患兒獲得語言表達能力。
C.語言水平落後於同齡兒
這一部分患兒佔運動發育遲緩患兒的大多數、表現語言水平落後,符號理解障礙,表達障礙,所以要加強訓練,加強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促進語言發育。
D.理解語言符號但不能表達
對這一部分患兒訓練的目標是在加強語言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開始可採用手勢語訓練,然後再進行表達訓練。
E.語言交流態度障礙
這部分患者可以理解語言符號,有一定表達能力,但是有交流的態度障礙,性格孤僻,怕人,不能與人交流,訓練時要重點從交流態度上下工夫。
語言發育遲緩的患兒,多數全身的運動功能也落後或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存在,因此在進行語言療法的同時,要配合做理學療法、作業療法的訓練,對語言發育遲緩的患兒會有更大的幫助。
(2)語言發育遲緩的訓練
運動發育遲緩患兒語言發育遲緩的訓練必須根據其所處的階段制定具體的康復計劃和訓練方法。訓練中要注意雙向發展,即先橫向擴展,再縱向提高。如學說名詞「帽子」、「手套」、「褲子」等(橫向發展),進一步增加詞彙「黃帽子」、「紅手套」、「藍褲子」(縱向提高)。
A.遊戲療法
對於年齡較小的運動發育遲緩兒童,要注意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加入不同的遊戲內容,使患兒在遊戲時應用自己學過的詞彙和語句,促進交流行為的發展。
B.手勢符號的訓練
手勢符號是利用本人的手勢作為一定意義的示意符號,可通過手勢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意願,與他人進行非語言的交流。
對中、重度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或語言符號未掌握的兒童以及表達困難的兒童均可將手勢語作為表達訓練的導人方式,逐步過渡到用幼兒語、口語進行表達的目標。
C.文字訓練
正常兒童的文字學習是在全面掌握了語言的基礎上再進行的學習。但對於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言語學習困難時,如果將文字符號作為語言行為形成的媒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
另外還可以作為言語的暫時代替手段。
文字訓練適用於:言語理解與表達的發育均遲緩的兒童;言語理解好而表達困難的兒童;既有以上原因又伴有構音障礙、說話清晰度低下的兒童。
文字訓練的順序為文字形狀的辨別一文字符號與意義的結合一文字符號與音聲的結合一文字符號與意義、音聲的構造性對應的結合。
D.交流訓練
交流訓練不需要特殊教材,主要是根據兒童的發育水平選用合適的訓練項目進行訓練。
交流訓練不僅可以在訓練室中進行,在家中、社會中應隨時隨地進行,應儘可能幫助患兒參與家庭和社會的活動,鼓勵他和其他小孩一起玩,鼓勵他和其他小孩一樣活動。
增進其社會交往的能力。注意不要把表達的手段只限定在語言上,要充分利用手勢語,表情等可能利用的隨意運動,隨著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提高,會大大地促進語言的發育,為將來兒童能進入社會作準備。
關於語言訓練方法很多,有的可以由家長完成,有的則要由專業的言語治療師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