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大道至簡。」
人一旦到了中年,由於經歷了很多,也收穫了許多,這時候對於後半生如何選擇是個關鍵點。
俗話說:「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四十不惑則是對中年人最好的描述。
對於後半生來說,簡單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簡單意味著要對人生中的一些東西進行取捨,畢竟生活中在意的越多,同樣心理負擔也會更重。
人活在世界上本來就是一個斷舍離的過程,因為若是一個人發生了苦惱無疑就是和一些事情和人心發生了羈絆。
常言道:「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那些愛而不得或者生離死別都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被放下。
你的心就這麼一顆,也就這麼一點大,所以當你給了他太多的東西,再堅強的心也會承擔不了的。
所以,最好的人生就是要懂得「斷舍離」。
什麼是斷舍離呢?《斷舍離》作者對他的解釋是「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的無用之物;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脫離物慾。」
總結就是位置的生活和人心做減法,把繁雜的事情回歸到最簡單的狀態。
就像那句話「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但是對後半生的斷舍離我是這樣看的。
對於無能無力的事情,當斷則斷
佛家講究「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一個人的一生中註定會失去一些東西,也會對一些事無能為力。你不是上帝,你做不到事事如願。
如果你選擇在一些沒有辦法改變的事上耿耿於懷,死纏爛打,那麼你就不是和這件事過不去,而是和自己過不去了。
就像作家白落梅說的:「人生一局棋,關於輸贏,我們總是無能為力。迷惘之時,多半在局內,當你了悟時,人已在局外。」
在電影《臥虎藏龍》中的那句經典臺詞:「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所以,對於生命無能為力的事情,要及時放下,這才是最好的修行。
當斷則斷,扔掉負累,才能輕鬆上陣,走更遠的路。
對於命中注定無緣的人,該舍則舍
在一座山上,有兩個小沙彌,他們每天相約一起去打水。
但是有一天他發現對方不來了,他就去找對方,結果發現對方已經挖了一口井。這時候他就特別委屈,為什麼都約定好了他卻自己挖了井。
他把苦惱告訴師父,師父說:「人世間的緣分總是自有定數,緣起緣滅,沒有誰離不開誰。」
小沙彌回到:我還是放不下。
師父就讓他把桌上的杯子拿著並不斷的在他的杯子中倒熱水。水滿出時小沙彌由於手痛放棄了杯子。
師父說到:該來總會來,該走就會走,沒有什麼是不會變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手了。
親情、友情、愛情皆如此。
不必過於執著,無緣之人,該舍則舍。
對於心中的雜念和執著,該離則離
作家朱光潛先生說:「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
生活本來就已經是不容易的一件事,為什麼還要自討苦吃、自尋煩惱呢?
人活著,不過就是在活一個心態,心簡單,幸福自然也就簡單。
對生命而言,擁有讓心歸零的勇氣,才有享受生命的福氣。
餘生不需要計較太多,斷離心中困擾你的執念,才能笑對人生,瀟灑處世。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一書中說過:「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多餘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
學會斷舍離,後半生留下該留下的人,看好眼前的路,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