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主婦堅持斷舍離10年,年輕如少女,簡單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斷舍離」的概念其實很簡單: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的那些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35歲主婦堅持斷舍離10年,年輕如少女,簡單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日本有一個家庭主婦tomo,在她25歲之前,並不是一個喜歡整理和收納的人,家裡也曾有超過500件衣服,到處都是散亂的書籍,還有很多沒有使用過的餐具。
不過在25歲的某一天,她突然接觸了一個新的概念——"斷舍離"。
在學著斷舍離生活的過程中,tomo逐漸意識到:"捨不得扔掉的東西越多,失去的東西就會越多。"
大道至簡,人到中年,經歷許多,收穫許多,但對後半生來說,簡單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如今,她已經35歲了,斷舍離這種生活方式,她不知不覺一堅持就是整整10年。在這10年中,tomo將生活過成了詩,一身輕鬆的她,看上去還像20歲的少女一樣明媚年輕。
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
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為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
山下英子出生於東京,是顛覆歷史概念「斷舍離」思想的創始人,《斷舍離》這邊本書在中國如此暢銷,實屬她的意料之外,它就像這社會中的一股清流。
看書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能在《斷舍離》中找到平靜,讓自己的心回歸安寧,但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就是一本自我反省,看清自我,以及重新認識自己的書籍。放下,或許是一種解脫,有舍才有得。
《斷舍離》一直備受各界名流推薦,宮崎駿父子曾推出《來自虞美人之坡》詮釋斷舍離精神。
也曾受到楊瀾、素黑、張怡筠、毛丹青、王人平等知名學者和媒體人認同推薦,知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也曾為老版《斷舍離》作序推薦。
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
斷」和「舍」就像閘門的入口和出口,如果入口松、出口也松,就意味著物品的大量流入與流出,那叫做浪費。如果入口松、出口緊,就意味著只進不出,會造成囤積。
餘生,懂得豁達一點,通透一點,該斷的要斷,該舍的要舍,該離的要離,只有如此,你才能夠生活更輕鬆,更幸福。
在晚上,夜幕降臨只留下一盞小燈,兩個人相對而坐,時不時的朗讀出書中好詞好句引得對方的讚譽,多麼幸福啊,別忘了給自己還有愛人泡上一杯熱茶。
還沒有一張電影票的價格貴,但是卻能換來兩個人安靜相處的交心時間、還是以後的美好回憶,何樂而不為!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