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學家和教師,敬業應當是其最重要的品質,科技的進步才能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所以應當不斷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這是中國著名科學家施一公說過的一句話。
的確,科技進步是國家的硬實力,只有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才能夠讓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提升。然而,提高科技水平並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要有具體的行動,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讓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提升呢?就是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近些年來,國家在這方面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除了高薪聘請優秀國外留學生和積極培育創新型人才之外,國家還特別支持社會各界創立的鼓勵人才發展的行動。
就比如說,國家非常支持甚至還重點幫扶有所有社會力量建立起來的高校--西湖大學。
說起西湖大學大家一定都會想起施一公,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還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他也是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的得主。
雖然施一公的成就非常多,他個人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都非常受人重視,但是他並沒有在國外發展,而是選擇回來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對科學研究事業有著深深的熱情,也希望在科學領域不斷探索,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讓中國的科研體制不斷得到強化和提高。
在國外的時候,他就經常關注著中國科研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並且將中國一流高校和實際欸頂尖名校的教育體制和模式進行對比。他認為,世界一流大學都有著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師團隊,二是有一個與之相匹配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後,他發現,在中國建立一所這樣的高校也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於是他發動社會力量建立了西湖大學,他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被國家重點培育和支持。
西湖大學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通俗點說,裡面的老師和學生都是搞科研的。學校會借鑑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規模,也會借鑑史丹福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種植,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創新型複合人才。
施一公說認為,雖然這所高校是由社會力量創辦的,但是他的能力和實力都不會差。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承擔了辦學和運營的大部分費用,到2018年底,該基金會的累計協議捐贈額已經超過了43億元。
在學校的運作上面耗費這麼多的資金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在裡面工作的人個個都是有著卓越成就,甚至在世界上都是有著一席之位的科學家們。
西湖大學接收的老師和學生不僅限於中國國內,它面向全世界招聘科學領域的優秀人才和青年科學家。在發展前期,已經展開了五輪的人才招聘,成功和37名高水平的學術人才籤約。
為什麼那麼多的世界級科學家願意來到西湖大學呢?因為這所學校的實力非常強,它辦學的時間不早,可以說是剛剛嶄露頭角,但因為它吸引了很多世界級的科學界大咖,所以段位也在蹭蹭往上漲,知名度也越來越高。甚至有三名在國外有著高薪工作的科學家也願意回國,加入西湖大學。
第一個是世界頂尖科學家於洪濤。他的研究範圍是細胞周期方面和基因組穩定性方面。1990年,於洪濤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他便決定去美國留學。經過他廢寢忘食的研究,在五年之後,他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從那時起他便留在了美國,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
1999年的時候,於洪濤收到了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邀請,成為了那裡的助理教授。2018年的時候,他成為了華裔生物學家董事會的成員之一。能在世界級知名大學工作並且取得那麼大的成就,那工資待遇可想而知,但是他卻願意為了國家的發展放棄高薪,真的非常值得稱讚。
第二位科學家就是鄧力。他是世界知名的有機合成方面的化學家,曾經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當終身講席教授,他也是那裡的化學系主任。
在2019年,他獲得了世界級別的獎項--「亞瑟·科普學者獎」。丁奎嶺院士曾經稱讚他說:「有機小分子催化是在2000年才開始有顯著進展的,而推動這個領域發展的人就是鄧力。」從這一番話就可以看出鄧力在這個領域的成就和能力。
第三名科學家就是楊陽。他的實力同樣非常強,在前往西湖大學任教之前,楊陽是材料研究學會、美國物理學會和電磁學學院的會士。他在物理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甚至還被評選為「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
上面回國加入西湖大學的三位科學家已經獲得了那麼多的名譽,也已經在科學界、物理界、生物界有了那麼多的成就,在很多人眼中,他憑著這麼多年的努力早就可以讓自己和家人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了,可他們並沒有隻想著自己,而是心繫國家和社會,願意在生活上做出調整,用自己的專業能力來引領科學事業的發展。
很多網友看到西湖大學有這麼多世界知名科學家的加入,都非常感慨。不僅僅是為科學家們的獻身精神,更是看到了中國教育和科研領域的希望。
甚至有很多的網友也評論說:西湖大學憑著強大的師資團隊,一定能夠在中國教育界甚至在世界教育界上脫穎而出,西湖大學,未來可期!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科技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老師。這都是環環相扣的,如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那整個教育事業都會產生不良反應,但如果各個方面平衡發展,相互促進,就一定可以讓教育事業和科研事業更上一層樓,當然,也會讓國家的硬實力和綜合國力更上一層樓。
希望我們都能夠像上面提到的三位科學家一樣,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往期精選:
日本發現曜變天目碗?經鑑定值2500萬,中國大媽:我做的,80元一個
慈禧當年坐的老爺車,被奔馳總裁認定是奔馳二代,要用十輛奔馳換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