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我有困惑

2020-12-22 新京報

麥田信箱第43期

值班回信:劉亞光

來信

親愛的編輯,您好!我是大二的一名學生,因疫情影響一整個學期都在家上網課,到現在感覺已經麻木了,從來沒有在家待過這麼長的時間,沒有目標,每天只是機械式的學習。以前我所認為的青年是鬥志昂揚、朝氣蓬勃的,怎麼我面臨的狀態更像行屍走肉。

我也想在我20歲的時候能有一些改變,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可是總是事與願違。這幾天,我在思考以前我是怎麼走過的:高中時要考大學,這姑且能算是一個目標,於是就努力奮鬥拼搏;大一時要選專業,但是也不知要選那個,只是知道要成績好才有選擇的權力,於是也努力學習。但當這些都過去的時候,似乎我就沒有動力了,找不到方向,就這樣複製著一天又一天,在本該朝氣蓬勃的年紀裡竟然過得死氣沉沉。我深知很大的原因是過了兩年大學的安逸生活,想要跳脫這個舒適圈很難,但跳出來又不知該往何處去,找個目標很難。

我不願平平庸庸的度過大學生活,想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想嘗試一下新事物,考慮著考慮著就放下了,覺得也沒那麼重要,於是每次都在思索中放棄了。我想知道怎樣不糊塗的度過大學生活,怎樣才能不浪費這隻有一次的青春。

期待能收到你們的回覆!

球球

回信

球球,你好!

從許多封來信中一眼就看到了「大二學生」這幾個字,其實我也剛剛離開大學沒多久,覺得你在信中說的許多情緒也都曾經出現在距離我並非十分遙遠的大學生活裡。而我相信,同樣的困惑也正困擾著許多年輕人。楊絳先生曾說年輕人「想得太多,但讀得太少」,現在引用這句話的「大人們」的重點,常常都是希望年輕人們記住後半句,但我覺得前半句同樣也是重要的。年輕的時候總得有那麼一段「想的太多」的時候,去追問自己生活的意義、去反思自己既有的觀念、去審視自己身處的環境,畢竟,大學前的日子都是老師、父母帶著我們走,現在,我們需要去探索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所以,首先不要太焦慮,擁有這些困惑其實是一筆財富,它們是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從未被這些困惑困擾過的人,也許也就從未發現過真正的自己。

你提到疫情期間漫長的居家生活使人感到麻木,我同樣深有感觸。就在幾個月前,我身處國內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經歷著最嚴格的隔離生活。生活空間的單調,使得時間也仿佛靜止。每天學習和工作的感受不止像是你所說的「機械」,還有抑鬱和焦躁不安。那時的我和你一樣,覺得深陷於情緒旋渦中的自己只是「複製粘貼」著低效率的一天又一天。但現在回想,這段日子絕不是無意義的,即使學業受到了許多的困擾,但在疫情中,我想你也和我一樣曾為遠方或者是身邊人們的境遇憂心忡忡,你也和我一樣燃起過想要保護家人的空前強烈的渴望,甚至,也曾和我一樣為自己無法為抗擊疫情做出足夠多的貢獻而感到深深無力。這些讓我們心神不寧的情緒如此刻骨銘心,讓我們難以忘卻。我想,這可能就是最大的意義:不忘卻那時的無力,才能在未來時刻提醒我們,如何讓自己和他人有力地前行。

你還提到,希望跳出舒適圈、希望能夠不平庸地生活,常常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又不知道如何改變。面對現在社會上鋪天蓋地的「跳出舒適圈」的倡導,我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什麼社會上的各種話語都要鼓勵大家「跳出」舒適圈呢?每個人感到「舒適」的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難道不是應該鼓勵人們「跳入」舒適圈嗎?其實,現在很多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只不過是在建立一種單一的「好生活」標準。所以,如果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是讓你自己感覺到舒適的,你所做的事情是你真正感興趣的,那麼何必跳出讓自己舒服的節奏,去追隨那些「看起來很美」但是未必更適合自己的他人的步調呢?

當然,找到自己真正的「舒適圈」也不是完全聽天由命的。「舒適圈」能讓人舒適的基礎,是這樣的生活節奏能夠讓自己感覺到真正的舒服和幸福。徹底的「躺平」、隨波逐流,這種「舒適」反而會讓人感覺到空虛和難受,這是我自己的體驗。所以,光用我們的腦子去想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生活可能沒有用,還是需要行動。不過你也提到,最大的問題恰恰是不知道如何行動。我想,或許是你給自己一開始定的目標太宏大和抽象。結合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我行動力最差的時候,往往是我定下的目標太縹緲的時候。想著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貢獻是一個非常值得鼓勵的目標,但它或許要從「為自己找一個舒適的生活節奏」這樣小的目標開始。而探索這個小目標的路徑就可以很具體,不需要很難的行動。比如,你才大二,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大量地閱讀、觀影、到處走走看看,這些都對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節奏非常有幫助。畢竟,一個能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人,才有能力帶給更多的人幸福。 怎樣才能不糊塗地度過大學生活?

怎樣才能不浪費只有一次的青春?這些問題其實挺難的,我的經歷也不算豐富,沒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我想,思考這些問題雖然非常有必要,但如果把時間完全花在糾結這些問題上,也許就是一種消耗最大的「浪費」和「糊塗」。所以,先行動起來吧,從任何一件你感到有興趣的事情開始。你也不必擔心嘗試了很多條路都發現走不通,它們也許只是在幫助你排除不適合你的選項,我們面前的路都是在一次次的試錯中慢慢清晰的。 非常感謝你對我們的信任,願意和我們坦誠地分享你的困惑!我相信這裡拉拉雜雜說的這麼多道理(姑且稱之為道理),你一定都早已明白,並且已經在默默地努力行動。最後,希望你學習順利、生活順心,我們一起加油!

劉亞光本期麥田信箱就回復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歡迎來信~來信地址 :maitianxinxiang@163.com(就是「麥田信箱」四個字的全拼)

來信主題 :閱讀、工作、生活、情感…… 只要是你想說的,任何主題都ok

回信制度 :我們會在每周末,刊發大家的來信(可匿名)與我們的回信。每周由編輯部的值班編輯回信,如果你有特別「鍾意」的編輯,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編輯回信唷。

相關焦點

  •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升華還是墮落?
    在以前的校區或者是崗位上我已經有足夠的熟悉度,哪怕任務或者是工作再繁重,那麼還是熟悉的人或者事。在近日熱播的《幻樂之城》裡,易烊千璽用作品講述了少年打破舒適圈的決心。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跳出舒適圈,最新一期《幻樂之城》裡,觀眾不難發現大張偉強調自己的「綜藝感」,作為導演的伊能靜則強調自己想要的是「電影感」,兩人都想堅持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堅持舒適圈或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的不同選擇。作為年輕人的我們,面對舒適圈應該怎麼辦呢?
  • 聽說你要「跳出」舒適圈?呵呵
    跳出舒適圈就真的能讓你迅速成功?跳出舒適圈能夠讓你的人生大放異彩?跳出舒適圈的你一定會幸福、快樂、大有作為嗎?2.我覺得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興趣和擅長的領域。與其激勵自己跳出「心理舒適圈」,專門去挑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來挑戰,去尋求苦難,倒不如鼓勵自己去發現和拓展更多自己有興趣並且擅長的事情,去擴大自己的「心理舒適圈」。讓自身能力持續累加,讓自己專注的領域擴大,你甚至可以讓全世界都變成你的舒適圈。
  • 讓你跳出舒適圈的人,都是耍流氓
    最近我被一個詞弄蒙了,就是舒適圈。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交流,他勸我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生活做出一點改變,就用到了「舒適圈」這個詞。 有部很火的綜藝節目,叫《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就是幾個功成名就的演員同臺PK,相當於演員版的《歌手》。
  • 跳出舒適圈的五個理由
    熟悉舒適的一切,抹除了我們想要跳出這個圈的理由。我們就享受著有原因的不上進,還欺騙自己說這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是跳出舒適圈所獲得的能力,能夠讓我們抵禦住這個世界的快速變化。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是時候跳出「舒適圈」了?「姿勢」不對一樣不成功
    現在,網傳大量關於「跳出舒適圈」的言論,孤立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以便能夠更行更好的突破與發展。仿佛「跳出舒適圈」是一劑萬能藥,只要選擇了,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前不久,有朋友就抱怨:「都說跳出舒適圈,我跳出來了,但是各種不適應,接著換了兩份工作,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 「跳出舒適圈」是一個盲目跟風事件嗎?
    來源:LinkedIn領英不知道有多少求職者跟我說過,想換工作的原因是要跳出舒適圈。可明明很多人拼盡全力,還沒成功踏入舒適圈呢,幹嘛就這麼著急跳出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跳出舒適圈」成了「我優秀、我高貴」的標籤,成了努力、成長的代名詞。乍聽區別不大,仔細思忖還真不一樣。我們真的有必要動不動「跳出舒適圈」嗎?那些「跳出舒適圈」的人後來怎麼樣了?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雲上。
  • 千萬不要跳出你的舒適圈,千萬不要
    這時,很多文章都在說要跳出你的舒適圈,不然就會遭遇中年危機或者裁員潮,下場悽慘。很多職場人處在一種焦慮忐忑的狀態,有些人沒忍住就選擇了勇敢一躍,跳出了舒適圈。我有一個好朋友,本來是一所培訓學校的上課老師,坐標二線小城市,工資一月5000左右,吃不飽餓不死。
  • 人要跳出自我的舒適圈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當然,人都會有惰性,有些人會不安於現狀,會讓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拼搏,不斷的前行;有些人安於現狀,生活在自我的舒適圈選擇了安逸和滿足。人最可怕的就是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圈,不願意跳出,不願意改變與嘗試,只願在自己的舒適圈安逸自由舒適。身邊也會遇到類似這樣的朋友,總會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說完之後自己還在圈子裡毫無改變,一邊抱怨一邊安於現狀。她的嘮叨與抱怨讓人產生厭煩感。
  • 不甘平淡,突破自我,勇於跳出舒適圈的星座!
    其中有個詞語令星座小甜甜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它是一個英文詞組:comfort zone,翻譯為舒適圈。星座小甜甜十分佩服天蠍座死磕到底的精神,而且他們不僅是精神上有般意志力,在行動上,他們也是屬於行動派,坐言起行,不達目的不罷休。其實我們只要跳出平時的舒適圈,找到自己追求的東西,那樣已經非常不錯了,起碼人生是有目標的,而不是頹廢過日子。
  • 從今天開始,跳出舒適圈,讓我們離成功近一點,再近一點
    終於有一天,小青蛙縱身一躍,跳進了旁邊的一個大河塘,那裡面有很多好吃的,它還可以自由地遊來遊去。於是,小青蛙呱呱地呼喚自己的夥伴:「你們快過來吧,這邊簡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說:「我在這裡已經習慣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懶得動了。」不久,水溝裡的水幹了,小青蛙的同伴活活餓死了。細心的小夥伴發現了,這個故事和溫水煮青蛙異曲同工。
  • 你敢不敢跳出自己生活的舒適圈
    我是一名全職寶媽,17年的時候生下我的兒子後就留在了家裡全心全意的當起的全職寶媽。今年也就是2020年,我的兒子在上周開始的他新的人生旅程--上了幼兒園,幼兒園生活對他來說是第一次離開家裡獨自一人面對身邊的新鮮事物,每天面對的是老師,同學,繪本,滑滑梯,操場等等等。
  • 跳出舒適圈,挑戰極限
    還記得之前有個很火的視頻嗎?視頻是河北省唐山市取消了所有路和橋的收費站,收費員面臨著下崗重新就業的問題。視頻中當地官員給他們開會,做思想工作,這些下崗職工不能被說服,其中一個收費員說:「我今年36了,這麼大年齡,讓我去端盤子我也端不了啊,這麼多年我就只會收費。」
  •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近些年,職場中有個詞被經常提及,那就是「舒適區」(comfort zone)。在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 如果你還有夢想,就必須跳出舒適圈
    01如果你還有夢想,就必須跳出舒適圈人生就是一場修煉的過程如果你還有夢想,就必須跳出舒適圈。一路走來,收穫很多,我明知道,什麼都不做更輕鬆,我亦明白,前行的路荊棘滿布,但我依然努力前行。不僅是因為心中的夢想,更是因為心中的那一份痛!
  • 辭職後,找工作被拒100次:別人勸你跳出舒適圈,我勸你不要辭職
    不知為何,跳出舒適圈這個說法在網上又火了。可能是為了」響應號召」,朋友小豬積極地向老闆提交了辭職申請,理由是:「程式化的工作千篇一律,我想要更多挑戰,我要跳出自己舒適圈。」老闆很開放,員工流失很正常,於是很大方的在離職申請上簽了兩個字:「同意」。
  • 年入百萬和年入十萬,哪種更願意跳出舒適圈?
    是否有抓住機會的資本,是否有跳出舒適圈的魄力,才是產生差距的根源。 什麼是舒適圈? 在一次同事聚會上,有人問2021年有什麼計劃? 同事A輕描淡寫的說:「能有什麼計劃,繼續工作唄,最好年底再漲漲工資!」
  • 楊紫曝結婚計劃,演戲跳出舒適圈生活卻沒有?張一山的差距有點大
    楊紫演戲跳出舒適圈,生活卻沒有?楊紫在演戲的過程中,不斷跳出舒適圈,一路走來,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她7歲就開始演戲,12歲因為參演《家有兒女》被觀眾熟知。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外形問題而苦惱,也是因為《戰長沙》,她重新引起了觀眾們的注意。
  • 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
    >>>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為什麼所有文章、所有人都在鼓勵我們跳出舒適圈。跳出舒適圈,去挑戰不擅長的事情就真的很好嘛?一定要去尋求苦難嗎?我是小傻瓜。很幸運遇見你,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關於舒適圈的問題。首先,跳出舒適圈,不一定是為了去吃苦。為什麼呢?假如你是想讓自己的承受能力變得更加的強,那麼,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探索另一個隱藏的自己這不是很好嗎?
  • 跳出舒適圈 需要多一點勇氣
    伊能靜寫到,自己不是很拿手大張偉熱衷的把包袱串起來的拍攝方法,兩人在前期的討論中確實有很多障礙,但是自己從來沒有放棄過溝通。「從劇本、鏡頭、燈光、臺詞、音樂、分場,都是大張偉老師寫下來的,我盡力去做好,作為女性,會有女性對電影題材的喜好,但我面對的是有個性的大張偉老師,我也要學習完成他人的夢想,這也是一種做導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