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信箱第43期
值班回信:劉亞光
來信
親愛的編輯,您好!我是大二的一名學生,因疫情影響一整個學期都在家上網課,到現在感覺已經麻木了,從來沒有在家待過這麼長的時間,沒有目標,每天只是機械式的學習。以前我所認為的青年是鬥志昂揚、朝氣蓬勃的,怎麼我面臨的狀態更像行屍走肉。
我也想在我20歲的時候能有一些改變,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可是總是事與願違。這幾天,我在思考以前我是怎麼走過的:高中時要考大學,這姑且能算是一個目標,於是就努力奮鬥拼搏;大一時要選專業,但是也不知要選那個,只是知道要成績好才有選擇的權力,於是也努力學習。但當這些都過去的時候,似乎我就沒有動力了,找不到方向,就這樣複製著一天又一天,在本該朝氣蓬勃的年紀裡竟然過得死氣沉沉。我深知很大的原因是過了兩年大學的安逸生活,想要跳脫這個舒適圈很難,但跳出來又不知該往何處去,找個目標很難。
我不願平平庸庸的度過大學生活,想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想嘗試一下新事物,考慮著考慮著就放下了,覺得也沒那麼重要,於是每次都在思索中放棄了。我想知道怎樣不糊塗的度過大學生活,怎樣才能不浪費這隻有一次的青春。
期待能收到你們的回覆!
球球
回信
球球,你好!
從許多封來信中一眼就看到了「大二學生」這幾個字,其實我也剛剛離開大學沒多久,覺得你在信中說的許多情緒也都曾經出現在距離我並非十分遙遠的大學生活裡。而我相信,同樣的困惑也正困擾著許多年輕人。楊絳先生曾說年輕人「想得太多,但讀得太少」,現在引用這句話的「大人們」的重點,常常都是希望年輕人們記住後半句,但我覺得前半句同樣也是重要的。年輕的時候總得有那麼一段「想的太多」的時候,去追問自己生活的意義、去反思自己既有的觀念、去審視自己身處的環境,畢竟,大學前的日子都是老師、父母帶著我們走,現在,我們需要去探索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所以,首先不要太焦慮,擁有這些困惑其實是一筆財富,它們是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從未被這些困惑困擾過的人,也許也就從未發現過真正的自己。
你提到疫情期間漫長的居家生活使人感到麻木,我同樣深有感觸。就在幾個月前,我身處國內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經歷著最嚴格的隔離生活。生活空間的單調,使得時間也仿佛靜止。每天學習和工作的感受不止像是你所說的「機械」,還有抑鬱和焦躁不安。那時的我和你一樣,覺得深陷於情緒旋渦中的自己只是「複製粘貼」著低效率的一天又一天。但現在回想,這段日子絕不是無意義的,即使學業受到了許多的困擾,但在疫情中,我想你也和我一樣曾為遠方或者是身邊人們的境遇憂心忡忡,你也和我一樣燃起過想要保護家人的空前強烈的渴望,甚至,也曾和我一樣為自己無法為抗擊疫情做出足夠多的貢獻而感到深深無力。這些讓我們心神不寧的情緒如此刻骨銘心,讓我們難以忘卻。我想,這可能就是最大的意義:不忘卻那時的無力,才能在未來時刻提醒我們,如何讓自己和他人有力地前行。
你還提到,希望跳出舒適圈、希望能夠不平庸地生活,常常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又不知道如何改變。面對現在社會上鋪天蓋地的「跳出舒適圈」的倡導,我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什麼社會上的各種話語都要鼓勵大家「跳出」舒適圈呢?每個人感到「舒適」的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難道不是應該鼓勵人們「跳入」舒適圈嗎?其實,現在很多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只不過是在建立一種單一的「好生活」標準。所以,如果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是讓你自己感覺到舒適的,你所做的事情是你真正感興趣的,那麼何必跳出讓自己舒服的節奏,去追隨那些「看起來很美」但是未必更適合自己的他人的步調呢?
當然,找到自己真正的「舒適圈」也不是完全聽天由命的。「舒適圈」能讓人舒適的基礎,是這樣的生活節奏能夠讓自己感覺到真正的舒服和幸福。徹底的「躺平」、隨波逐流,這種「舒適」反而會讓人感覺到空虛和難受,這是我自己的體驗。所以,光用我們的腦子去想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生活可能沒有用,還是需要行動。不過你也提到,最大的問題恰恰是不知道如何行動。我想,或許是你給自己一開始定的目標太宏大和抽象。結合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我行動力最差的時候,往往是我定下的目標太縹緲的時候。想著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貢獻是一個非常值得鼓勵的目標,但它或許要從「為自己找一個舒適的生活節奏」這樣小的目標開始。而探索這個小目標的路徑就可以很具體,不需要很難的行動。比如,你才大二,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大量地閱讀、觀影、到處走走看看,這些都對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節奏非常有幫助。畢竟,一個能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人,才有能力帶給更多的人幸福。 怎樣才能不糊塗地度過大學生活?
怎樣才能不浪費只有一次的青春?這些問題其實挺難的,我的經歷也不算豐富,沒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我想,思考這些問題雖然非常有必要,但如果把時間完全花在糾結這些問題上,也許就是一種消耗最大的「浪費」和「糊塗」。所以,先行動起來吧,從任何一件你感到有興趣的事情開始。你也不必擔心嘗試了很多條路都發現走不通,它們也許只是在幫助你排除不適合你的選項,我們面前的路都是在一次次的試錯中慢慢清晰的。 非常感謝你對我們的信任,願意和我們坦誠地分享你的困惑!我相信這裡拉拉雜雜說的這麼多道理(姑且稱之為道理),你一定都早已明白,並且已經在默默地努力行動。最後,希望你學習順利、生活順心,我們一起加油!
劉亞光本期麥田信箱就回復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歡迎來信~來信地址 :maitianxinxiang@163.com(就是「麥田信箱」四個字的全拼)
來信主題 :閱讀、工作、生活、情感…… 只要是你想說的,任何主題都ok
回信制度 :我們會在每周末,刊發大家的來信(可匿名)與我們的回信。每周由編輯部的值班編輯回信,如果你有特別「鍾意」的編輯,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編輯回信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