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跳出舒適圈這個說法在網上又火了。
可能是為了」響應號召」,朋友小豬積極地向老闆提交了辭職申請,理由是:「程式化的工作千篇一律,我想要更多挑戰,我要跳出自己舒適圈。」
老闆很開放,員工流失很正常,於是很大方的在離職申請上簽了兩個字:「同意」。
原以為得到了一紙離職單意味著解放,但小豬沒有想到的是,工作連連碰壁,被上百家企業拒絕之後,他早已悔不當初。
1、逃離舒適圈,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有粉絲問蔡瀾:如何跳出自己的舒適圈。
蔡瀾回答說:為何?
粉絲回答, 大家不都這麼說嗎?呆在舒適區裡,早晚會被社會所拋棄。
蔡瀾聽後一笑,淡淡地說:把自己已經取得成績和生活習慣妖魔化,真的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不知是 誰在網上散布焦慮:
「停留在舒適區,就如溫水煮青蛙,想跳出時已經晚了!」
「你的舒適區,正在慢慢毀掉你。」
「生命在於折騰,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於此,說個小故事:
有個虔誠的教徒,想要去見上帝,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平坦的大道,另一條是充滿荊棘的小路。
他覺得大道必定不能成功,就選擇充滿荊棘的小路,但誰知荊棘越走越多,他卻一直不肯放棄,最後他被荊棘扎死了,見到上帝的時候他很生氣就質問上帝,我明明這麼虔誠,為什麼你還是要我死?
而上帝卻告訴他,我曾給了你無數次機會,那些荊棘都是為了讓你回頭設置的障礙,但你卻從未意識到。
博主反褲衩陣地說:
最愚蠢的事,便是棄自己的優勢不顧,拼命要去跟別人拼短板:跟年輕人比活力,跟投機者比對賭,跟閒散者比避世,突然轉行去跟內行人比專業——然而,這就是所謂的「跳出舒適區」。
激發我們改變的,通常是物質不滿足或內心不舒服。
不要讓自己的無知成為時代的犧牲品,好好的正道你不走,偏偏要獨闢蹊徑。
盲目地跳出舒適圈,不是自律而是自虐。
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熱愛什麼,可以為了自己想要的做出哪些犧牲之前,逃離舒適圈, 就是逃避眼前困境,蒙蔽自我的行為。
2、比跳出舒適圈更可怕的,是跳到不適合自己的成長圈
美國康納爾大學曾經進行過一場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我們將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便立即因為灼熱感而跳出了大鍋,但當把青蛙放在一個涼水裡慢慢加熱,青蛙因為惰性沒有往出跳,直到難以忍耐時卻失去了逃生的希望,這個就是著名青蛙效應。
這一理論被職場人廣泛提及,職場中,如果不能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最終也會淪為溫水裡的青蛙,失去最後的機會。
社會在傳播焦慮,漸漸的,跳出舒適圈成為了職場人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比跳出舒適區更可怕的,是跳到下一個不適合自己的成長圈。
所謂成長圈,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成長區,指很少接觸的和未曾涉足的領域,在這裡可以充分鍛鍊自我、挑戰自我。」
但很多人對成長圈也做了錯誤的示範。
很多人為了追尋成長,於是各種報班、買課....但最後的結果是,放棄的放棄,焦慮的焦慮,然後開始懷疑:
我怎麼比不上別人,為什麼我怎麼學都沒有用。
因為這種錯誤的學習思維觀念,很多人都自暴自棄,甚至有人得了抑鬱症.....
想要獲得成長,挑戰自我並沒有錯。真正錯的是:在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時,盲目撞擊自己的安全邊界,最後遍體鱗傷。
那些挑戰自我舒適底線並且獲得成功的人,從來不會在毫無準備之下往另一個全新領域跳。
換句話說,他們是在擴大舒適圈,而非跳出。
果敢、富有如股神巴菲特,對待舒適圈外的一切仍然小心翼翼。
「我們要確定我們選的是對的,但是對於不懂的我就不投資。」
3、留在舒適圈,是一種成熟的人生態度
人吶,認識你自己,這是蘇格拉底勸告世人的一句話。
如果你能清醒的認識自己,你就會發現,那些每天想著逃離舒適圈的人,他們大部分人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壓力了。
所以,想要在平淡生活中尋求刺激的是他們,提出逃離舒適圈這個口號的人,也是他們。
我們是成年人, 理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相信相信逃離舒適圈那些「鬼話」。
畢竟,身處舒適圈,我們可以拿到養活自己和家人的薪水,可以賺足孩子的奶粉錢,甚至你還可以過得很好。
我們當下要做的,反而應該是積極的拓寬自己的舒適圈。
比如,鍛鍊身體,讀書學習,改善生活環境,多關心關心父母,唯如此,我們的舒適圈會越大越寬,只有自己舒適了,工作才會更有衝勁,更覺幸福。
別讓盲目跳出舒適圈毀了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