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秘書,你為什麼老是叫我們在體制內不要辭職呢,我幹得不爽,不想幹了,辭職不幹了,不行嗎?
其實,不是我不讓大家從體制內辭職,也不是我認為體制內就是絕對的好,而是我看很多提問者的描述,我知道他辭職去體制外,會過得更慘。
我把想從體制內辭職的人分成兩類:
一類人選擇辭職,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出路,為了有更大的發展;
另一類人選擇辭職,是為了當逃兵,是因為當前的工作遇到了挫折,人際關係遇到了障礙。
在我的知識星球裡提問想辭職的人,大多數人屬於後者,也就是遇到困難想當逃兵的人。
提問者總是告訴我這樣一些信息:我在單位人際關係不行,同事總是排擠我,我在工作中老是領悟不了領導的意圖,領導對我的工作也不滿意,我活得很憋屈,我想辭職,去體制外要自由一些。
凡是類似這種描述的,我都勸他,別輕易辭職。
而有的人向我諮詢,他是這樣描述的:老秘書,我是985高校的研究生,我在我們單位發展得雖然不錯,人際關係等各方面也很好,領導對我很重視,今年有希望提拔副科。
但是我覺得我們這個地方太封閉了,十八線小城市,周圍的年輕人都沒什麼追求,也不喜歡學習,隨遇而安。
我的英語還不錯,工作之餘我在網絡上教雅思考試,一個月可以賺一萬多,是我工資收入的兩倍。工作這幾年我還投資了一套房子,幾年下來漲了有差不多百分之二十,我想辭職去一線城市,那邊雅思培訓市場比較發達。
我現在還年輕,想把房子賣了,去一線城市付個首付,辭職以後在一線城市再考個公務員,然後兼職在網上教課。
就算考不上,我在網上兼職教雅思考試,同時自己也做新媒體,積累粉絲,我喜歡教學,我相信自己也能過上比較好的生活。
我回復他說:你的想法很好,年輕的時候有想法就去行動,而且你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在一線城市買得起房,還有自己的副業,你大膽地去闖吧,我支持你的決定。
為什麼同樣是問是否要辭職,我給出的答案卻不一樣呢?
論語裡面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和冉求向他提出了同樣一個問題:老師,聽說有一件好事,是否可以立即去做呢?
孔子回答子路說:你先得請教有經驗的父兄,然後再去做。
而面對冉術提出同樣的問題,孔子卻這樣回答:冉求啊,你聽到後,可以馬上去做!
後來,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就問他,為什麼兩個人問同一件事情,老師您給出的答案卻不一樣呢?
孔子說,子路勇敢但輕率,我有意叫他慎重。冉求這個人呢,做事顧慮多,我有意鼓勵他勇敢。
現實當中很多問題都是如此,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境遇不同,面對同一件事的選擇和答案也是不一樣的。
你要分清楚:你是有能力但不想做,還是沒有能力而不敢和不願意去做,於是選擇了逃避。
比如有人害怕社交,在社交場合根本不知道跟別人聊什麼,缺乏基本的人際溝通能力。
他卻安慰自己說社交其實都是浪費時間的,提升自己的實力,能與別人進行價值交換才是最關鍵的。
其實他所謂的提升實力,只不過是自己下班後躲在房間裡看劇打遊戲而已。
比如有的人連體制內的工作都幹不好,卻抱怨說體制內的工作沒有技術含量,無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幹好了也提拔不了,一切都靠關係。
但是領導讓你去辦一個會,你能把整個辦會的流程都統籌把握好,能把辦會的各個細節都考慮到位嗎?
單位的大會小會讓你發言,你能自信、邏輯清晰、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嗎?
領導讓你寫一個材料,你能快速構思整體框架,在比較短的時間把材料寫得有高度、有深度、有亮點嗎?
一件事情需要溝通協調,你能統籌好不同性格、不同脾氣、不同想法的人,把事情做好嗎?
不少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還有的人害怕領導,不敢跟領導打交道,遇到領導就像老鼠遇到貓一樣躲著走。
他看到別的同事跟領導走得近一些,經常請示匯報,並因此得到重用,就酸溜溜地說,體制內就是要拍馬屁搞關係才能升遷,像自己這樣一身才華,不願意為五鬥米折腰的人,只能鬱郁不得志。
正如有一句雞湯說的,最怕你一輩子碌碌無為,卻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面對從體制內辭職也是如此。
很多人都說,體制內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但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圍城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對於有能力的人來說,體制內這座圍城束縛了他們的發展,阻礙了他們去追求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生活,更自由的發展。
但是對於能力平庸的人來說,圍城是一種保護,它為你遮風避雨,包容了你的平庸,保障了你的養老,讓你能旱澇保收,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
你在體制內有過想辭職的想法嗎?歡迎在文章下面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