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的我,憑什麼要現在辭職?

2020-12-20 北海攤帶你不隆路

辭職從來就不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次說沒就沒的風險投資。對於體制內的人來說,無疑給這次風險投資加了槓桿

01

2月初,一位前同行辭職了,並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文章。

理由很簡單,只因想做一回自己。

多麼熱血的理由呀!而這篇文章也自然如同一塊巨石,轟轟烈烈地砸進原本平靜的朋友圈池塘中,激起無數漣漪。

於是,不知是巧合還是受到鼓舞,短短20天內,兩名同事也紛紛遞交了辭呈。

而他們,都是入職不到兩年、年齡不超過27歲的新員工。其中的一位,家境一般,沒找下家,直接裸辭。

理由同樣很簡單啊,發展空間太窄,而這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

昨天談及此事,他們同一批的員工都非常佩服,畢竟大家都知道穩定行業的弊端,但鮮有人能夠放棄沉沒成本,甚至拿出破釜沉舟的態度來。親眼見到了行走的心靈雞湯,小女生們也心嚮往之。

而作為一個曾經差點就辭職的人,為了避免她們頭腦發熱也跟風辭職了,我只好狠狠地給她們澆了一盆冷水:

「無論你家境是好是壞,無論你的能力是強是弱,都不要在工作兩年內辭職,更不要裸辭。 另外,再回去看看那篇爆文吧,如果你只看到雞湯,沒看到內涵,你有什麼能力辭職?」

那位前同行,已經30歲了,其辭職前積累的經濟資本、社會經驗和人脈資源,都是我們暫時無法企及的。

而這些,才是最堅固卻又最容易被雞湯所掩蓋的盾牌。

02

是呀,一年前的這時候,我萌生了辭職的念頭,而且一直持續了幾個月,愈演愈烈。

那段時間,朋友圈很流行轉載辭職有關的文章,什麼「離開體制,從3000到30000」之類的比比皆是。

於是,這種情緒如同傳染病一般蔓延開來,幾個不安分的年輕人就在朋友圈為自己打上了標籤,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烏合之眾」。在「回音室」的效應下,漸漸被帶入了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好像被催眠一般,對抨擊體制、鼓勵創業的文章簡直如獲至寶,而對現有的工作也愈加憤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烏合之眾》這本書,就是解釋群體的這一現象)

勸我的人不在少數,甚至新班長剛上任,就開始苦口婆心地說服我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當時基本是鐵了心要走,「我不想過這種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啊」。

而真正破除這種狀態的,卻只是朋友簡單的一句話:你憑什麼辭職,別人又憑什麼投資你。

正是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堅決反對體制內的人在工作未滿兩年內辭職,無論家境好壞,無論能力強弱。只因為邁出了體制這道門檻,要想活得漂亮,你就不得不綜合多維度來保全自己,而工作未滿兩年的裸辭,起碼浪費了「人脈」這一維度現有的資源。

辭職從來就不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次說沒就沒的風險投資。對於體制內的人來說,無疑給這次風險投資加了槓桿。職業內生涯能力遷移的可能性較低,而職業外生涯能力也很難與專門從事那一職業的人相抗衡,這些都是體制內大多數人存在的先天短板。

真正的投資高手採取的最佳策略,從來就不是冒險,而是如何縮小風險,讓自己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依舊有能力全身而退。因此,你在辭職前就必須想清楚,自己有沒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本。

首先是經濟方面。

劉玉玲為自己攢了一筆風險儲備金,叫「fuck you money 」,即使哪天老闆把她解僱了,這筆錢也足夠讓她漂亮地活下去。那麼你的「fuck you money」究竟是多少呢?

我的風險儲備金是這樣的:

風險儲備金= 無收入期日常花銷 + 醫療費用 + 保險費用 + 房貸 + 學習 + 旅行費用 + 項目投資費用 + 重大事故應急費用

前四項為固定支出,即「重要而緊急」,後面四項為「重要不緊急」。你可以根據「重要而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來進行自己風險儲備金的規劃。在此不透露具體金額,但這絕不是我工作兩年就能積攢夠的數目。

假如你是辭職後去了另一家公司,你就必須考慮在試用期內的工資是否足夠你的日常花銷,萬一生病了是否有錢看病,在扣除每個月的房租水電後還剩多少?而如果你是自由職業者,則需要考慮更多問題了,比如人情往來的費用等等。

除非家底過硬,或是有了前期自己的資金積累,否則你很難在工作前兩年實現這一項。

第二,社會經驗。

一年前,我的一條腿已經邁出了體制的門檻。

我所見到的體制外的世界,表面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湧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簡單,只談利益,不談感情。因為利益而相識,因為利益而撕逼。原本浩浩湯湯的團隊,解散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說走就走,沒有一絲情分。

你分不清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只知道話語是那樣的無懈可擊,笑容是那般精緻美麗。

如果你有那個閒情逸緻,不妨去房產中介走走,新員工與老員工的差異,一看便知。

迫於生活的壓力,他們都變得太過精明,精明到讓人害怕。你確定這時候的你和他們比拼,不會遍體鱗傷?

雖然體制有很多先天劣勢(比如穩定),可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劣勢無疑是最大的優勢。在體制內,你即使犯了錯誤,被炒魷魚的概率都微乎其微,而對於一個初出社會的人來說,容錯率高的地方簡直就是你的修習場!你完全可以將自己閉關修煉幾年,不用讓致命的傷痕證明自己的成長,知道什麼叫「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不該說,知道人性的善與惡,也最終知道自己的堅守與放棄。

出關時,身懷絕技,可你還是你。

第三、人脈資源。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幾乎是與時間和交集成正比。

而同事,便是你出了社會後,每天接觸時長最多、交集最多的人。

大家的收入水平差不多,平日裡又抬頭不見低頭見,即使你遇到了什麼困難,別人也願意、也有能力幫你。

你費心費力在外面混圈子,討好別人,卻忽視了這麼寶貴的人脈資源。這並非心靈雞湯,而是赤裸裸的現實,要知道,老員工們的人脈圈絕對比你高出了幾個數量級,以目前的你,很難認識到那麼多高端資源,即便認識,別人憑什麼要投資你?而無論是創業還是過日子,人脈的重要性永遠大於金錢。

剛認識不久就辭職,你確定你和同事們的感情有那麼深?

03

借用《圍城》的那句名言,體制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正是看清了城牆內外的風景,才明白,暫時的蟄伏,是為了他日的一飛沖天。

體制內的我,現在肯定不會辭職。且不說要找到絕世好劍和金絲軟甲,但至少要有一柄利劍在手,一副鎧甲加身,才敢一騎絕塵。

因為我知道,這一去,註定無法回頭。既然要走,就別讓現在腦子裡進的水,成為今後眼角的淚。

要留,就留得心甘情願,要走,就走得胸有成竹。成為別人口中的反例,不是那麼光榮的事情啊。

相關焦點

  • 從體制內辭職,為什麼我總是勸你要慎重?
    有人說,老秘書,你為什麼老是叫我們在體制內不要辭職呢,我幹得不爽,不想幹了,辭職不幹了,不行嗎? 其實,不是我不讓大家從體制內辭職,也不是我認為體制內就是絕對的好,而是我看很多提問者的描述,我知道他辭職去體制外,會過得更慘。
  • 永遠不要輕易從體制內辭職,特別是30歲後,否則讓你悔青腸子
    但是他不喜歡這種清閒安逸的工作環境,主要是骨子裡面天生有一股不安分的情節,喜歡折騰、挑戰,剛好有個私企老闆給他開出高薪想挖他,眾人怎麼勸都不行,最後他還是選擇了辭職。通過這次聊天,雖然他明面上沒有說後悔什麼的,但是我知道他心裡是非常悔恨的,話裡話外都充滿了對原單位的嚮往,但現在什麼都晚了。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分析了這麼多體制內外的利弊,想必你應該開始明白,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或者,你是否應該從體制內跳出來,或者從體制外考入體制內?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保留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我至今認同:在體制內的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穩定,就可以浪費時間的天天打遊戲、上班等下班、下班等工資,這樣的生活只會讓人在晚年的時候後悔。
  •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叔覺得,不管你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不斷地學習進步提升自己,當你有了足夠的能力和實力,體制內和體制外應該就沒啥區別了。保持能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文|李尚龍 出處|龍影部落(ID: lslmoviegoers)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子,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學,學習的是播音主持專業。
  • 從體制內辭職的你,過得還好嗎?
    去年年底,我接到大學同學的電話:「我辭職了,離開了那個小地方,去成都發展。」那一刻,我有些懵……而立之年,婚期將近,卻毅然決然的拋掉體制內的工作,帶著惶恐與不安,去到一個嶄新的地方,重新面對一片迷茫,哪來的勇氣?
  • 你這麼「矯情」,我勸你還是留在體制內,不要辭職
    第二方面就是工作內容太過於複雜,尤其是對內對外的人際關係,對內,副職承受的壓力太大,經常需要接待上級檢查組,應付上級的指示,處理下級的埋怨,對外,現在的群眾維權意識逐漸提升,但也有一些經常沒事找事的群眾,動不動就無理投訴,雖說不一定都投訴成功,但對工作還是會有一定的影響,這讓她很有挫敗感。
  • 有公務員辭職了 從體制內離開準備考教師
    大部分是教師辭職考公務員,教師的社會地位基本只體現在家長與學生身上,而公務員體制內的人比較受歡迎,即社會地位比較高一些,另外,當前社會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被家裡寵溺,老師很不好管。
  • 知乎高贊:從體制內辭職是什麼體驗?
    當年大四畢業沒有考上的研,在五年後,給了我回音。   心中辭職的念頭已定,經過四年的博弈,父母也開始理解我,並且默認了我的行動。   02   籤完字,滿大樓各個辦公室跑了一遍,拿了一張蓋滿了各個部門章的離職交接單。
  • 我,33歲,北京技術總監,年薪55萬,辭職考進體制內,月薪6000
    01 我,33歲,北京技術總監,年薪55萬,辭職考進體制內,月薪6K作者 l 懸崖上的貓 公眾號 l 彪悍貓先生(ID:BHMaoXianSheng)前段時間,我得知發小老王從北京回來了,於是大家小聚了下,他告訴我,自己已經放棄了在北京的技術總監的工作,這次回老家花了不少時間精力考入了體制內,現在工資
  • 體制內覺得工作量太大,想辭職出去,好不好?
    不要辭職。現在這個情況你還敢辭職。茉莉就告訴你,我們那棟大樓有多少公司老闆在蠢蠢欲動地想炒人或者想降薪。第一,你有沒有特殊的技能其實茉莉自己就從國企出來,壟斷型那種,以前覺得自己還是蠻有本事哈,看不慣身邊的同事,主要是茉莉在國企之前是在500強的外企,所以有點自視甚高,現在覺得自己真是看高了自己了,確實在國企會有優勢,但是確實我的同事比我弱很多。所以不是我強,只是他們弱而已。
  • 杬君 | 從體制內辭職出來,我後悔嗎?
    疫情期間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與此同時考研考公大軍與日俱增,在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的當下,體制內的鐵飯碗確實是個很不錯的定心丸。今天聊聊我的個人經歷,僅作為個人選擇的解釋,家長同學們可以作為逆向視角的參考。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下)
    ,就像體制外覺得體制內都很輕鬆,體制內覺得體制外都能賺大錢一樣,信息不對稱造成雙方都是在用片面的了解去看待對方。我覺得幾乎每個生活體制內的人都會有辭職的想法,卻囿於種種顧慮裹足不前,我也不能免俗,但每個人此之前想的第一件事不是辭職想做什麼,而是辭職能做什麼。其實體制內的生活也是充滿無奈的,並不是一帆風順前程似錦,進入體制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只是開始不是結束,諸君慎思啊。十八線小城市數學教師一枚,大家羨慕的是體制內的穩定,寒暑假的充裕,教育孩子的便利。
  • 女研究生辭職5年後重回體制,那些離開體制內的人都如何了?
    文靜是我大學同桌,人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學習還非常好,每次考試在我們系都是排在前3。不過她從小就被家人灌輸一定要考上公務員的想法,所以她整個大學對自己的規劃都是要考上公務員。雖然她的學習挺好,但是公務員考試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上岸的,前後兩次,都是以1分之差沒有入圍面試。
  • 體制內名師熊芳芳辭職一個月,網課賣出超過200萬,非常欣賞
    筆者是非常欣賞名師熊芳芳在距離退休還有七年的時候,敢從體制內辭職,丟掉穩定的鐵飯碗,以及教師退休之後的高退休金,自主創業賣網課的。筆者認為熊芳芳的魅力,在於為自己而活,為「自由」而活,活出瀟灑與本性,這一種才叫人生。
  • 28歲的寶媽體制內工作即將憂鬱,是辭職好還是繼續堅持?
    【28歲寶媽,體制工作上班3年上到焦慮抑鬱,是繼續堅持還是辭職另謀出路?】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繼續堅持下去,下面簡單的分析下:一、堅持下去的主要原因1、年齡問題。28歲的年齡找工作並不是那麼好找的,即使找到了也是從基層做起。現在的企業招聘,雖說男女平等,但是位於未婚女士第一個問的是準備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要小孩。
  • 那些離開體制,辭職的公務員究竟過得好不好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簡簡單單一句話,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體制內的人似乎總是有種感覺,自己的才能在體制內沒有發展的空間,只有在體制外自己才能一展抱負,從而一飛沖天。體制內的人總是羨慕體制外的高薪,體制外的自由,但是卻又放不下眼前安逸、穩定的工作,所以羨慕就總是羨慕,少有人敢於辭職,放手一搏。體制內的人也總是關心那些辭職的公務員,他們在辭職後究竟過成了什麼樣?
  • 我,31歲,500強項目總監,年薪50萬,辭職考進體制內,月薪4000
    500強項目總監,年薪50W,辭職考進體制,月薪4K,不後悔朱龍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從小就是個學霸,大學期間更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他不僅在學生會擔任副會長,還在業務時間參加了很多公司的項目計劃。不過,就在前年,聽說他在上海辭職了,然後又閉關半年時間考了老家的一個體制內的工作。朱龍的老家屬於三線城市,是個小地方,據說他們那裡體制內的工資,頂了天也就4000塊錢左右。
  • 什麼叫「體制內」?
    有同學就提問,說我現在在體制內工作,很難受又不敢辭職該怎麼辦?2. 通常體制內說的就是什麼國企員工、公務員什麼的。廖老師怎麼回答的?什麼是體制?所有給你帶來安全感,並且阻礙你成長,但你又覺得它不夠好的東西,那東西都叫體制。
  • 那些已經辭職的公務員,現在都後悔了,原來體制外這麼殘酷
    可疫情期間,混跡在體制外的他們,該被辭退的被辭退,該降薪的降薪。 這會兒才知道,原來體制內的工作那麼好。 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90%都說後悔,在這90%後悔的人中,還有一些硬撐著說自己過得不錯,但真正剩下10%才是過得比較好的。
  •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相信未來,珍愛生命
    今天,看到很多人在關注那個在微博上留言不要進入體制內的自殺的女子。6 月 16 日,微博名 " 燕歸來 a" 用戶發微博,博文中表露出自殺傾向。當警方找到 " 燕歸來 a" 時其已經死亡,警方目前已排除他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