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2021-03-02 徐雪芬律師

分析了這麼多體制內外的利弊,想必你應該開始明白,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或者,你是否應該從體制內跳出來,或者從體制外考入體制內?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保留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我至今認同:在體制內的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穩定,就可以浪費時間的天天打遊戲、上班等下班、下班等工資,這樣的生活只會讓人在晚年的時候後悔。不僅如此,萬一有一天你從體制出來,發現年紀這麼大了,卻什麼也不會時,才是最尷尬的。

其實,體制內的人不一定要抓緊辭職去做所謂你喜歡的事情,因為你現在不會幹的事情,辭職後也不會幹,不要總是覺得自己現在不行是因為體制的原因,要知道下班後的生活,才決定了未來。別著急裸辭,而要學會騎驢找馬,更應該在體制的保障下深造自己,鍛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行。

只要自己夠努力,擁有了一技之長,牢籠一定能變成翅膀,枷鎖能變成家。

而體制外的人也不要因為自己能賺到一些錢變得戾氣重、易浮躁,我在當老師的時候,老教師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培訓教師賺錢確實多,沒人管你怎麼賺錢,但你一定要提醒自己應該怎麼花錢。

總之一句話:

好狗不養尊處優,好狼不驕奢淫逸。

至於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選擇哪條路,關鍵是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走什麼樣的路。

體制內看起來風平浪靜,卻荊棘滿地,弄不好遍體鱗傷;體制外看起來波濤洶湧,但對於熱愛探險的水手,這些波浪只是生活的點心,他們在路上痛並快樂著。

無論走到哪條路,記住,都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人。

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不停地進步,磨鍊出一技之長,有隨時換軌道的能力,這些比你糾結體制內還是體制外,要重要得多。

1.


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子,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學,學習的是播音主持專業。

別說一般大學了,就算是中國傳媒大學,學習播音主持,除非大學四年不停折騰,要是不認識人、專業不過硬,也很難進體制內電視臺工作。

幸運的是,她的父母在北京還有一些人脈,找了找用了用,然後讓她得到了體制內的一個實習的機會。雖然只是實習,但小姑娘很努力,認真處理同事關係,掃地端茶倒水等雜事剛過來就全部承包了,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幸運的是,她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好,很快,她入職了。

她開心了幾天,生活馬上回歸到平靜,她每天早上七點擠公交打卡,到了就不停地開會,領導面無表情的講話讓她困到掐自己大腿。她時常坐在電腦邊無所事事地看著屏幕,偶爾上一下淘寶還要看周圍同事的眼神。

一周出去採訪出鏡的時間很少,她說,自己喜歡這樣,哪怕累點,也不希望太閒。

畢竟,這是她當時來這裡的初衷。

可是,人終究是懶的。久而久之,她也不喜歡跑動了,每次出去採訪,她也學會了跟同事一樣怨天尤人;每次出鏡,她也慢慢地懈怠了下來。

那天我們聊天,她告訴我,兩年了,她的專業技能不但沒有進步,反倒退步了。

我問,為什麼?

她說,閒的唄。

我說,有進步的方面嗎?

她說,也有,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強了點。

我說,那也是進步啊,你要知道,在哪裡都逃不過人際關係。哪怕像我們這樣的創業自由人士。

她說,你知道我最討厭的就是這樣,那天主任講了一個笑話,明明很無聊,但所有人都跟著笑,我仔細看了看我旁邊那個男的,他明明不開心,卻強擠出一絲微笑,真噁心。

我問,你也笑了吧?

她低下了頭,說,這就是我討厭這個地方的原因,我的價值觀和周圍人的完全不一樣,還要假裝一樣。

其實,無論是體制內的所謂穩定工作還是自由的創業生活,人脈關係都是無法逃避的,即使你離開了體制內,不會說話依舊會被人討厭,不會做事依舊會被人嫌棄。

她說,早知道穩定是這樣,我寧願晚幾年要。我現在不知道要不要辭職,畢竟如果現在不辭職,萬一到了三十多歲有了孩子,想變動都難了。

我沒說話,不知道如何勸她,雖然我知道現在辭職一定意味著一些遺憾,可勸她不辭職會不會被她一巴掌拍死?

2.

那天晚上,我還是給她發了一條微信:真正的勇者不是狼狽地逃脫,而是用閒暇時間,磨鍊自己,雖然人在體制內,但要保持離開體制還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許久,她回我:我要找你喝酒。

晚上,在一家安靜的酒吧,我跟她分享了一個故事:

不久前,就在《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傳遍了朋友圈後,我怕那個回京名額被頂掉的朋友D的生活受到影響,於是,急忙給他打了一個電話。

我問他,最近怎麼樣?

幸運的是,他已經不用微信很久了。

後來才知道,他找了很多人、花了不少錢想回北京,夢想破滅後,他並沒有像其他在體制內的人一樣不停地抱怨、指責,甚至要求離開,反之,他報考了中級口譯證書和註冊會計師。

他關了手機,除了每天和父母打打電話和朋友聊聊,剩下空閒的時間全部投入到了學習工作中。工作偶爾加班,但閒暇的時間,他立志磨出一技之長,他的堅持逐漸能讓他看到希望。

你想知道結果是什麼嗎?

他考上了註冊會計師,高分通過口譯,因為成績優秀,很快被北京的一個單位領導看上。他本默默無聞,甚至在學習過程中得罪了很多領導,有趣的是,當北京要人的時候,單位領導忽然發現自己單位還有個這樣的寶,一定要讓他進機關。

電話裡,他笑著告訴我,現在,他正在糾結要不要回北京。

我說,必須回來啊,我們都等著呢。

他說,可是這裡給的待遇更好啊。

我笑得很開心,一年前,他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社會關係錯綜複雜,一不留神命運讓他摔了一個跟頭。可正因為他沒有退縮,即使在體制內工作,許多事情身不由己,他依舊保持了學習的能力,保持了每天進步的狀態,保持了即使離開依舊能生活得很好的力量。

幾天前,他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告訴了我一個道理。體制內有兩種生活方式:

第一,靠人際關係活著,這樣的人,需要遊刃有餘,可他的升官發財是跟人脈和領導的決定息息相關的,你要遇到個好領導還好說,要是遇到個二貨領導,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要夾著尾巴當孫子。

第二,靠自己的能力,這樣的人,在哪裡都是螺絲釘,像U盤一樣,插到哪個主機都能運轉,這樣的人,他的前途命運只和自己的專業技能息息相關,只要人脈關係不那麼差,活得大體還是很自由的。

他笑著說,哥現在就是這樣的人。

3.

的確,當一個人的命運變成了別人案板上的肉,總是由別人的一舉一動來決定,每天只是在體制內混吃等死寄生,當那所謂的穩定破碎後,留下的只會是悲劇。

體制內,依舊有許多努力向上的人,他們不滿於現狀,抓住一切向上爬的機會,那些人,牢籠困不住他們,那些別人看來的穩固圍牆,只能是給他們提供保障的家。

曾聽過濟南的一個市長講過一句話:體制內的人,要保持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

這句話不是讓你隨時離開體制,相反,而是讓你在安穩的生活下依舊努力進步。你已經有了安穩,不代表著你可以懈怠,你更應該自覺去進步。很多所謂的穩定不過是溫水煮青蛙,只有每天進步的生活才是穩定的。別相信領導給你的承諾,更別相信體制給你的保證,生活是自己的,自己都不求進取,憑什麼讓別人給你美好的未來?

後來,小姑娘的生活態度發生了巨大改變,她還是會經常跟同事們嘻嘻哈哈,即使皮笑肉不笑;她依舊會定期給領導發發簡訊,表達著不走心的祝福。有意思的是,她開始利用每天下班後的時間奮鬥了。

她自己開了一檔節目,晚上給大家讀文章,發到微信公眾號上,做起了自媒體。

她報考了主持人資格證,閒暇時間,她找了公司附近的一所學校,每天跟一群孩子一起在自習室看書複習。每天從圖書館回到家,還堅持看半小時的雜書。

現在,她的微信公眾號也有一萬多人關注了。

她說自己要做成百萬大號,就在十月份,她考了主持人資格證,成績理想,順利通過。

那天,我看到了她的朋友圈,寫著《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那句名言:

「Some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的確,對於那些每天都在努力的人,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選擇,重要嗎?

後來,她的很多朋友都離職了,她因為能力強,升職速度很快。她笑著告訴我,辭職前他們不會做的事情,辭職後,他們也沒有去做。

他們每天依舊朝九晚五,叫囂著「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抱怨著工作累沒保障。唉,生活變了,人沒變而已。

的確,生活是自己過的,無論在哪兒,你總應該有一顆熱血的心。

你要知道,很多你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是通過辭職就能解決的。讓自己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具備一技之長的資本,是需要無數個夜晚的靜思,無數寂寞時光的堆積而成的。

所以,別抱怨身邊的不公,別後悔自己選擇的「牢籠」,別痛恨自己身上的枷鎖,只要你還在進步,枷鎖只會變成翅膀,牢籠只會變成家。

原創推薦:

1、徐雪芬:如何看待安徽六安教師聚眾"討薪"群體性事件

2、徐雪芬:履職還是防衛-談廣東運鈔車押運員被判刑重賠

3、徐雪芬:公安110警情研判與對策

4、徐雪芬:如何調解民間糾紛

5、徐雪芬:也說內蒙古"救人一命獲刑兩年"案的人性與天理

6、徐雪芬:淺談警察與律師的關係

相關焦點

  • 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工作哪個好?
    就是應為家裡人認為公務員是鐵飯碗,是體制內的工作,死活就讓考。paperfree的小編給大家聊一聊體制工作與非體制工作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在體制內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公務員就是鐵飯碗,吃國家飯的,這是上代人、或者上上代人的思想,而且根深蒂固。
  • 畢業後選擇:體制內or體制外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無非就是一份職業,如果你把體面捆綁在職業選擇上,那麼你做出第一步選擇時就輸了,因為體面這種東西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當然,相比較而言,很多體制外工作確實比體制內工作壓力大很多,畢竟要從投入時間成本、技術設備、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去考慮產出的總量,每一個因素都是關鍵的一環,社會競爭是一場沒有硝煙不談感情的沙場。
  • 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
    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下)
    那大家都是怎麼想的呢?體制外的童鞋有想過跳進體制內嗎?是否行動上岸了呢?體制內的童鞋有想過跳出體制外嗎?是否行動跳出了呢?關於體制內外的一切,之前和大家徵集了話題,以下整理自大家的故事~其實體制是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呆久了想出來。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上)
    ,你在體制內工作還是體制外?體制內/體制外的工作情況和生活如何?工作得開心嗎?有哪些經驗和建議可以分享?體制外的童鞋有想過跳進體制內嗎?是否行動上岸了呢?體制內的童鞋有想過跳出體制外嗎?是否行動跳出了呢?
  • 怎麼看體制內和體制外,各自的利弊情況
    問題來了,什麼是體制內?什麼是體制外?概念弄清楚,才能說事情。體制內就是在國家正式編制內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集內工作,體制內就是在吃皇糧的單位工作。體制外就是在私企、民企、外企、農村(含農民工)、國外工作。
  • 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學校,應該準備什麼?
    而面對體制內激烈的升學競爭,近年來很多家長把目光紛紛投向了體制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際教育。如果想讓孩子從體制內的學校轉向體制外學校,家長需要如何準備?又該注意什麼呢?國際/國外小學→國際/國外初中→國際/國外高中→國外大學用等級劃分,學生只要達到一定區間即可,不存在「1分差千人」的情況。
  •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叔覺得,不管你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不斷地學習進步提升自己,當你有了足夠的能力和實力,體制內和體制外應該就沒啥區別了。保持能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文|李尚龍 出處|龍影部落(ID: lslmoviegoers)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子,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學,學習的是播音主持專業。
  • 體制內跳出來,進入體制外,有哪些特點?
    1,體制外跳槽;2,體制外跳進體制內;3,體制內換工作;4,體制內跳出來,進入體制外。這種跳槽,也牽涉到很多跟同城體制外跳槽不一樣的地方,從做簡歷,到求職、面試過程,再到入職手續和試用期等等。這要講,又是一門大課,細節太多。今天我們先統計下這種跳槽後的結果,畢竟我這裡有幾十個案例,已經有規律了。通常,體制內跳體制外,我是不贊成的,但他們確實有特殊原因。就不要我多解釋了,大家一看就懂了,但無論如何,家庭尤其愛情原因,是他們出來的主要因素。
  • 體制外的人怎麼看待體制內的人
    體制外,體制內,這個東西一種是很多人都在說的一個東西,那麼這兩方人究竟是怎麼看待對方的呢?今天衢州人才網就來說說這個事情。首先我們來說說體制外是怎麼看待體制內的。所以很多人片面地認為體制內的福利待遇都特別好。
  • 體制內or體制外,擇校究竟該怎麼選?
    比如,體制內外學校的選擇。升學路徑差異體制內國際/國外小學國際/國外初中國際/國外高中國外大學體制外小學初中中考/自招/名額分配高中高考/自招國內大學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選擇體制外學校,就仿佛踏上了一條單行道
  • 多虧體制內鍍金,公務員下海年入200萬
    所以,別人說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這話一點兒不假。 體制內的確是像個深井,容易讓人在裡面坐井觀天。 比如我在外交部時總覺得同聲傳譯就是性價比最高的工作了,但我出來以後才發現體制外實際上是別有洞天。
  • 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要分「體制內」和「體制外」?
    「體制內」 指的就是在機關單位內享受編制待遇的公職人員, 「體制外」 指的就是在機關單位內工作,卻無法享受編制待遇的職工,其中有暫時未享受編制的正式職工,也有如勞務派遣工、合同工這樣的臨聘職工,這類人也被稱為「編外人員」,兩者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距。
  • 那些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後怎麼樣了?
    在體制內VS.體制外上學是所有考慮把孩子送出國家長的核心焦慮點。今天,有四位家長就這個問題分享了自家的情況。有的是孩子從體制內轉到了體制外讀書,有的是自己就曾留洋,他們的經歷也許能給在座的各位一些參考。
  • 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漸行漸遠的朋友圈
    但讓我感受最為深刻的,便是本文的標題所指出的那樣:體制內和體制外,已經逐漸蛻變和分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體制內外,好比是秦嶺淮河、楚河漢界之分,天差地遠,截然不同。體制內外兩個群體的同學,都在不同的系統之中運轉,以為會怎麼樣?
  • 體制內5000工資,跟體制外10000工資,到底應該怎麼選擇
    所謂體制內,就是有編制,工資都是靠財政撥款,可以說旱澇保收,收入穩定,但漲幅不大。體制內的工作,基本上是一眼望到了頭。所以,對於很多體制內的人來說,尤其是基層公務員、基層事業單位職工而言,這個體制反而成了雞肋,棄之可惜,待在裡面又感覺混日子。
  • 陳有西:體制內的失敗者 體制外的精明商人
    長期關注中國法治進程的知名記者楊海鵬對《人物》記者評價說,在中國律師界,在他所知範圍內,很少有人比陳有西更有能力代理與體制相關的案件。「他非常非常懂政治,具備很強的預判能力及庭外庭內的協調能力,這方面他是很強的。」  陳有西告訴《人物》記者,自己在用一副「不會亂來」的溫和面孔與體制內保持溝通。「我聽得懂對方的語言,並用他們聽得進、不反感的方式說話。
  • 體制內轉軌體制外學校,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對於許多選擇走體制外教育這條路的學生和家長而言,最擔心的莫不如雞飛蛋打,既不能走中高考的傳統道路,在國際學校中又不能學有所成,甚至最終連申請的餘地都無比狹小。體制內的很多學生會有這種期待:開放式的學習模式可以讓自身能力全面發展。在國內普通中學的課堂,大多是「聽講」模式,尤其是衝擊考試期間,都是埋頭苦學,題海行舟的狀態。
  •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相信未來,珍愛生命
    今天,看到很多人在關注那個在微博上留言不要進入體制內的自殺的女子。6 月 16 日,微博名 " 燕歸來 a" 用戶發微博,博文中表露出自殺傾向。當警方找到 " 燕歸來 a" 時其已經死亡,警方目前已排除他殺可能。
  • 同樣是毒打,體制內和體制外有何異同——職場雜談一
    顯然,毒打兩個字嚇壞了不少從學校步入職場之人,傳說體制內可以避免毒打,也成了自帶流量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談到職場,可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大類。那麼同樣是毒打,兩者有何異同?因此部隊的老戰友相聚,體制內現役和政府的都有,體制外民企和外企都有,自己當老闆的也有。基本上每個行業的生態圈都能說出一二三來。我,是一名普通的軍轉幹部。所以,在比較體制內外的異同方面,我有許多一手素材。比如說挨罵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