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後怎麼樣了?

2020-10-22 常青藤家長會

在體制內VS.體制外上學是所有考慮把孩子送出國家長的核心焦慮點。今天,有四位家長就這個問題分享了自家的情況。有的是孩子從體制內轉到了體制外讀書,有的是自己就曾留洋,他們的經歷也許能給在座的各位一些參考。

作者:花友們

本文原文來自:小花生網

微信號:xiaohuasheng99


最近,小花生社區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討論:對「國內外教育、體制內外教育」各有親身體會的花友們,如何看待不同教育體制之間的差異、對孩子的影響。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位花友 「親歷不同教育體制」 的故事,有國外、國內的對比,有國內體制內、體制外的對比,還有東西方的對比 ...
哪種體制好?沒有標準答案。就像花友@Ying.R 說的:
體制內外,皆有利弊 ... 學校教育的理念和內容是否和家庭的需求契合度比較高是挺重要的。

01.國際學校生 VS 國內重點初中生:一場談話,好多差異 ...
@高原朵拉

時隔5年,發小已經聊不到一塊了 ...


朵拉和小S是髮小,兩人生日就差一個月,現在同處於初二升初三的暑假。
小學四年級,朵拉選擇跟爸爸出國,從此變成了漂泊在外的國際生,小S留在國內,努力學習後考上了某重點初中。 
最近,兩個孩子在分別五年後,終於歷史性會面了。 

朵拉很激動,但又不知道除了「Hi」 以外如何開場,小S也不知說什麼。於是,只好由我向S媽提問打破僵局,話題自然從補課開始。補什麼科目、為什麼要補、補多長時間、今年中考政策、初三選課分班政策等等。
小S聽到了熟悉的內容,隨即打開了話匣子,開始講今天補課時的打麻將話題,朵拉見縫插針說起自己跟奶奶學的鬥地主,小S又開始聊ABCD同學的成績、上課表現、他們的家長如何如何。小S很健談,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但話題始終圍繞「學校」和「考試」兩個點。

朵拉幾次想插入話題,卻不得要領。比如,小S吐槽校服的顏色樣式,朵拉插入說「我們的校服只有上體育課時穿」,小S接到「我們體育課的校服是印有號碼的」,然後開始說起學校操場小怎麼上體育課,中考體育考什麼項目等。
再比如,小S說同學們都不願意選政治課,朵拉說「政治很有意思啊」,可再往下聊便發現兩個人談論的不是同一個「政治」,小S說的是政治考試,比如什麼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朵拉想說的是模擬聯合國活動上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

朵拉很想主導話題,於是問小S有什麼興趣愛好,小S想都沒想說沒有。S媽補充說用手機打遊戲啊,小S說 「那不算,我打得不好」。

再問喜歡什麼學科,小S說沒有喜歡的,只有不得不喜歡的,數學老師太厲害了!S媽補充說沒有喜歡的學科,只有考試成績還不錯的科目。

再問,那有沒有講課特別有意思的老師,小S說那就是物理老師了,他說話嘴瓢。再問,你將來想學什麼,小S說不知道。於是,話題再度飄回了學校……
分別時,我們祝小S明年中考順利,並約好中考後再見。
02.從「體制內」走向「體制外」:各有優勢,「適合」最重要!
@東方欲曉
本想讓孩子在體制內完成基礎教育階段,再到美國讀大學,但孩子入讀一年級就不適應,二年級我們就轉到了國際學校。
在體制內外讀書,感受有什麼差別呢?對於這個話題,我真的是有一肚子的話想說。

我自己是到美國讀的研究生,也蹭過本科的課。對比國內大學,我只能說對美國的大學是無比豔羨的。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老師對教學的認真,課程的開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意見,隨時隨地可以和老師交流。老師們對學術的專業和熱誠讓我至今影響深刻,我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熱愛也源於我的留學經歷。


而我在中國四年的本科學習,只能用渾渾噩噩四個字來形容。我們那個時候,真的沒有什麼好老師教本科生,很多老師上課要麼照本宣科,要麼就侃大山,真正用心於教學的老師鳳毛麟角。我當時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機會接受美國本科教育。



所以我很早就和老公達成共識,不讓孩子參加中國高考,肯定去美國讀本科。但是我們都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是好的,而且也希望孩子能打下紮實的中文基礎有文化認同,本來是希望孩子在公立學校完成初中教育或者至少是小學,再轉到體制外的。



所以我們買了學區房,讓孩子進了一個很著名的公立小學。但是首先是孩子對公立學校老師的嚴厲有些恐懼。她是一個很乖不惹事、特別膽小內向的孩子,可是難免因為遲到或者字寫得慢被老師訓斥,加上她數學不好,也被班級同學嘲笑。才上一年級的她就幾次和我說不想上學。


另外,體制內小升初形式的嚴峻也讓我意識到,我的孩子可能沒法應對體制內如此殘酷激烈的競爭;同時體制外的學校越來越呈現出僧多粥少的情況,並沒有想當然的有錢就可以讀的地步……


種種考量之下,我讓孩子在兩年級就轉入了現在的一所體制外學校。其實體制外學校的差別有很多,也是一眼難盡的,很多學校是體制外的皮體制內的核(這個話題就可以寫一篇長文了)。


進入這所學校的兩年來,我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還是覺得是正確的。最大的變化就是孩子變勇敢了,外向了,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對對於學習雖不擅長,學習成績也是平平而已,但是學習熱情倒是很高,對於自己每一任班主任都很喜歡(以前公立學校看到班主任像老鼠看到貓一樣)。


我問她開學最開心的事是什麼,她說是能見到她最喜歡的老師。而且她敢於和老師交流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見。她對於學校那是非常發自內心的喜歡,生病了都不願意請病假。



可是體制外也有很多問題。我自己的觀察是,體制外對於學生的寬容、對於學生學習競爭的弱化,是來自於母國本已經很發達的經濟環境中的,脫開母國的環境,搬到中國來未必適應


而且我們學校在小學的確是不重視應試訓練的。很多父母對此也是不滿意的,畢竟學校要培養的「獨立的思考能力」不能夠直接反映在區統考的試卷上。另外體制外學校對孩子的寬鬆,也導致了課堂紀律不好甚至到了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


學校本身也在適應調整,慢慢開始在日常的教學中加強考試的要求,加強紀律的要求。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學校受家長喜歡的老師,外方老師也好,中方老師也好,都是比較嚴厲能管得住孩子的,或者對於學習上有很嚴格要求的。



體制內體制外究竟孰優孰劣,實在很難評判。我倒是覺得孩子的成長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家長是最重要的。只有家長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學方式。


就我家的來說,她性格膽小害羞非常內向,學習也相對比較自律,而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很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體制外學校相對就更加適合我們孩子。


學校寬鬆自由師生平等的氣氛,可以讓她變得更勇敢更外向;而學校相對輕鬆的學習安排,可以讓我們按女兒的特長興趣安排課外學習內容,我們有時間練習兩門樂器。所以我覺得體制外適合我們家女兒,但是未必適合其他的孩子。體制內又有體制內教育的優勢。


以上就是女兒在體制外學習兩年後,我對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一些觀察和思考。希望給糾結於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父母們一些參考。


03.

親歷「新加坡教育」和「澳洲教育」,

我還是更喜歡東方Style!


@哲涵媽媽


我自己是在新加坡讀書的,和國內一樣比較嚴格。澳洲基礎教育真是沒什麼優勢。


因為年代不同,學校不同,個體不同,這種比較最忌諱以偏概全。講講自己的經歷吧。


二十年前我在國內讀完初中去了新加坡,就讀於數一數二的女校。當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管的好嚴啊。校規包括短髮,手錶不超過兩毛硬幣大小,不穿深顏色內衣(校服白色易透),裙子過膝,等等。



當時我對這些規矩難以接受,一方面原因是,我國內初中四年是被一個個性張揚的男老師帶的。剛接我們初中班的時候,男老師工作不久,意氣風發。我們班是整個學年最有個性的。


比如那時候我是乖乖女,一次假期旅遊,老師非要拉著我去遊戲廳,我說不去,他說你不去就不是我學生。包括後來打撲克80分,麻將一類的,都是跟我老師學出來的。


有了那層對比,更顯得女校教育刻板。後來初院(新加坡初院是大學預備課程)男女混校,我才覺得人生正常了。


教學方面,中國學生為了中華文學也要死記硬背,因為不按照要求答題是會被扣分的。連英文,老師也讓我們準備幾個寫好的文章背下來,考試的時候儘量可以套用上。


對於數理化的感覺是國內學的很深,新加坡學的更廣(表層)。比如我在初中學到微積分,那時候跟我爸說,他說是國內大學學的。


我在新加坡考了O水準(新加坡劍橋O水準考試,相當於國內中考),A水準(相當於國內高考)。考試的時候比國內中考更緊張。因為中考考不好,國內有自費的名額,家長花幾萬就可以上好學校。


可新加坡完全是靠評分啊,給學校贊助的是有,不過一隻適用於顯赫,二隻可以上貴族學校,不可以上排名數一數二的學校。所以雖然我沒經歷過國內高考,但是新加坡的那兩場考試也算是扒了層皮。


現在,我兒子在澳洲讀小學一年級,入讀這所公立學校已經兩年了(澳洲有kindergarten 一年在小學裡面,稱為kindy)。說說我看到的澳洲的教育和新加坡以及中國的不同:


一、入學年齡偏早(比較新加坡和中國的入學年齡)。


二、班級小,公立學校一個班20個人,最多不超過22個。


三、沒有課本(我們學校也沒有課表)。這是硬傷,我完全不知道孩子在學校學什麼。只能回來問問,然後自雞(家長在家教育)。


四、班級不固定,每年重新分班,新老師。我之前覺得這樣沒有班級集體榮譽感,後來覺得也不錯。因為孩子kindy的時候因為紀律被老師批評過,一年級換了老師,我還蠻開心的。


五、沒有考試(貌似新加坡也取消了小一的考試)。我不喜歡這點,因為每次我爸媽問孩子學習咋樣,我都不知道他處於什麼位置。後來發現雖然沒有考試,但是班級幹啥都分組,閱讀小組,數學小組,小組用動物,水果,顏色等命名,不過其實是有級別的。所以我後來就改成問他的小組狀況來知道他的班級地位了。


六、澳洲公立小學的課外活動比較少,不是強制性的。我喜歡新加坡的強制課外活動系統。每個孩子都要報一個課外活動。


七、學的內容好像也是廣泛但是表層。比如孩子前幾天回來說學half, quarter, 1/8。用分 pizza 的例子學的。我大喜,以為學分數了。結果考了幾個,他只會分披薩,對分數的概念和比較,並不明確。還有之前看他學校功課裡,有數列 array 的概念,我覺得也是蠻先進的,不過也只是表層。



回憶這麼多,我個人是很喜歡東方的教育方法的。我覺得不是說國內的教育就是死板的,國內舉一反三的實踐其實很開闊思維


如果有選擇,孩子在中國或新加坡接受小學基礎教育再出國,優勢更明顯。像我們這樣,孩子從小在國外長大,真的是什麼優勢都沒佔到。我也只能多看看小花生,新加坡練習冊一類的,給孩子補補了。


04.

體制內外區別沒有那麼大,

主要還是看家長


@小可貓可咪


國內一線城市體制內的孩子,和國外的小夥伴狀態基本同步。學校是不同,但主要還是家長把教育重點放在哪。


背景介紹:三個北京孩子是髮小,現在都是四年級。小A(男)留在北京,小B(女)二年級去了加拿大,小C(男)幼升小去了美國。


他們依舊保持著微信聊天。一次在加拿大的小B和北京的小A聊天:


小B(加拿大):你知道我書包最重的是什麼?是飯盒和小零食,我們沒有書。我們可以穿自己的衣服,沒有校服,可以披長發上學。我們去學校會有大量的玩的時間。


小A(北京): 你們太幸福了!我們可以自己到食堂打飯,各種各樣飯菜可好吃了。但校服必須天天穿,戶外運動也不多。



這個暑假,小A(北京)去了美國,和小C(美國)再度相見。小C(美國)參加了鐵人三項訓練,遊泳,騎車,跑步,身材很強壯💪,小A(北京)喜歡打籃球,秀各種花樣,但他很羨慕小C(美國)變壯了,回國後要求喝牛奶吃肉。


小A(北京)和小C(美國)兩人在一起,竊竊私語,追逐打鬧,完全沒有隔閡,談自己喜歡的內容,貌似也非常相像。



確實像有的花友說的,體制內外不一樣,但也看家長的態度。小A(北京)家長比較佛性,沒有報各種補習班,成為班裡的奇葩,基本都在家裡自雞完成,這樣可以空出時間玩。小A(北京)從小就喜歡看科普非小說類的內容,喜歡閱讀,喜歡運動,家長也在可控的範圍內提供支持。這是一個取捨問題,家長覺得哪個重要,就會培養哪個,學校那點內容不會壓力很大。


國內孩子與國外孩子比,差就差在運動時間上,小A(北京)家原則假期一定要去戶外曬太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不補課。


見識,文化基礎,在體制內讀書的孩子都不會差,畢竟北京一線城市本身資源並不差,只是教育壓力有點大。


本文來自小花生網,一個專注分享國內外先進而實用教育資源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那些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後怎麼樣了?
    作者:花友們本文原文來自:小花生網微信號:xiaohuasheng99最近,小花生社區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討論:對「國內外教育、體制內外教育」各有親身體會的花友們,如何看待不同教育體制之間的差異、對孩子的影響。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位花友 「親歷不同教育體制」 的故事,有國外、國內的對比,有國內體制內、體制外的對比,還有東西方的對比 ...哪種體制好?
  • 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漸行漸遠的朋友圈
    但讓我感受最為深刻的,便是本文的標題所指出的那樣:體制內和體制外,已經逐漸蛻變和分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體制內外,好比是秦嶺淮河、楚河漢界之分,天差地遠,截然不同。體制內外兩個群體的同學,都在不同的系統之中運轉,以為會怎麼樣?
  • 體制內or體制外,擇校究竟該怎麼選?
    升學路徑差異體制內國際/國外小學國際/國外初中國際/國外高中國外大學體制外小學初中中考/自招/名額分配高中高考/自招國內大學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選擇體制外學校,就仿佛踏上了一條單行道因為孩子一旦適應國際教育的學習節奏和環境後,是很難再去適應國內教育的。所以還有種方法,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即小學及初中,讓孩子讀一所優秀的體制內學校。等到高中階段,再去考慮是否有必要轉讀體制外。成長環境差異其次,國際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環境來說,更像是一個「揚長平短」的過程。而國內教育,則更像是在「抑長補短」。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分析了這麼多體制內外的利弊,想必你應該開始明白,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或者,你是否應該從體制內跳出來,或者從體制外考入體制內?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保留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我至今認同:在體制內的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穩定,就可以浪費時間的天天打遊戲、上班等下班、下班等工資,這樣的生活只會讓人在晚年的時候後悔。
  • 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學校,應該準備什麼?
    都在說內卷,現在的假期已經不同於以往放假就想著玩和放鬆,現在更多的孩子都開始忙著報班,自覺提前學習,畢竟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壓力,每個家長和孩子都不敢輕易放鬆警惕。而面對體制內激烈的升學競爭,近年來很多家長把目光紛紛投向了體制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際教育。
  • 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
    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下)
    相信各位讀者大多數人都有被父母逼著考公務員、考教師的經歷吧。好像在父母眼裡沒有進國企、事業單位,沒有編制就跟無業游民是一樣的。那大家都是怎麼想的呢?體制外的童鞋有想過跳進體制內嗎?是否行動上岸了呢?體制內的童鞋有想過跳出體制外嗎?是否行動跳出了呢?關於體制內外的一切,之前和大家徵集了話題,以下整理自大家的故事~其實體制是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呆久了想出來。
  • 畢業後選擇:體制內or體制外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無非就是一份職業,如果你把體面捆綁在職業選擇上,那麼你做出第一步選擇時就輸了,因為體面這種東西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工作是否輕鬆可不能一概而論,至少大幾年來,隨著八項規定、作風整頓和機構改革力度的加大,體制內並沒有某些傳言的"每天喝喝茶看看報紙"等此類現象,簡單說:國家不養閒人,你丫想吃白飯(;`O)o滾。
  • 體制內跳出來,進入體制外,有哪些特點?
    還有100人是來問副業和財務自由的人,以及諮詢創業的人。最後,還剩餘大致100人,就來自體制內。這最後100人又可以繼續分,他們中50人來問我如何從體制內跳出來,嘴上說跳行動上大多不敢跳,但牢騷滿腹,半夜給我發幾十條信息的都有,我稱他們主要她們為「祥林嫂」。
  •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相信未來,珍愛生命
    而她的留言,勸大家不要進入體制內,也引起了大家的爭論。體制是一座圍城。裡面的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回故鄉。有些人擁有的正是很多人的求之不得。對於那些年努力考編制考不上,找工作面試也屢屢碰壁的人來說,她擁有的工作,她所進去的體制,是多麼的幸福。
  •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叔覺得,不管你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不斷地學習進步提升自己,當你有了足夠的能力和實力,體制內和體制外應該就沒啥區別了。保持能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文|李尚龍 出處|龍影部落(ID: lslmoviegoers)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子,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學,學習的是播音主持專業。
  • 體制內轉軌體制外學校,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對於許多選擇走體制外教育這條路的學生和家長而言,最擔心的莫不如雞飛蛋打,既不能走中高考的傳統道路,在國際學校中又不能學有所成,甚至最終連申請的餘地都無比狹小。體制內的很多學生會有這種期待:開放式的學習模式可以讓自身能力全面發展。在國內普通中學的課堂,大多是「聽講」模式,尤其是衝擊考試期間,都是埋頭苦學,題海行舟的狀態。
  • 怎麼看體制內和體制外,各自的利弊情況
    應該是一個難題,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段,看法都不一樣。問題來了,什麼是體制內?什麼是體制外?概念弄清楚,才能說事情。體制內就是在國家正式編制內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集內工作,體制內就是在吃皇糧的單位工作。體制外就是在私企、民企、外企、農村(含農民工)、國外工作。
  • 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要分「體制內」和「體制外」?
    「體制內」 指的就是在機關單位內享受編制待遇的公職人員, 「體制外」 指的就是在機關單位內工作,卻無法享受編制待遇的職工,其中有暫時未享受編制的正式職工,也有如勞務派遣工、合同工這樣的臨聘職工,這類人也被稱為「編外人員」,兩者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距。
  • 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工作哪個好?
    paperfree的小編給大家聊一聊體制工作與非體制工作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在體制內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公務員就是鐵飯碗,吃國家飯的,這是上代人、或者上上代人的思想,而且根深蒂固。實話實說,小編也從小被這種言論包圍著,過去有這種想法其實很正常,在大環境的影響下,想吃國家飯有鐵飯碗的大有人在,而且從本質上來說,體制內的工作是有好的福利和社會保障的,有的人缺的不是錢,而是為了享受公務員或著說是體制內的安逸和福利。
  • 臺灣教育創新探底:體制內與體制外學校一起「野蠻生長」
    臺灣自1987年開始社會轉型,民間的教育逐漸生長,在體制外出現的「另類學校」,既是對標準化的體制內教育的質疑,也是一種逃離和自救。制度該為學習者調整」的非學校型態不再被視為體制外。這個重新定義,走了至少二十多年。常有臺灣老師問大陸同行:什麼是「小升初」?即使在相似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兩岸教育面貌也大不相同。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上)
    ,你在體制內工作還是體制外?體制內/體制外的工作情況和生活如何?工作得開心嗎?有哪些經驗和建議可以分享?體制外的童鞋有想過跳進體制內嗎?是否行動上岸了呢?體制內的童鞋有想過跳出體制外嗎?是否行動跳出了呢?
  • 兒子體制內vs女兒體制外,一位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他在國外旅居多年,回到中國後,卻堅持讓孩子就讀公辦學校;一雙兒女有著截然不同的教育路徑,兒子一路體制內,考取了北大法學院;女兒則去了體制外,在紐約大學這個多元的環境中,發光發熱。方正本人的經歷更是精彩:畢業於耶魯大學,在500強企業工作多年。
  • 體制外的人怎麼看待體制內的人
    體制外,體制內,這個東西一種是很多人都在說的一個東西,那麼這兩方人究竟是怎麼看待對方的呢?今天衢州人才網就來說說這個事情。首先我們來說說體制外是怎麼看待體制內的。有公房住是真的,不過這個是集體宿舍,這個東西一般情況下是給那些外地調任,一時半會沒房子住的,和加班到深夜不回家的人準備的,有肯定是有的。然後福利分房,集資建房的政策早就沒有了。第六印象,公務員福利好。放屁,除了公檢法和一些特殊職位,普通公務員待遇哪有那麼好,最多就是有公積金。
  • 同樣是毒打,體制內和體制外有何異同——職場雜談一
    顯然,毒打兩個字嚇壞了不少從學校步入職場之人,傳說體制內可以避免毒打,也成了自帶流量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談到職場,可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大類。那麼同樣是毒打,兩者有何異同?因此部隊的老戰友相聚,體制內現役和政府的都有,體制外民企和外企都有,自己當老闆的也有。基本上每個行業的生態圈都能說出一二三來。我,是一名普通的軍轉幹部。所以,在比較體制內外的異同方面,我有許多一手素材。比如說挨罵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