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創新探底:體制內與體制外學校一起「野蠻生長」

2021-02-13 華南師大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

臺灣自1987年開始社會轉型,民間的教育逐漸生長,在體制外出現的「另類學校」,既是對標準化的體制內教育的質疑,也是一種逃離和自救。

制度該為學習者調整」的非學校型態不再被視為體制外。這個重新定義,走了至少二十多年。

常有臺灣老師問大陸同行:什麼是「小升初」?

即使在相似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兩岸教育面貌也大不相同。例如,臺灣的小學實行半天學習(一、二年級下午放假,三、四年級三天下午放假,五、六年級周三下午放假),教師包班,義務教育階段基本沒有擇校競爭。從2012年起,臺灣實行十二年制的義務教育。

與臺灣教育同行深入交流後,我們發現,除傳統辦學模式外,「實驗教育」成為近年來臺灣教育改革的新面貌。

▲新竹的道禾實驗學校。(圖片來源:道禾教育官網)

臺灣的實驗教育,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新教育。

2014年11月,臺灣地區一次性通過「實驗教育三大條例」,即《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統領這些條例的總則是「為鼓勵教育實驗與創新,實施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以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育權利,增加人民選擇教育方式與內容之機會,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

第一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規定公立學校開展實驗教育的學校數,可為學校總數的5%,最高可達10%。上述條例規則賦予實驗學校較大的自主權和自由度。據統計,2016-2017學年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學校共43所,其中民辦學校3所,公辦學校40所,以小學為主,包括3所初中和5所高中。

而「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主要指的是「在家上學」(Home school)一類,簡稱自學,即學生不上學校,在家庭或校外機構接受教育,分為個人、團體、機構三種。個人自學即學生個人在家庭或其他場所學習;團體自學是指3人以上、30人以下的學生自學;機構自學是私塾、學堂之類。據統計,2016-2017學年全臺灣參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學生共有4856人,以小學階段最多,佔65%。

第三類實驗教育是公辦民營的模式,即「公辦中小學委託私人辦理」,是通過契約的方式委託有理念的教育家團隊管理運營學校,學校的公辦屬性不變,政府全額撥款,但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類似美國的「特許學校」(Chart school)、英國的「自由學校」(Free school)。與大陸所說的「委託管理」、公私合作也較相似。

各類實驗教育,都是政府向學校賦權,激活公辦學校的辦學活力,使得臺灣教改進入「學校再造」的階段。臺灣地區教育主管機構表示,實驗教育的地位就有如教育的「研發部門」,以小規模方式在特定學校內推動創新理念後,成果將可進一步擴散,影響體制內教育。目前已經在臺灣政治大學成立「實驗教育推廣中心」,並建構實驗教育教師支持體系。

實驗學校的立法與體制外學校的「野蠻生長」,是一個共生的過程。

臺灣自1987年開始社會轉型,民間的教育逐漸生長,在體制外出現的「另類學校」,既是對標準化的體制內教育的質疑,也是一種逃離和自救。它們具有各不相同的辦學理念,因而也被稱為「理念學校」,是「實驗教育」的前身。

人本森林小學是以夏山學校為模板創辦的「理念學校」。以「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和「制定教育基本規則」為四大訴求,他們於1994年在臺北推動了第一次以「教育改革」為要求的遊說活動。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當地政府快速應對。五個月後,「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開始研究教育議題,提交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成為臺灣教改的藍圖,其中就包含有「實驗教育」的建議。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允許國民教育階段之實驗學校(不符合準則要求者)及非學校型態之私教育形式(在家教育、私塾、講堂等)存在。高級中等以上未經認可之私教育,得以各種型態出現,不予管制;高級中等以下階段之私教育受教者,得請求上層適時鑑定後認可其學力。」這項建議,對1997年臺北市教育局訂定《在家自行教育試辦要點》,以及1999年修訂「國民教育法規」提供「在家自學」法律依據,都有直接的影響。

1990年代之後,「另類學校」的建立如雨後春筍,但由於沒有合法性、缺乏制度保障而面臨各種困境,如合約到期的不續約風險、實驗項目與「合作學校」之間決策權的衝突等等。推動「實驗學校立法」成為「另類學校」的共同願望。

實驗教育立法首先是從「自學」開始推動的。自「國民教育法規」開闢了「在家自學」法源以來,自學的學生數成倍成長。

在2014年「實驗教育三個條例」通過之前,各地陸續開辦的多所「實驗學校」,大多是依據各地《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申請成立的「自學團體」或「自學機構」。如2002年成立的大安讀經學園(臺北市,團體自學)、磊川華德福實驗小學(臺中市,機構自學)、2008年成立的昶心蒙特梭利小學(臺北市,團體自學)、2010年成立的海聲華德福教育(臺中市,機構自學)、2013年成立的生活實踐自學團(或稱「六年制學程」,新北市,團體自學)等等。

有「自學教父」之稱的陳怡光和波蘭籍妻子育有一對兒女。他把帶孩子在家自學的經歷寫進了暢銷書《我家就是國際學校》。2007年,他召集了多個支持在家自學的實驗教育團體組成「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明確改革方向,打通自學學生的升學進路。

聯盟於2008年號召全臺自學家庭以一人一信的方式向政府陳情,促成教育主管部門修正《自學進修學力鑑定考試辦法》,將自學學生參加「高中同等學力檢測」的年齡降至18歲,使自學的中學生可以通過這一評價取得報考大學資格。2010年,聯盟成功遊說民意機構,修正「國民教育法規」第4條,確定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其實驗內容、期程、範圍、申請條件與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準則,由教育主管部門會商各地後定之。2011年,促成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及《高級中等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辦法》。

關於「自學」的法規大體完備之後,民間修法的方向開始轉到爭取「公共資源挹注自學者」,以及催生「學校型態教育實驗」立法。

民間組織良質教育研討會(2013年改稱「均優學習論壇」)的誕生增添了推動修法的效能。在「均優學習論壇」的積極推動下,2014年11月,「實驗教育三個條例」得以落地。

可見,臺灣的各種教改議題是由民間引領推動的。民間教育團體形成了一套工作機制,從「催熟議題」到改變政策。例如關於教育經費的分配正義主張,推動建立公開透明的程序和機制。2000年在行政當局設立「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在教育主管部門設立「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最終,教育資源配置超越了「黑箱操作」,被納入公開化、民主化的程序。

「實驗教育三個條例」的通過,使體制外的教育實驗得以合法化。包括森林小學在內的一批體制外實驗學校,如種籽學苑、雅歌實驗小學、全人教育實驗中學、道禾實驗學校等等,都得以「正名」和合法化。

臺灣道禾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曾國俊舉辦的道禾實驗學校,是一所老牌的實驗學校,致力於打造以東方美學、華人文化為主、「最中國」的教育。學校的設計把藝術之美、生活之美鋪陳在整個校園,讓所有孩子都能接觸到美,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學校課程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套裝知識」,即語言、數學、物理、化學、歷史等,是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學習;另一類是經驗知識,通過山水課程、節氣課程、六藝課程等展開。六藝課包括書道、水墨、劍道、弓道、武術、茶道、器樂(古琴、二胡、直笛、阮)、工坊課(金工、木工、染織、造紙、制書、陶藝)、身體美學等。

在道禾學校,小學畢業要登上3800多米的玉山,跋山涉水走四天三夜;初中畢業要走10天雪山,高中則要求全班合力造一條船,然後坐自己造的船出海,稱為「山-海-關」課程。道禾的老師,都要會古琴、通茶道、花道,具有中國文化的涵養。道禾還創辦面向公眾的六藝文化館,打通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繫,推進師生、家長共學的學習實踐。

道禾基金會與李亞鵬的書院中國基金會合作,已經在北京順義建立了培德書院,並將在南京、深圳等地建立道禾學校。

▲培德學校的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美語(圖片來源:新浪教育)

與此同時,中小學湧現出一批實驗教育的「新秀」和「明星學校」,出現了實驗教育的熱潮,臺南市的虎山實驗小學,是一所聞名遐邇的實驗小學,早在「實驗教育法規」通過之前就開始轉型。由於學校地處偏遠,學生不斷流失,曾一度瀕臨被廢校。2012年時,全校僅剩八十多位學生。

校長林勇成經盤點學校資源,和教學團隊一起尋找方向建立學校的實驗文化,決定利用周圍有大片森林和果樹的環境條件,形成生態學校的辦學特色。現在,虎山實小的生態特色落實到各個學科,透過項目學習提供孩子多元探索的機會。每學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學季,每學季平均上課九到十周,每上50天左右就放假兩至三周,暑假則規劃為六周。如今,虎山學校已取得國際生態學校「Eco School」的認證,全校有六個班級、180名學生,被臺南市教育局列為學生數量管制學校。

2017年5月招生的臺北市和平實驗小學是臺北市第一所實驗小學,一經成立立即成為家長趨之若鶩的明星學校。

學校打破分科教學的框架,沒有傳統的語文、數學、英文課程,而改為貫通六年的24個主題課程。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中年級以上學生有選修課,包括「桌遊數學」「廚房裡的科學」等生動活潑、生活化的課程。

和平實小的老師都有至少兩項專長,除了開選修課,還要自編教材與設計課程。學生也可以提出開課申請,由老師負責協助和提供資源。

桃園市仁美中學附設的華德福實驗學校,是臺灣第一所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小學。2008年,由於仁美中學有部分教室閒置,在桃園縣教育局支持下,將仁美中學部分轉型設立華德福實驗小學。學校從一開始只有25位學生,演變成了如今有8個年級、325位學生的名校。

華德福教育源自德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強調身心靈全面發展、依四季時序及生命節奏規劃課程、重視藝術教育、以手作活動培養創造力,反對過早使用科技產品等等,深受家長歡迎。

目前在臺灣的各類實驗教育當中,華德福教育的比重最為可觀,共有30所華德福教育機構,三千多名學生在其中就讀。據研究發現,華德福教育的孩子們「正向心理資本」如挫折容忍力、對未來樂觀、自信心比一般孩子豐厚,「因為華德福教育不會把眼光完全放在智育表現上。這裡的孩子們比較知道自己的強項跟弱勢,學習動機跟目標也比傳統教育下的孩子更加明確」。

振鐸學會舉辦的「六年制學程」是非學校形態教育實驗,導師帶著一二十個孩子開展遊學、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現已獲得「完成實驗教育證明,準予考大學」的核准。

2017年年底,實驗教育法規完成修訂,提高了各地實驗校數上限,但全臺地區總校數仍控制在10%以內,不以追求數量為主,更重視質的維持與控制。

修訂這一規則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將實驗教育由中小學延伸到大學,成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因為家長最擔心的是就讀實驗學校學生的銜接問題,大學入學已經開放了「特殊選才」的管道;成立實驗大學,則為這些學生提供了新的機會。

臺灣當地教育部門負責人說,這象徵著「制度該為學習者調整」,非學校型態不再被視為體制外。這個重新定義,走了至少二十多年。

相關焦點

  • 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學校,應該準備什麼?
    而面對體制內激烈的升學競爭,近年來很多家長把目光紛紛投向了體制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際教育。如果想讓孩子從體制內的學校轉向體制外學校,家長需要如何準備?又該注意什麼呢?國際/國外小學→國際/國外初中→國際/國外高中→國外大學用等級劃分,學生只要達到一定區間即可,不存在「1分差千人」的情況。
  • 制度應該為學習者而調整——探底臺灣教育創新
    臺灣自1987年開始社會轉型,民間的教育逐漸生長,在體制外出現的「另類學校」,既是對標準化的體制內教育的質疑,也是一種逃離和自救。制度該為學習者調整」的非學校型態不再被視為體制外。這個重新定義,走了至少二十多年。常有臺灣老師問大陸同行:什麼是「小升初」?
  • 那些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後怎麼樣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位花友 「親歷不同教育體制」 的故事,有國外、國內的對比,有國內體制內、體制外的對比,還有東西方的對比 ...哪種體制好?沒有標準答案。就像花友@Ying.R 說的:體制內外,皆有利弊 ... 學校教育的理念和內容是否和家庭的需求契合度比較高是挺重要的。
  • 那些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後怎麼樣了?
    作者:花友們本文原文來自:小花生網微信號:xiaohuasheng99最近,小花生社區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討論:對「國內外教育、體制內外教育」各有親身體會的花友們,如何看待不同教育體制之間的差異、對孩子的影響。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位花友 「親歷不同教育體制」 的故事,有國外、國內的對比,有國內體制內、體制外的對比,還有東西方的對比 ...哪種體制好?
  • 體制內轉軌體制外學校,這些事你必須知道!
    相較於體制內教育,國際學校在學生的基礎教育的紮實程度上相對較弱,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要求較高。這點在往期的「沃賞校」中已經提及多次,許多學校的管理模式和學風相對自由,對學生的自制力是個考驗。因此,如果父母認可這種相對寬鬆的教育模式,並且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相對明確而理智的評估,確定他們能夠在比較寬鬆的氛圍環境中保持良好學習態度,那麼就擁有了體制內轉體制外教育的前提基礎。
  • 體制內or體制外,擇校究竟該怎麼選?
    比如,體制內外學校的選擇。升學路徑差異體制內國際/國外小學國際/國外初中國際/國外高中國外大學體制外小學初中中考/自招/名額分配高中高考/自招國內大學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選擇體制外學校,就仿佛踏上了一條單行道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下)
    那大家都是怎麼想的呢?體制外的童鞋有想過跳進體制內嗎?是否行動上岸了呢?體制內的童鞋有想過跳出體制外嗎?是否行動跳出了呢?關於體制內外的一切,之前和大家徵集了話題,以下整理自大家的故事~其實體制是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呆久了想出來。
  • 真實故事 | 孩子在「體制內」和「體制外」學校讀書,到底會有什麼區別?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位花友 「親歷不同教育體制」 的故事,有國外、國內的對比,有國內體制內、體制外的對比,還有東西方的對比 ...哪種體制好?沒有標準答案。就像花友@Ying.R 說的:體制內外,皆有利弊 ... 學校教育的理念和內容是否和家庭的需求契合度比較高是挺重要的。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分析了這麼多體制內外的利弊,想必你應該開始明白,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或者,你是否應該從體制內跳出來,或者從體制外考入體制內?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保留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我至今認同:在體制內的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穩定,就可以浪費時間的天天打遊戲、上班等下班、下班等工資,這樣的生活只會讓人在晚年的時候後悔。
  • 《沒有圍牆的學校:體制外的天空》圍牆之外,是教育的境界
    一、全人學校現名為《苗慄縣私立全人實驗高級中學》的全人學校是第一所給青少年的體制外學校,位於苗慄縣卓蘭鎮的山上,創立於1996年。該校秉承「完整的人」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其教育教學方式給孜孜不倦求索的教師以極大的啟發。
  • 體制內和體制外老師之間的愛恨情仇,最好的教育到底是怎樣的?
    體制內的人堅守,在質量方面做得很好,尊重學生發展規律方面。體制外的創新、實踐突破和挑戰也都非常好。大家共同聚焦教育創新、未來教育以及人工智慧帶來的教育變革,反思教育現狀,探索中國教育面向未來的發展之路。教育應該是「生長」,而不是「重建」,「我們無法確定重建的方向就一定是對的,萬一失敗了,學校裡那麼多孩子誰來負責?」
  • 兒子體制內vs女兒體制外,一位耶魯爸爸的兩種教育選擇
    他在國外旅居多年,回到中國後,卻堅持讓孩子就讀公辦學校;一雙兒女有著截然不同的教育路徑,兒子一路體制內,考取了北大法學院;女兒則去了體制外,在紐約大學這個多元的環境中,發光發熱。方正本人的經歷更是精彩:畢業於耶魯大學,在500強企業工作多年。
  • 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
    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
  • 乾貨匯總 | 想上體制外學校?盤點滬16區偏體制外的小學!
    隨著國際教育的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家長都開始考慮從小就讀偏體制外的小學。今天,小編邀請了一位論壇大神@陶奕希,為大家盤點一下關於偏體制外的上海小學。這些學校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目前從小就走體制外課程的學校,第二類是學校中的某些班型是偏體制外的融合班,第三類是一貫制學校,其高中是有國際課程的。
  • 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漸行漸遠的朋友圈
    但讓我感受最為深刻的,便是本文的標題所指出的那樣:體制內和體制外,已經逐漸蛻變和分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體制內外,好比是秦嶺淮河、楚河漢界之分,天差地遠,截然不同。體制內外兩個群體的同學,都在不同的系統之中運轉,以為會怎麼樣?
  • 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工作哪個好?
    就是應為家裡人認為公務員是鐵飯碗,是體制內的工作,死活就讓考。paperfree的小編給大家聊一聊體制工作與非體制工作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在體制內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公務員就是鐵飯碗,吃國家飯的,這是上代人、或者上上代人的思想,而且根深蒂固。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上)
    ,你在體制內工作還是體制外?體制內/體制外的工作情況和生活如何?工作得開心嗎?有哪些經驗和建議可以分享?體制外的童鞋有想過跳進體制內嗎?是否行動上岸了呢?體制內的童鞋有想過跳出體制外嗎?是否行動跳出了呢?
  •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叔覺得,不管你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不斷地學習進步提升自己,當你有了足夠的能力和實力,體制內和體制外應該就沒啥區別了。保持能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文|李尚龍 出處|龍影部落(ID: lslmoviegoers)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子,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學,學習的是播音主持專業。
  • 結束「野蠻生長」,是為了更高層次的教育公平
    三湘都市報評論員 張英每所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規模應控制在10所左右;暫停長沙優質學校託管市外中小學(幼兒園)的審批;暫停公辦學校託管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審批;暫停長郡中學、雅禮中學跨學段合作辦學的審批;所有中學託管的小學從2021年起全部退出集團化管理;集團化學校合作時限一般為6年
  • 畢業後選擇:體制內or體制外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無非就是一份職業,如果你把體面捆綁在職業選擇上,那麼你做出第一步選擇時就輸了,因為體面這種東西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當然,相比較而言,很多體制外工作確實比體制內工作壓力大很多,畢竟要從投入時間成本、技術設備、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去考慮產出的總量,每一個因素都是關鍵的一環,社會競爭是一場沒有硝煙不談感情的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