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是選擇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應該是一個難題,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段,看法都不一樣。
問題來了,什麼是體制內?什麼是體制外?概念弄清楚,才能說事情。
體制內就是在國家正式編制內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集內工作,體制內就是在吃皇糧的單位工作。體制外就是在私企、民企、外企、農村(含農民工)、國外工作。

到底是體制內好?還是體制外好?這就因人而異了。先看看體制內、體制外的優劣對比。
體制內優點:工作安穩,壓力小,最壞也壞不到哪兒去,危機感小,不會失業,沒有大起大落,兜底情況好,相對平均化,左鄰右舍都差不多,不會拖欠工資。
體制內缺點:能力之外的因素可能影響職業發展(如性格、關係、機遇),容易論資排輩,工資不高,一個崗位有可能幹很長時間,缺乏新鮮感,心情可能壓抑,感覺不自由,想換個崗位比較困難。
體制外優點:個人能力是職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好企業工資可能很高,靠個人貢獻立足,相對心理感到公平,效益好工資就很高,有可能掙很多錢的潛在空間。
體制外缺點:工作不穩定,可能失業,所在的平臺有可能垮掉,工作辛苦,一個人可能幹三個人的活,工作壓力大,勞動強度大,心理壓力大,年齡大了找工作困難,工作生活出現最壞情況時兜底差。

經過優劣對比,根據個人的情況,就可以進行選擇。不怕風險,有闖勁,能力強的人可以選擇體制外,求穩求安逸就選擇體制內。現在國內外有能力的年輕人趨向於選擇體制外,在國外打拼其實也是在體制外打拼。家長們喜歡子女們在體制內工作,他們覺得體制內風險可控,可以預期,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