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體制內和體制外,各自的利弊情況

2020-12-15 林湖圖文說職場
走向社會選擇體制

工作是選擇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應該是一個難題,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段,看法都不一樣。

問題來了,什麼是體制內?什麼是體制外?概念弄清楚,才能說事情。

體制內就是在國家正式編制內的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研究機構、社會團集內工作,體制內就是在吃皇糧的單位工作。體制外就是在私企、民企、外企、農村(含農民工)、國外工作。

體制問題就是選擇飯碗的問題

到底是體制內好?還是體制外好?這就因人而異了。先看看體制內、體制外的優劣對比。

體制內優點:工作安穩,壓力小,最壞也壞不到哪兒去,危機感小,不會失業,沒有大起大落,兜底情況好,相對平均化,左鄰右舍都差不多,不會拖欠工資。

體制內缺點:能力之外的因素可能影響職業發展(如性格、關係、機遇),容易論資排輩,工資不高,一個崗位有可能幹很長時間,缺乏新鮮感,心情可能壓抑,感覺不自由,想換個崗位比較困難。

體制外優點:個人能力是職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好企業工資可能很高,靠個人貢獻立足,相對心理感到公平,效益好工資就很高,有可能掙很多錢的潛在空間。

體制外缺點:工作不穩定,可能失業,所在的平臺有可能垮掉,工作辛苦,一個人可能幹三個人的活,工作壓力大,勞動強度大,心理壓力大,年齡大了找工作困難,工作生活出現最壞情況時兜底差。

有對比才能有選擇

經過優劣對比,根據個人的情況,就可以進行選擇。不怕風險,有闖勁,能力強的人可以選擇體制外,求穩求安逸就選擇體制內。現在國內外有能力的年輕人趨向於選擇體制外,在國外打拼其實也是在體制外打拼。家長們喜歡子女們在體制內工作,他們覺得體制內風險可控,可以預期,不用擔心。

相關焦點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分析了這麼多體制內外的利弊,想必你應該開始明白,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或者,你是否應該從體制內跳出來,或者從體制外考入體制內?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保留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裡面提到一個觀點,我至今認同:在體制內的人,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生活穩定,就可以浪費時間的天天打遊戲、上班等下班、下班等工資,這樣的生活只會讓人在晚年的時候後悔。
  • 體制外的人怎麼看待體制內的人
    體制外,體制內,這個東西一種是很多人都在說的一個東西,那麼這兩方人究竟是怎麼看待對方的呢?今天衢州人才網就來說說這個事情。首先我們來說說體制外是怎麼看待體制內的。這不一定,這得看部門,有的部門可能比996還高,但是也有的崗位一杯茶一張報紙就是一天,特別輕鬆。例如門衛之類的職位。第三印象,有保障,病了,傷了,懷孕了,不會被卸磨殺驢。
  • 那些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育都想要的家庭,最後怎麼樣了?
    在體制內VS.體制外上學是所有考慮把孩子送出國家長的核心焦慮點。今天,有四位家長就這個問題分享了自家的情況。有的是孩子從體制內轉到了體制外讀書,有的是自己就曾留洋,他們的經歷也許能給在座的各位一些參考。
  • 工作到底是體制內好還是體制外好?
    前幾天公司一位入職3個月的剛畢業的小同事離職了,理由是要考公務員,近幾年這類現象很多,在體制內的人想著向外跑,因為覺得一眼望到頭沒看到自己十幾年二十幾年後的樣子,體制外的人想著向內進,覺著穩定,可靠,但我覺得還是因人而異,關鍵看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下)
    那大家都是怎麼想的呢?體制外的童鞋有想過跳進體制內嗎?是否行動上岸了呢?體制內的童鞋有想過跳出體制外嗎?是否行動跳出了呢?關於體制內外的一切,之前和大家徵集了話題,以下整理自大家的故事~其實體制是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呆久了想出來。
  • 體制內or體制外,擇校究竟該怎麼選?
    升學路徑差異體制內國際/國外小學國際/國外初中國際/國外高中國外大學體制外小學初中中考/自招/名額分配高中高考/自招國內大學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選擇體制外學校,就仿佛踏上了一條單行道因為孩子一旦適應國際教育的學習節奏和環境後,是很難再去適應國內教育的。所以還有種方法,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即小學及初中,讓孩子讀一所優秀的體制內學校。等到高中階段,再去考慮是否有必要轉讀體制外。成長環境差異其次,國際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環境來說,更像是一個「揚長平短」的過程。而國內教育,則更像是在「抑長補短」。
  • 真實故事 | 孩子在「體制內」和「體制外」學校讀書,到底會有什麼區別?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四位花友 「親歷不同教育體制」 的故事,有國外、國內的對比,有國內體制內、體制外的對比,還有東西方的對比 ...哪種體制好?沒有標準答案。就像花友@Ying.R 說的:體制內外,皆有利弊 ... 學校教育的理念和內容是否和家庭的需求契合度比較高是挺重要的。
  • 畢業後選擇:體制內or體制外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無非就是一份職業,如果你把體面捆綁在職業選擇上,那麼你做出第一步選擇時就輸了,因為體面這種東西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工作是否輕鬆可不能一概而論,至少大幾年來,隨著八項規定、作風整頓和機構改革力度的加大,體制內並沒有某些傳言的"每天喝喝茶看看報紙"等此類現象,簡單說:國家不養閒人,你丫想吃白飯(;`O)o滾。
  • 體制外的人真的了解體制內嗎?丨體制內生存實錄(上)
    所以如果你喜歡GPA+,覺得GPA+的文章對你們有幫助,記得動動手指把我們置頂或者星標呦,經常在文章下方留言,喜歡的話多點在看和zan,這樣我們就能不失聯,天天見,更及時地看到我們的文章啦,筆芯一位讀者私信我說,今年看到很多人裸辭後找不到工作以及cai員的新聞,有點想考公務員或者進體制內了,但又不了解體制內的情況到底如何,也有點糾結~所以上周做了個讀者徵集
  • 體制內5000工資,跟體制外10000工資,到底應該怎麼選擇
    因為,在體制外,月薪是與你的能力和貢獻成正比的,能力越強,收入越高;為公司創造的價值越大,收入越高。 因為,體制外的飯碗是泥巴做的,如果你能力與崗位不匹配,如果你的貢獻與月薪不相符,如果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工作要求不達標,那麼就會很快被調崗降薪,或者被辭退走人的。因此,基於以上因素,建議你選擇體制內月薪5000元的工作為妥。
  • 體制內跳出來,進入體制外,有哪些特點?
    但是,這只是大多數情況,尤其讀者和受眾,並不僅僅是要體制外跳個槽這麼單一。之前我講過,在2018-2020年,這2年多,我收了在北上廣深杭蘇諮詢我職場提升問題的學生,總數大概500人,其中一半以上大概300人,是來請教如何年薪10萬左右跳20萬上下的。
  • 同樣是毒打,體制內和體制外有何異同——職場雜談一
    顯然,毒打兩個字嚇壞了不少從學校步入職場之人,傳說體制內可以避免毒打,也成了自帶流量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談到職場,可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大類。那麼同樣是毒打,兩者有何異同?因此部隊的老戰友相聚,體制內現役和政府的都有,體制外民企和外企都有,自己當老闆的也有。基本上每個行業的生態圈都能說出一二三來。我,是一名普通的軍轉幹部。所以,在比較體制內外的異同方面,我有許多一手素材。比如說挨罵這件事吧。
  • 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工作哪個好?
    就是應為家裡人認為公務員是鐵飯碗,是體制內的工作,死活就讓考。paperfree的小編給大家聊一聊體制工作與非體制工作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在體制內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公務員就是鐵飯碗,吃國家飯的,這是上代人、或者上上代人的思想,而且根深蒂固。
  • 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
    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
  • 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學校,應該準備什麼?
    都在說內卷,現在的假期已經不同於以往放假就想著玩和放鬆,現在更多的孩子都開始忙著報班,自覺提前學習,畢竟面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升學壓力,每個家長和孩子都不敢輕易放鬆警惕。而面對體制內激烈的升學競爭,近年來很多家長把目光紛紛投向了體制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際教育。
  • 體制內or體制外,真的那麼重要嗎?
    叔覺得,不管你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要不斷地學習進步提升自己,當你有了足夠的能力和實力,體制內和體制外應該就沒啥區別了。保持能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文|李尚龍 出處|龍影部落(ID: lslmoviegoers)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子,上了一所一般的大學,學習的是播音主持專業。
  • 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漸行漸遠的朋友圈
    但讓我感受最為深刻的,便是本文的標題所指出的那樣:體制內和體制外,已經逐漸蛻變和分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體制內外,好比是秦嶺淮河、楚河漢界之分,天差地遠,截然不同。體制內外兩個群體的同學,都在不同的系統之中運轉,以為會怎麼樣?
  • 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要分「體制內」和「體制外」?
    「體制內」 指的就是在機關單位內享受編制待遇的公職人員, 「體制外」 指的就是在機關單位內工作,卻無法享受編制待遇的職工,其中有暫時未享受編制的正式職工,也有如勞務派遣工、合同工這樣的臨聘職工,這類人也被稱為「編外人員」,兩者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距。
  • 咋看體制外的「自由教師」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一名教師沒有通過定期註冊,不能繼續在體制內學校擔任教師,他們可不可以成為「自由教師」?    按照我國現行的教師法,「自由教師」的管理本來不是什麼問題,因為該法適用於「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不論是做個體戶,還是在線授課,都可以視為在教育機構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因此,應該按教師法執行嚴格的準入門檻。
  • 體制內PK體制外!
    實則,體制內有體制內的難處,體制外有體制外的精彩。主要看個人的性格,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學歷,價值取向等等。這可真是一個難題喲。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進入體系內。這是因為父母嘗盡了人間心酸以後,想讓自己的孩子少受些煎熬,過得輕鬆自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