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過一個段子——
當別人問你「在嗎」,你該怎麼回復ta?
答曰: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幾十年應該是在的。
移動互聯時代,如果要評比「當代聊天最讓人反感的語句」,「在嗎」當仁不讓當獲榜首。
因為一句「在嗎」,是所有被迫式聊天的開頭。無論你在幹什麼,心情好壞與否,微信那頭髮來一句「在嗎」,就能將你強迫拉進需要營業的世界。
以至於到現在,我越來越不想聊天了,因為聊天實在是太太太太太費時間了。
昨天晚上,當我打開在追的電視劇,準備就著晚餐開啟一天的「快樂時光」時,朋友給我發來消息,開始講述她和男友之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
當時我的內心:你跟我說這些幹什麼,我只是一條單身狗啊。
看著對面一長串的文字+30s+語音攻擊,我嘆了口氣,關掉電視劇一邊吃飯一邊陪著朋友分析感情問題。最後,連早睡的flag也沒顧上,直接聊到凌晨1點。
等到我兩手一攤躺在床上時才有時間思考:合著我這一天除了工作啥都沒幹?
不是有句話說嗎?你所煩惱的95%的情感問題,都是你朋友的。明明自己的煩心事一堆,但是當朋友來找你傾訴問題時,你又不得不強打起精神,開始放棄休息時間去安慰別人。
如果是關係較好的朋友還好,最苦惱的是那些半熟不熟的人。跟他們聊天,你要時時小心翼翼,要清楚對方的底線,要仔細檢查打完的字,避免因為幾行字踩到一顆雷。甚至當發現自己發錯表情包時,一瞬間心臟差點驟停趕緊手忙腳亂地找撤回按鈕。
這種差一點就要心肌梗塞的感覺多了,我越來越害怕微信聊天了。
每次拿起手機看劇時,最怕跳出來一條綠色信息,不僅打亂我看劇的節奏,還將我從劇裡一秒拉回一地雞毛的現實。但是你看到了不回,又顯得很沒有禮貌。強撐著回消息,又不知道在疲憊的情況下回了一堆亂七八糟的什麼話語。
有時候第二天倒回來看我和別人的聊天記錄,甚至產生一種回微信不是本人的錯覺。久而久之,我開始學會了一個詞:等下再回。
但這方法有個弊端——很容易造成一些誤會,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當微信好友給你發來消息而你在忙其他事情時,你總是習慣性看過消息就放到一邊,想著「等下再回」,等你真正想起來回復的時候,已經是幾天之後了。
這就會導致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在朋友眼裡,你就是故意不回消息,如果是關係好的朋友還好,稍微疏一點、玻璃心的,很可能就因此斷送一段友誼,
儘管每次事後我都要尷尬地向朋友們解釋原因:事情太多,忘性太大。但其實我都想吶喊一番:不是,我就是不想聊天而已。
什麼事情多忘性大,都是因為這些聊天內容並不重要罷了。試問一下,就算變成一隻陀螺,你也不敢忘了回領導和甲方啊。
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是:
學生時代,為了能和朋友聊上天,你可以頂著風險讓十幾個同學來回傳送小紙條聊天。那時候,一張紙上的字比你作業密度還大,儘管對話很沒有營養,但是大家樂此不疲。
長大以後,通訊越來越發達,聊天工具越來越多,敲幾下就能表情達意的時代,我們反而越來越懶得聊天了。
通訊錄裡的好友越來越多,但也越來越沉默。偶爾想找個朋友聊聊天,但一想到每次聊天后要找一堆藉口結束聊天,算了,追劇睡覺它不香嗎?
有人說,以前可以和別人聊天聊到很晚,即使凌晨2、3點也不覺得累,但是現在,寧願用聊天的時間來看看綜藝、刷刷微博或者逛逛淘寶,甚至自己發會兒呆也是幸福的。
比如我,一天中有那麼幾個小時,外界發來的任何消息都不想回。哪怕是最好的朋友發過來,也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有時候甚至想把自己屏蔽在網際網路之外,過幾天不接收任何消息的清淨日子。
就好像朋友圈裡動態慢慢少了一樣,漸漸的,我們聊天的力氣也沒有了。
微博上有個話題問:你為什麼越來越不想聊天?
答案很多,因為尬聊太多,因為能認真聽你說話的人很少,但我覺得在深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沒時間。
是真的沒時間,生活在一線城市,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每天的工作和與同事交流就佔據了我們大半的時間,能夠回家心無旁騖地刷會兒手機看會兒劇,窩在自己的世界裡,是這一天對於我們努力工作的嘉獎。
畢竟,對於深圳人來說,連玩手機的時間都得靠熬夜擠壓出來,更別提聊天,很可能聊著聊著,眼霜就見底了。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聊天也能夠像生活一樣,學會斷舍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