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有段話一直非常喜歡:
「到了一定的年紀,我們終將明白,這個世界上最苦的不是黃連,而是咽回去的眼淚;最累的不是負重的肩膀,而是難以喘息的心。」
同樣,這個世上最有力的不是高亢的宣誓,而是一聲不響的沉默。
有些人不喜歡沉默這個詞,覺得它很憋屈。
因為一個人只有遭遇了生活的暴擊,才會丟掉一身輕狂,變得沉默寡言。
不可否認,有些人的沉默是因為無奈,有些是出於妥協。
但真正的沉默,是看清之後的不爭,是看透之後的不言。
以前心裡想什麼就會說什麼,逢人就說,句句掏心,但是後來歷經生活的坎坷波折後,就變得越來越不想說了了。
不是沒話說,而是沒人懂。
不是沒有情緒,因為你知道多說沒有意義。
有時候,你心血來潮跟對方傾訴,只要一點寬慰的甜藥水,結果卻等來一盆冷水。
「你是不是太敏感了?」
「多大點事,至於麼?」
又或者,嘴裡說著「我懂」,但所有的安慰都顯得隔靴搔癢。
我想,一個人長大的標誌就是深刻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生活是冷是暖,是苦是甜,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哪怕關係親密的人,你也會有覺得孤獨、不被理解的時刻。
而成長就是要升級心的過濾網。
如果你非要把自己的悲歡寄托在別人身上,註定只能頻頻失望。
後來,走著走著,我們都學會了留一份沉默給自己。
不再刻意偽裝、不再著急傾訴,更不再聲嘶力竭地爭辯。
交心的話說給懂你的人聽,這樣的人或許不多,一兩個足以。
而那些不懂你的人呢?
就不必多費口舌了,在這些人面前,一萬遍傾訴也換不回一句貼心話,說多了反而還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笑話。
所以,與其抱怨,不如沉默,踏踏實實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年輕的時候,總是特別喜歡跟人訴苦,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必定會拉著父母朋友講個不停。
但是年紀越大,卻越來越喜歡沉默的感覺。
因為有些話,不必說。
想起前不久,看楊冪的一個採訪,主持人哭訴自己很辛苦,並問「你是不是不大會說你真的辛苦了「這種話。
楊冪的回答雖然扎心但卻很真實:
「有,我會在心裡說。但是,你憑什麼要別人理解你的辛苦呢?你往下看看,其實每個人很辛苦。
給我們送外賣的人不辛苦嗎?節目組蹲在地上對半天稿子不辛苦嗎?」
只不過有些人呼天搶地、捶胸頓足;
而有些人則學會了咽下委屈和淚水,逼自己強大。
後來,走著走著,我們都學會了留一份沉默給自己。
不再向別人哭訴自己有多倒黴、多不容易,而是慢慢地把嘴閉上。
因為只有小孩子遇到事才找人訴苦,成年人都是默默扛。
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是自顧不暇,如果你幸運的話,當你沮喪時,懂你疼你的人會遞過來一把傘,但他們也只能遞給你一把傘。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
我們總要學會一個人走進風雨,扛過所有的難。
有些話說出口,不如沉默。
不論是陌生人,還是親朋好友,與人相處,總有些看不順的事,也總有些不可避免的矛盾。
這個時候,有一條準則要時刻謹記心中:
能夠說的,一定要說清楚;不能說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尤其是生氣的時候,人會說很多氣話。
你可能只是想要發洩一下情緒,但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再後悔也是枉然了。
畢竟現實生活不是網絡,沒有撤回鍵讓我們選擇。
刀瘡易去,惡語難消。
有時候,能真正傷害到人的不是刀子,而是傷人的話。
人生浮沉,天知道有多少話脫口而出後,就成了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
後來走著走著,我們都學會了留一份沉默給自己。
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問的不問,即使不得不說,也要在開口前多一份思慮。
記得有人曾說:
「潑婦罵街往往口若懸河,走江湖賣膏藥的人更能滔滔不絕,然而我們並不承認他們會說話。」
因為說話不能是意氣之爭,而應該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應有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的能力,每說一句話前,也要想一想,自己的這句話能讓問題更好解決嗎?
如果不能,那就不如把嘴閉上。
開口說話人人都會,但能夠做到在該沉默的時候沉默,才是成年人的擔當。
這一路走來,吃過許多虧,受過很多委屈,也有過很多失誤……
後來走著走著,我們都也不願再說什麼了。
但選擇沉默,並不是無可奈何,而是因為我們變得成熟了。
願我們都能修一顆淡然之心,不焦不躁,不卑不亢,笑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