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學會放棄是一種選擇

2020-12-16 作家薈原創文學

文/邵孔發

世間有種种放棄。

一者,無奈地放棄。與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相比,人最不願意放棄的是自身的生命(捨生取義不在此論之列)。死亡是對於自身被迫無奈的放棄。即使最偉大的人物,也得面對死亡。古人云: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人之將亡,其言也善。是說人之將亡,可以真悟。

孔子在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時,感到生命將逝,因之扶杖門外,哀嘆道:「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活了73歲的孔子,面對即將壽終,表示悲哀,但又無可奈何,無法抗拒自然規律,「天命不可違」。人在其自身修養達最高境界時,卻必須離開這個世界;這一放棄,悲莫大焉。

二者,自然地放棄。人生總是自然而然地,自己也沒有覺察到地在不斷地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不斷地放棄一些東西。

《大智度論》中說:「人有一子,喜不淨中戲,聚土為谷,以草木為鳥獸,而生愛著,人有奪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小大自休。」童心易離,涉世則休。非特童心小大自休,人生之趣味與年歲消長,易離之事物是伴我們終生的。愛情易離,緣盡則休;財貨易離,大病則休;官癮易離,六秩則休;虛名易離,看破則休;惡德易離,命盡則休。

施耐庵《水滸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應再娶;四十未仕,不應再仕。」此言雖有違人情,卻切近古時事理,不失為明智者言。孔子辭世,在莊子眼中,此何悲哉?莊子妻老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認為,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則認為,「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宗師》)生是勞而死是息,生任自然,則能安於死。生死都是自然現象,生死的更替如四時的運行,無悲歡之別,故不哭而歌。只有世之糊塗者,追求長生不老,祈求永壽。

三者,隨性地放棄。《晉書》及《南史·陶潛傳》皆云:潛為彭澤令,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曰:「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賦《歸去來》以遂其志。此舉乃陶公「質性自然」,非「矯勵」者。若強陶公寄身官場,於陶公其人,將何以堪。後世有強人質性所難者,「以犬耕田」,終釀悲劇。

四者,理性地放棄。《東坡志林·論子胥種蠡》載,越既滅吳,範蠡以為句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逸樂,乃以其私徒屬浮海而行,至於齊。以書遺大夫種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可以去矣!」範蠡對越王句踐的清醒認識,選擇棄官出走,從而避免殺身之禍。倘無此清醒,則或結局若同僚文種者也。

五者,放心地放棄。放棄的前提在放下心來,能放心則能放棄許多該放下的東西。賈寶玉一旦放心,則「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更有甚者,蘇軾在《東坡志林》中笑道:「劉伯倫(劉伶,竹林七賢之一)常以鍤自隨,曰:『死即埋我。』蘇子曰,伯倫非達者也,棺槨衣衾,不害為達。苟為不然,死而已矣,何必更埋。」在蘇軾看來,劉伶曠達得還不徹底,因為他還想到死後要有人埋葬他,對其形骸皮囊還未遺忘。通透曠達灑脫如蘇軾者,人生還有什麼不能放棄的。

人在生活中較多思慮的是得到些什麼,得隴望蜀;除非迫不得已,很少去想該放棄些什麼;於是乎生活壓力只增不減,活得越來越累。敝帚自珍,要人放棄,逆人性而動,不合時宜。但人們對許多事物確是需要放棄的,人背負不起太多的沉重和心理壓力,「白髮拈不盡,根在愁腸中」,故幸福快樂輕鬆自在的感覺離我們漸行漸遠。

放棄像熟果一樣地離枝,像落葉一樣地灑脫,像雨點一樣地隨落,如來如去。放棄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脫。選擇放棄比選擇得到困難,需有一點哲性,一點詩性,一點悟性,外加一點決斷力。生活在於選擇,人生在於選擇,學會放棄是一種選擇。

相關焦點

  •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是一種大智慧!練瑜伽也一樣!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是一種大智慧!練瑜伽也一樣!收到兩條留言,一條說:我在做半犁式的時候,感覺呼吸困難,連續幾天都這樣,我想著是不是在背部加一個毛毯要好一點。另一條說:我下腹部力量弱,會選擇仰臥剪刀腿這一類的動態練習來加強下腹部的力量,但是每次做這些體式的時候腰都疼,怎麼辦?借這兩條留言,今天和大家來聊一聊:在瑜伽練習中,堅持固然很重要,但是學會選擇,懂得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 有時候,學會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放棄,並不意味著失去什麼?放棄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是一種簡單生活的智慧,唯有學會放棄,才能學會生活,才能收穫更多。學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敢於放棄,是一種生存魄力,更是一種良好心態,正所謂有所棄,才有所取,有所棄,才有所為,有所為,才有所不為。
  • 精闢句子,人生,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种放棄
    不在意,就是一種豁達、一種灑脫。3.人生,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种放棄。能自由選擇的人,是幸福的,這種幸福往往與生俱來,也往往最容失去;能適當放棄的人,是灑脫的,這種灑脫往往是一種心境,也往往最令人糾結;能選擇又能放棄的人,是沉靜的,這種沉靜往往讓人嘆服,也往往最難以把握。
  • 中途放棄學車的人多嗎?學車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中途放棄學車的人多嗎?雖然多數人學車都是能拿到駕駛證的,但中途放棄學車的人也挺多的。這其中的原因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對駕校或教練不滿,一種是由於抽不出時間去練車,這兩種情況通常在之後還會學車。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多次鎩羽而歸,實在是考不過,就選擇放棄了。
  • 隨筆小記:隨筆這一文體是一種偉大的發明
    隨筆這一文體應該被列為一種偉大的發明。它不需要什麼中心思想,不需要咬文嚼字,不需要推敲結構,而且很能直接表達情緒而不必用什麼飄渺而繁瑣的修辭手法。高興就寫高興,難過就寫難過,憤怒就寫憤怒。反觀隨筆則沒有這種憂慮,如果讀者不喜歡,那也沒關係,反正也沒花多少時間。而且這本來也只是為宣洩自己而不是向讀者討喜,沒人喜歡本來就是正常現象。人總是要表達的,每個人的方式不一樣,對於想用文字來表達情緒的人來說,隨筆一定是最佳選擇。
  • 學會放棄也是一種成長,如何讓孩子學會「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漫漫人生之路上,每一個人都會面臨許多選擇與機遇,但在這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世界裡,並不是每一個選擇都值得被我們選擇,並不是每一個機遇對都是適合我們,所以在人生之路上不僅要學會選擇,更要學會放棄,「包袱」太沉重並不能讓我們走的更遠,只有學會放棄才能到達彼岸的詩和遠方。
  • 關於《蒙田隨筆》的隨筆
    看完了80多萬字的《蒙田隨筆》。好多年沒閱讀文學作品了,聽說蒙田是隨筆這一體裁的發明者,自己平時雜亂無章、嘮嘮叨叨書寫的那些東西也算是隨筆,飲水思源去翻翻祖師爺的作品也好。從某種角度來說,寫文章本身也只是他的一種「試圖」。在中世紀,作為貴族子弟,他應該做的正事是佩劍從戎。蒙田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可人世間總歸是身不由己。他辭掉法官回家,後來不得已竟然出去幹了兩任波爾多市市長。他幹得很不錯,但在第二任末期,波爾多發生了鼠疫,蒙田臨陣脫逃,讓城市陷入巨大的混亂。
  • 隨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
    所以這樣的獨處,其實從根本上來說算不得是什麼高質量的獨處,頂天就是一人在某些即時享受與累跟無聊之中做出了某種選擇罷了!不過,這樣的一種說法是頂天的,更多的人其實都沒能擁有這樣的一種選擇,他們更多的是被動選擇,是一種不得不接受的結果。
  • 《愛默生隨筆》:這是一部充滿人生箴言的書
    蒙田、培根、愛默生的隨筆被稱為世界三大隨筆,充滿了無限智慧,不過三個人的隨筆風格差別也是明顯的。蒙田的隨筆讀起來真實自然,從不矯揉造作,培根的隨筆則充滿了處世哲學,而愛默生的隨筆更注重深入挖掘人心。今天說的是愛默生的隨筆。
  • 一隻萌企鵝教給孩子重要一課:學會適時放棄也是一種能力
    所以當企鵝爸爸告訴小企鵝,企鵝不會飛,但企鵝可以遊泳,並帶著小企鵝在海裡遊了一圈又一圈,小企鵝享受到遊泳的美妙後,他突然覺得遊泳原來跟飛一樣美好,原來它也能「飛」後,它就放棄了執著要飛的夢想,因為它懂了,企鵝在海裡暢快的遊泳,就和海鷗在天上飛一樣。《我能飛》的作者是郭飛飛 ,她大學畢業於景觀建築設計,至此養成一種對於植物、環境、建築與城市難以磨滅的熱情。
  • 學會放棄完美,擁有真正幸福
    欲望不死,追求就不會停止,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我們不得不學會放棄完美。上天給予我們每個人的都是一座豐富的寶庫,但你必須學會放棄完美,選擇適合你自己的。人生有所失才會有所得,只有放棄一部分,我們才會得到另外一部分;只有放棄某種我們憑"慣性"而固守著的東西,才會得到另一些真正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下崗了。
  • 失敗是一種資本,在失敗中學到東西,學會適時放棄是成功的捷徑
    挫折和失敗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挫折和失敗而放棄對成功的追求。只有那些把挫折和失敗當成動因,不畏懼失敗,並能在失敗中學到一些東西的人,才能更接近於成功。01 在失敗中學到很多東西日本著名的企業家本田宗一郎在成功之前,就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
  • 學會放棄,一個希望的開始,懂得放棄,擁有更多!
    放棄,亦是人生的一大學問。每個人都不願放棄自己所擁有的,害怕一旦放手就再也得不到了。我們要懂得放棄,更要學會放棄。學會放棄,在落淚以前離去,留下簡單的背影;學會放棄,將昨天埋在心底,留下美好的回憶;學會放棄,讓彼此都能有個更輕鬆的開始,遍體鱗傷的愛並不一定就刻骨銘心。
  • 做人若想做到兩全其美,不僅要學會如何擁有,更要學會如何放棄
    人生在世,放棄是一種選擇,它更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放棄不可能做成的事,就證明你開始做正確的事。不要硬去做自己根本難以完成的事,那樣,既費時間又沒有結果,何苦呢?放棄對每個人來說,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放棄意味著永遠不會再擁有,但是,不懂得放棄就想擁有一切,最終你將一無所獲,這就是生命的無奈之處。如果你不放棄眼前的熱烈,就無法亨受花前月下的浪漫;生活給予我們每個人一座豐富的寶庫,但你必須要學會放棄,選擇適合你自己的,否則生命將難以承受。能夠放棄是一種跨越,當你能夠放棄一切做到簡單從容活著時,你生命的低谷就過去了。
  • 人生苦短,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收穫更多的快樂
    有時候一段感情靠的是緣分,有時候一堆財富靠的是機遇,有時候一段路需要用能夠以看山看水的心情去欣賞,不是自己的不強求,無法得到就應該放棄。懂得放棄才能擁有快樂。背著包袱上路只能總是非常辛苦。然而放棄卻並非易事,極大的勇氣面對諸多不可為之事,勇於放棄,敢於放棄是明智的選擇,只有毫不猶豫地放棄,才能重新投入新的生活,才會有新的發現和新的轉機。
  • 學會放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是傻瓜
    人生要學會放棄,這是一種大智慧。堅持是我們人類的一種天性,通常即使目標遙不可及,人們依然選擇執著的走下去,直到將自己困在難以掙脫的囚籠當中,才悔不當初。我們為什麼苦苦堅持1.3.間斷強化的力量間斷強化是一種常見的陷阱,它通常配合「近在咫尺的勝利」一起,誘使我們繼續投入,不斷付出,仿佛永遠不知停止與放棄。間斷強化的標誌性因素就是當你開始做一件事情,得到的反饋信息總是負面消息,卻又夾雜著些許的正面消息,毫無規律可言。
  • 蒙田的遺產:現代隨筆四百年
    在這段精妙的文字中,一個短語牢牢地抓住了我們的眼球——夢幻般探詢表情,「夢幻般」暗示了一種自我探索的內傾氣質,「探詢」則意味著一種努力嘗試的行動傾向,正是這兩個關鍵詞,孕育了蒙田《隨筆集》的整個世界。伍爾夫輕描淡寫地寥寥數筆,一幅光影交錯的印象派傑作便告完成。試想,面對伍爾夫如此冷靜、客觀而精微的描述,我們可憐的帕斯卡爾先生會作何感想呢?
  • 謝謝你,讓我學會了放棄
    02謝謝你,讓我學會了放棄。還愛一個人,卻要選擇離開,是需要多大的決心。其實,不是愛不下去,而是再沒有勇氣,去辜負自己。一個人,能這樣不求回應地,愛一個人多久呢?反正,肯定不是一輩子。除非,這份愛,已經成為了執念。對於愛情,我們不可能不心存期待。「無私」這兩個字,不適合運用在這樣的感情裡面。
  • 卡貝定律:不合適的人,要學會放棄
    卡貝定律告訴我們,放棄有時候比爭取更有意義,與其爭取一些與目標無關的東西,被太多的東西拖累,還不如選擇放棄,輕鬆上陣,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東西。現實中的很多人,喜歡把目光盯在沒有用的東西上。人,要學會放棄。有舍才有得,有時候的捨棄,其實是另一種得到。當你放棄了不屬於你的東西,你會發現,你會得到更多。放棄,需要的是勇氣,是魄力。很多時候,很多人,並捨不得放棄。
  • 學會放棄,有些人永遠不屬於自己
    ,要學會放棄一些執念。學會放棄,有些人永遠不屬於自己,那麼就痛快的放手,別拖泥帶水,這樣不但連累別人,也累垮自己。學會比以前快樂,即使難過,也要微笑著面對。學會冷血,只對對我好的人好。學會孤獨,沒有誰會把你當寶護著,世界總是孤單的。學會絕情,該滾的就滾,該留的就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