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傳統醫藥日】趙靜:結合醫學研究讓中醫「走出去」更加具象

2020-12-12 央視網

【世界傳統醫藥日】趙靜:結合醫學研究讓中醫「走出去」更加具象

央視網消息:見到趙靜時,她正在為20多名國外主要醫療機構的臨床醫生講授中醫針灸的課程,流利的英語表達、嫻熟的針灸針法演示、有趣的中西醫比對案例,娓娓道出中醫藥學中蘊涵的「大道理」。

作為中國科技部發起並資助的某中醫國際培訓項目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副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門診部內科副主任醫師,18年的臨床與研究經歷,使趙靜對中醫藥「走出去」有了一個相對理性、客觀的認識。「中醫講究辨證論治,用證候分型;西醫則是辨病論治,以疾病分型。而每個醫學都有可上升和提高的空間。向世界介紹中醫藥,應該中西醫並重,也就是用大家都能聽懂的表達方式去傳播。」趙靜說,實踐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對於中醫藥的作用和價值,甚至她自己都曾彷徨過。

2000年,趙靜大學畢業後進入醫院,成為了一名中醫大夫,並在之後的近十年間完成了碩士、博士學位的學習。她當年報考中醫院校是想能夠對西醫治療不佳的某些傳染性疾病,從祖國醫學傳承下來的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藥尋求解決方案,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她發現想要實現最初的夢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知道,醫學模式經歷了「經驗醫學」時代、「實驗醫學」時代,現在走向了整體和系統醫學的時代。而偏重「經驗醫學」的中醫,相較於看重實驗室結論的西醫,在某種程度上被誤讀甚至曲解。

拿麻黃為例,麻黃在中國是風寒感冒用藥。而21世紀初,在美國和歐洲,麻黃是用來減肥的保健食品。200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發布消息稱,含麻黃的減肥食品有損害心臟、血管等危險,全面禁售含有麻黃的保健食品和藥品。趙靜說:「中醫在用麻黃時有精準的判斷:麻黃只能用於風寒感冒;煎煮之後需要去『上沫』;且對麻黃有嚴格的用量限制,正是基於這三點才能很好的治療風寒感冒。」

中藥西用能不能確保療效、中藥副作用缺乏定量分析以及中醫藥的價值何在……也正是在這些不斷的質疑聲中,趙靜潛心學習中醫藥學的辨證思維,找準前進方向,逐漸走出迷茫。

2010年,趙靜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做訪問學者。這個中心是美國西海岸排名首位的醫療中心,在2015年美國醫療系統的排名中位列第三。在這裡,有一個東西醫學中心,是美國重點大學中最早專注於中西醫結合的機構,趙靜主要在這裡開展相關研究與交流,同時承擔一些中醫課程的教學工作。「在深入了解結合醫學之後,我感觸最深的是西醫的開放和包容。我可以質疑你,但是不會輕易否定你。」趙靜逐漸意識到,用好中醫,必須掌握現代醫學對人體疾病的認識,再回過頭結合中醫的診斷,特別要尊重中醫自身的內核。

趙靜為國外西醫醫生解答問題

「在美國,有很多體系內的醫生會向東西醫學中心推薦患者,這些患者大多病情複雜,西醫治療效果不佳。」趙靜說,中醫的整體觀,多靶點、多層次的作用和條件,對一些複雜的慢性病治療有很大優勢,這也正是中醫藥價值的一種體現。訪學的經歷更加堅定了她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和研究的決心。

來自波蘭亞蓋隆大學醫學院的臨床醫生海倫娜是趙靜培訓班上的學生。10年前她就開始接觸中醫了,她的母親在當地開辦一所中醫學校,她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海倫娜說:「此次的培訓課程設置很有意思,最感興趣的還是針灸。我們了解了中醫一些最新的臨床實踐和研究進展,通過學習能更加系統地了解中醫藥。對我們回國後的臨床工作也有啟發。」

趙靜說:「醫學臨床和研究就像爬山,一個從東面山腳爬起,一個從西爬,但是終點是一致的。我們從不同角度看這座山,觀點匯聚到一起就是它的全貌了。」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祖國醫學不僅是關於治病的科學,更應該是關於預防的科學。中醫藥學背後的人文思想、哲學思想,也是「關乎生命健康的科學」。接下來,趙靜將進一步聚焦結合醫學對傳染病、慢病等的防治領域,為中醫藥走出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文/張恪忞 視頻/楊兆荃)

相關焦點

  • 外國醫生來中國學中醫
    東西醫學中心面向全球的UCLA 暑期結合醫學課程上,趙靜醫生教授太極。Cherry Zeng Ma/供圖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生趙靜今年向科技部申請了一個國際培訓項目——中醫臨床實踐和研究最新進展國際高級培訓班,邀請「一帶一路」輻射到的國家的西醫醫生到中國做短期學習、交流,並將中醫藥最新研究進展分享給他們。
  • 傳統醫學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中醫正式進入世界衛生體系
    傳統醫學病證首次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中醫正式進入世界衛生體系  臟腑系統疾病、外感病、八綱證、臟腑證等中醫病證名稱,成為國際疾病「通用語言」。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日前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
  • 多國專家齊聚波蘭探討中西醫結合
    新華社波蘭克拉科夫9月18日電(記者石中玉)為期兩天的中西醫合作研討會18日在波蘭南部城市克拉科夫舉行,來自波蘭、中國和美國的中醫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由波蘭雅蓋隆大學醫學院和波蘭克拉科夫孔子學院主辦,主題為探討傳統中醫和西醫協同治療的可能性。除參會學者外,研討會還吸引當地近百名中醫愛好者和醫療人員到場旁聽。
  • 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
    中新社北京6月17日電 中國中醫科學院方面的消息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廖福龍等專家撰寫的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即將再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教科書《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
  • 海內外專家談中醫針灸國際化:應加快開展科學評估研究
    王鵬 攝中新網成都10月22日電 (王鵬)「目前中醫針灸在美國還面臨著難以融入主流醫學、難以被科學評估的困難。」美國中醫藥針灸學會會長李永明22日在成都表示,中醫針灸要實現國際化,必須加快開展科學評估研究。
  • 廣中醫成立中醫藥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揭牌現場 朱漢斌 攝 12月5日,由廣州中醫藥大學主辦,廣州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的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國際傳播高峰論壇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大學城校區舉行
  • 中醫中藥結合現代醫學 白癜風應「綜合治療」
    中醫中藥結合現代醫學 白癜風應「綜合治療」  2019年10月26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濁毒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國際濁毒理論研究高峰論壇在京召開。大會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來自北美、歐洲、亞洲等地區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駐華參贊,以及港澳臺和內地的專家、學者代表共10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
  • 外語+中醫!這個中心將培養更多中醫國際化人才
    中醫走出去,首先在翻譯。12月5日,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將推進培養高素質的中醫翻譯人才,助力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
  • 世界衛生組織首次頒布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
    10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傳統醫學官員通報了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研究進展情況:通過中、韓、日等國家及地區專家4年來的持續努力,完成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的制定任務,成為傳統醫學發展歷程中的一座裡程碑。
  • 傳統醫學醫術確有專長 考證培訓弘揚中醫精髓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而中醫作為我國獨有的特色文化,它對於我國在醫學事業上的發展起著不可逾越的重要作用。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傳統醫學醫術又迎來了一個鼎盛時期,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志願加入到中醫的從業隊伍之中。
  • 與其爭論西醫中醫,不如共同走出「囧樣」醫學困境
    此後數年,中醫界自行創辦了不少中醫學校,但沒有一所中醫學校得到過教育部的承認。沒有基礎和能力辦好現代醫學,卻制止傳統醫學的發展,這種矛盾現狀造成中國醫學教育更加混亂。1927年北伐成功,民國進入國民黨執政時期。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1928年國際上的國聯組織來華考察,發現偌大中國竟然沒有衛生部,並提出了批評。政府及國人也深受刺激,決定成立「全國衛生委員會」。
  • 多國醫學專家熱議中西醫結合抗疫經驗與方案
    為此,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的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設立《中國——非洲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型病毒性呼研究所吸道傳染病及多發病項目研究》專項課題,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國際交流與合作分會牽頭,江西中醫藥大學作為課題承擔單位,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解放軍第309醫院的高層次溫病學、傳染病管理、中西醫臨床、藥理、製劑專家和外交家、翻譯家組成課題組,在研究中通過總結和整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中西醫兩方面的經驗
  • 國際傳統醫學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聯盟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
    為進一步發揮傳統醫學在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國中醫科學院聯合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世界針灸聯合會、中國中醫藥協會向全球發起成立「國際傳統醫學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聯盟」的倡議。目前已有來自六大洲30個國家和地區的60餘家機構、70餘位專家加入聯盟。
  • 擁抱現代醫學 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他們欣喜的是,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篩選出的「三藥三方」,通過循證醫學等現代醫學的「通用語言」而被許多國家所理解和接受,這給中醫藥的傳承發展帶來了重要啟示。  他們擔憂的是,還有更多中醫藥不會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沉浸在所謂的「傳統」裡,不會與時俱進、傳承創新,不能與世界對話。
  • 擁抱現代醫學中醫藥要講「世界聽得懂的語言」
    在日前中醫藥領域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的這番話引發共鳴。何謂「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一言以蔽之,就是循證醫學等現代醫學通用的、國際公認的研究方法,即通用的科學「語言」。這場研討會的主題是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成為中國抗疫方案的亮點。
  • 國醫大師談中醫藥走出去:把傳統經驗變成科學認識
    【解說】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學分會主辦,福建中醫藥大學承辦的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論壇12月13日在福州舉行。多位兩院院士、國醫大師、岐黃學者等齊聚一堂,分享中醫醫院建設與疫情防控的成功經驗,互相協作、互為補充,共商中醫藥事業如何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解說】中醫藥在今年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疾病早期介入上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
  • 中醫藥抗疫經驗走出國門!沒特效藥的時候,全世界都想起了中醫!|...
    現在整個世界都正在遭受新冠病毒蹂躪,這次中醫藥再次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拯救世界人民於水火之中。這也是一次中醫藥走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天賜良機。長期以來,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等原因,中醫藥在世界上常常被誤讀。事實勝於雄辯,中醫藥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的作用有目共睹。
  • 遠志中醫首期「傳統醫學師承培訓班」招生簡章
    遠志中醫首期「傳統醫學師承培訓班」招生簡章為了幫助不具備醫學專業學歷的人員能夠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完善中醫藥師承和傳承教育制度,根據國務院22號文件和衛生部52號令關於《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傳統醫學出師考核和確有專長考核實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在晉城市衛計委的指導及各界中醫專家的支持下,晉城市中醫協會協同遠志中醫
  • 復旦大學成立中西醫研究院 中西結合須走出認知誤區
    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教授董競成說,「認為源於西方世界的醫學便是西醫,源於華夏民族的醫學是中醫,這樣的認知並不科學,也易造成中西醫的對立態勢。」董競成研究中西醫結合30年,他認為,西醫是現代醫學,而中醫則是一種優秀的傳統醫學。兩者區別更多體現在時間軸上,中西醫結合是利用現代醫學方法,挖掘傳統醫學沉澱下來的精華。
  • 藁城區北席幼兒園開展「世界傳統醫藥日」主題教育活動
    本網訊(通訊員 何坤)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為了弘揚中醫藥學,10月21日上午,北席幼兒園開展了「感受中醫魅力」的主題活動。活動中,保健醫生從日常生活入手,介紹了一些中藥的名稱及中藥的製作過程。我們身邊有很多食物都是很好的中藥原材,比如:蘿蔔、橘子皮、葡萄、山藥等。讓孩子們了解到有些中藥可以治病,有些有很高的營養成分讓我們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