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關注中國相關機構明確支持論文開放獲取

2020-12-16 騰訊網

12月5日,《自然》在題為「中國支持拆除『收費牆』大膽計劃」的新聞(以下簡稱新聞)中報導,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科研及資助機構將大力支持論文開放獲取。

新聞評價:「這將是『開放獲取』運動的強心劑。」

在剛剛召開的第14屆柏林開放獲取會議上,上述三家中國機構分別發布三份立場文件,均表示將支持以論文開放獲取為目標的「S計劃」和「開放獲取2020倡議」,稱將推動公共資助的研究項目論文發表後儘快實現開放獲取,同時強調「我們將採取靈活的措施達成這一目標」。

對此,該新聞報導,「S計劃」主要發起者Robert-Jan Smits表示:「中國快速果斷的加入給了我們驚喜,這將是邁向全球開放獲取運動至關重要的一步。」

此次會議上,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戰略規劃委員會主任張曉林指出,事實上,中國科研及支撐機構自2014年起就鼓勵並資助科學家以開放獲取的方式出版論文,並在網上公開手稿。

「目前,大約70%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中國研究論文,都受到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但按當前的訂購模式,中國學者和科研機構必須重新以高價買回這些論文。」張曉林補充道,「這不合理。」

早在2014年,中科院與自然科學基金委分別發布了《中國科學院關於公共資助科研項目發表的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於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

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知識庫」正式啟動,規定受資助項目發表的研究論文作者應將已發表論文存儲到該知識庫,並在論文發表一年內實現免費向公眾開放。

據了解,該知識庫剛剛完成了2018年度的數據更新工作,共計更新成果全文68710篇,其中期刊論文全文61083篇。

截至12月8日,該知識庫已公開自2000年到2018年度共計587234篇研究論文全文。

該新聞最後指出,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執行長Daniel Ropers表示,對於中國支持論文開放獲取這一「清晰的信號」,「願與中方愉快地開展進一步交流」。

《中國科學報》 (2018-12-10 第1版 要聞)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相關焦點

  • 讓所有科研論文免費閱讀,中國機構明確力挺開放獲取
    毫無疑問,是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在會議上發布立場聲明,明確表示中國支持OA2020和開放獲取S計劃,支持公共資助項目研究論文立即開放獲取,也就是說,這三大機構將全面支持研究論文免費閱讀。 這一毫不含糊的態度,贏得了在場多個國家代表的稱讚和歡迎。
  • 《自然—通訊》將完全開放獲取
    《自然通訊》是首屈一指的多學科類開放獲取期刊*,也是自然出版集團(NPG)的開放獲取旗艦期刊。從2014年10月20日起,該刊將只接受開放獲取類型的投稿。 《自然通訊》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多學科類期刊,僅次於《自然》和《科學》*。該刊2010年創刊時為混合型期刊,出版開放獲取及訂閱形式的論文。《自然通訊》作為自然出版集團發展最快的期刊之一,每月收到的投稿約1500篇。
  • Science: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新政,推倒「付費牆」的時候到了!
    「S計劃」是一項由研究資助機構支持,要求對科學文獻進行在線免費獲取的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撼動長期在科學期刊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訂閱獲取制度。現在,一些期刊出版商正在尋求即符合S計劃的要求,又能維持其訂閱獲取收入的辦法:比如允許作者在論文發表後立即在公共檔案中發布。
  • 學術論文要不要免費開放?中國的回答是「YES」
    (開放獲取)2020 會議上,來自中國的圖書管理中心及學術研究資助機構明確表示,正在考慮支持讓公共資助的研究成果在出版後能立即免費閱讀。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戰略規劃組組長張曉林(Xiaolin Zhang)在會上表示,自 2014 年以來,中國的資助機構和研究機構一直鼓勵並資助科學家以開放獲取的模式發表論文,並在線公開歸檔稿件。
  • 分支機構|《測繪學報(英文版)》被國際著名開放獲取期刊目錄資料庫...
    分支機構|《測繪學報(英文版)》被國際著名開放獲取期刊目錄資料庫「DOAJ」收錄 2020-06-17 0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放獲取,不香嗎?
    論文處理費(APCs)Hindawi的基本宗旨是「開放的科研讓科學最有效」,面向全球讀者推動開放學術研究。這裡的「開放的科研」即所謂的Open Access (OA): 開放獲取,指的是對學術研究免費且永久的不受限制的在線訪問。
  • 開放獲取期刊編輯因不堪發表平庸論文辭職—新聞—科學網
    開放獲取期刊《營養品》的10名高級編輯在今年8月全部辭職。
  • 英國要求論文發表保證開放獲取
    從今年4月1日開始,英國將對由公共資金資助的研究論文實施強制性的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政策,今後凡是由英國研究理事會(Research Councils UK,RCUK)全部或部份資助的研究項目,在發表論文時,
  • 【OA那些事】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種類
    編者按:自2021年1月起,所有作者向《自然》及《自然》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時,都可以選擇以金色OA(開放獲取)形式發表,只要支付9500歐元(約合人民幣7.5萬元)文章處理費(APC),審核發表後,讀者即可免費閱讀。
  • 警惕國際期刊「開放獲取」變圈錢遊戲
    ● 其實,無論是期刊還是科研人員,對這類雜誌的論文質量、學術聲譽心知肚明,怎麼會有人真的花費大量時間去仔細閱讀這些等而下之的文獻,免不免費又有什麼意義?  ● 2017年中國作者總共發表了69051篇開放獲取論文。我們非常保守地估算,2017年中國作者向開放獲取期刊貢獻的總費用下限約為7.6億人民幣。
  • 美加州大學與斯普林格·自然籤署開放獲取協議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其姊妹校區圖書館的讀者可以額外閱讀1000份斯普林格·自然期刊。 圖片來源:Ben Chu/shutterstock.com美國加州大學近日宣布,已與北美最大的商業科學出版商之一斯普林格·自然籤署了最大的開放獲取協議。
  • 喜訊:細胞出版社即日起全部支持開放獲取模式
    全球領先的研究出版和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近日宣布,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自2021年1月1日起拓寬作者的開放獲取發表選項。愛思唯爾致力於建立一個更加協作、包容和透明的科研世界,從而幫助作者、科研人員和學術機構共享知識,並在彼此工作的基礎上推動產生新的成果。開放獲取是這一承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成都理工大學:對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的SCI論文,不再予以認可!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這文章關於OA期刊論文不算數的內容,如下:成都理工大的論文政策裡,明確標明OA期刊不再予認可。是的,中科院TOP期刊不行,SCI一區也不行!自然指數排名的計算,其實也是看論文發表情況,但統計對象卻只有精挑細選的82種期刊。在這些期刊中,也不乏OA期刊:除兩面大旗之外,還有《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eLife》等。一說到開放獲取的期刊,就好像是只要你花錢了,論文一定能發的感覺。
  • 「主編講堂」中國開放存取運動踐行者——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基於此,擁有多項創新模式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應運而生。中國科技論文在線(www.paper.edu.cn)作為中國首家開放存取(Open Access)機構庫於2003年10月15日正式開通運行,早於中國2004年5月籤署《關於科學和人文領域知識開放存取的柏林宣言》的時間,對推動國內OA進程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 2018年Altmetric百強論文,7篇出自Springer Nature旗下開放獲取期刊
  • 中國AI相關論文2019年升至世界第二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10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最新出版的自然指數人工智慧(AI)增刊顯示,中國AI相關論文在2015年位居世界第四,數量大約是德國的一半,但在隨後的3年逐漸趕上,並在2019年躍升至第二位,增長了340%。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  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  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
  • 中國力挺全球學術「拆牆」!期刊論文走向全球免費的浪潮已然掀起
    根據 Nature 官網 12 月 5 日報導,在開放獲取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圖書管理中心及學術研究資助機構表示,他們計劃支持讓公共資助的研究成果出版後就能立即免費閱讀。這一消息來自本周於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召開的 Open Access(開放獲取)2020 會議,一同宣布的還有中國對「S 計劃」的支持表態。
  • 中國知網等平臺免費開放
    「居家研學」,使用學術期刊資料庫查閱文獻,尤其是保障畢業班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開展論文查重,省教育廳組織相關企業,面向全省高校師生免費開放學術論文查閱及查重檢測等權限。中國知網研學平臺免費開放使用說明        2. 維普教育教學產品免費開放使用說明        3. 萬方數據產品免費開放使用說明        4.
  • 上百萬篇侵權學術論文仍可免費獲取—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