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後,常常會面臨這樣一個請求:
「媽媽,你給我講個故事吧?」
「媽媽,你給我講一個關於小狗的故事吧。」
「媽媽,你給我講一個做夢的故事吧。」
······
媽媽也很想給你講,可是很多時候真的是不知道該怎麼講。
對於孩子來說,童話故事是他們成長路上的必需品。一個美好的故事,能帶給他們一段奇妙的旅行,甚至教會他們豐富的人生哲理。但是,關於童話故事,孩子也常常有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常常期待著媽媽能將他們心中的這份美好講述出來。
因為,為了能給孩子們講述他們心中的童話,媽媽們需要注意這幾點:
在兒童文學的藝術特徵上,引人入勝的情節是最重要的一個。
跟成人比起來,兒童對事物的認知主要靠直覺,因此,在兒童文學作品中,情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就像你給孩子講一籮筐的道理,都不如給他講一個蘊含哲理的故事來得有效。
兒童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可以帶領他們進入一個充滿幻想的藝術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們會跟隨情節的發展而產生情緒的波動,同時感受到生活的真實意義,並自己領悟多許多道理來。
因此,媽媽們在給孩子編故事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情節要緊湊,故事性要強。這一點大概是我最容易犯的錯誤。
很多時候給孩子講故事,我會不知不覺地大量描述景物以及人物的心理,以至於情節的發展十分緩慢,好像整個故事講完了,小主人公還啥事也沒發生。這也導致孩子多次聽不下去,打斷我的講述,要求重新講一個。
產生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兒童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也不容易持久。當情節緩慢,或者敘述太過冗長的時候,他們就很容易沒有耐心聽下去。特別是那些過長的景物描寫,還有鬆散的敘述,都會使得孩子感到厭煩,然後放棄。
這一點來說,也是在告訴媽媽們,在給寶貝們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儘量做到情節緊湊,讓整個故事看上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而不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緊跟著情節走。
有了引人入勝的情節,接下來兒童文學作品更重要的一個藝術特徵便是有層次清晰的結構。而結構最根本的問題是明確中心思想。
當孩子說:「媽媽,你給我講一個關於小狗的故事吧!」,他其實已經給出了一部分他想要聽的故事的信息,那就是他要的故事主人公必須是一隻小狗。至於小狗發生了什麼事情,故事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這就都是媽媽需要自己想像和思考的問題。
對於媽媽來說,中心思想的確定是我們講故事的核心,也是我們期望孩子聽完故事後收穫到的最大益處。
比如,孩子可能不愛分享,那麼我們便可以藉助這個講故事的機會,將他期待的小狗故事變成一個愛分享的故事,如此一來圍繞中心的情節也能更好安排了。
無論我們的主題是「分享」、「愛」、還是關於「生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將所有的故事情節,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由始至終都保持著這一核心主題的輸出。那麼當故事結束的時候,孩子對這個思想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也就能輕鬆達成我們講故事前確立的目標。
大多數時候,我們給孩子講故事,都是隨口而來,這也就導致我們在語言的運用上,可能更加偏向於口語化。
口語化的語言對於孩子們聽故事來講,是很有利的。因為這種語言是他們平時熟知和運用的,所以聽起來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故事的語言太過口語化,甚至出現那種含糊不清的娃娃腔,反倒會弊大於利。
兒童文學作品不僅是給孩子們講故事,也是促進孩子語言啟迪和發展的重要工具。因此,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要學會適當地選用不同難度和複雜度的詞彙,來進行創作。儘可能選用新的詞彙來豐富孩子的語言。
專家也曾建議父母在給孩子讀繪本或者故事的時候,儘量按書中的原文來讀,不要為了方便孩子理解,而將內容「翻譯」成口語化的語言。
從這一點來說,也是告訴媽媽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充分調用我們的詞彙庫,學著藉助對事物的形狀、聲音和色彩的描摹,進而使我們故事的語言變得形象而生動,以擴展孩子們的語言範圍。
盧梭曾說:「現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像的世界是無涯際的。」
兒童的想像更是如此。特別是幼兒,他們常常會把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想像成和我們一樣生活著的,有著鮮活生命力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幼兒文學中,那些動物植物都擁有著人一樣的生活和感情。
因此,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充分利用擬人的手法,既是對孩子想像力的擴展,也是在無形中呵護他們的純真心靈。
此外,在兒童文學作品中,「反覆」這一手法的運用也是極為常見的。這種反覆包含了情節的複雜和語言的反覆。
語言的反覆,在幼兒繪本中極為常見。它多是一句話重複出現,甚至有的繪本,全文就是這一句話。
比如繪本《抱抱》,整本書就是在講述小猴子看到各種動物抱在一起,然後哭著找媽媽抱抱的情節,書中從頭到尾都在反覆的就是「抱抱」這句話。
其次,從情節上來說,《抱抱》也是處在復跌之中,每一次重複,都是抱抱,只是這些重複發生在了不同的動物身上。
由此來說,擬人和重複手法的運用,是兒童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藝術特徵,也是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最好用的一大要點。
好的文學作品,不僅影響人的意識,而且影響人的情感。兒童文學作品較之更甚,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不僅讓孩子們學到知識,收穫道理,還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對於媽媽們來說,給孩子們講一個好聽的故事,可能比我們嘮叨幾十句道理,更有效,也更能讓他們愉悅接受。
未來,學做一個會講故事的媽媽,帶著孩子在曲折動人的情節中,拓展語言,豐富想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