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創新|香港公屋:一場大火帶來的住房改變

2020-12-20 澎湃新聞

香港的公屋制度始於1953年聖誕前夕的石硤尾大火。

石硤尾大火。

一場意外大火的意外收穫

二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由於住房緊缺,他們就在山坡和空地上搭建簡易房屋,被稱為寮屋。寮屋區居住環境惡劣,容易發生火災。而石硤尾大火是最嚴重的一次火災,大火導致5萬多居民無家可歸。

當時的港英政府算了一筆帳,發現若給所有居民發放補償金,倒不如建些安置大樓。這樣既減少了經濟開支,又給居民提供了長期居住的場所,避免未來再發生火災。後來,政府在火災發生地建了29棟7層高的徙置大廈,這就是香港的第一個公屋小區——石硤尾邨。

1954年起,逐步建立起來的香港公屋,滿足了大量的中下階層的房屋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幹預過熱的房屋市場。從1970年代開始,新界地區被設計為自給自足的新市鎮,也變成了安置公屋的主要場所。

香港的新市鎮建設圖。  作者繪製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香港公屋也出現了新的問題,一些新市鎮發展成了公屋聚集區,聚集了大量低收入人群,卻沒有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從而導致社會問題的發生。比如,被媒體稱為悲情城市的天水圍。

寸土寸金

香港聞名於其自由的經濟。大衛·哈維曾說:「作為一個所謂的金融和管理的全球城市,香港已經變成了一個財富和特權的投機島,尤其是城市的投機性地產市場已經成為資本累積的主要動力。」那些摩天大樓的玻璃幕牆不光映射出光鮮的現代生活,同時也遮擋了很多普通人的艱難生活。而住房一直是香港城市發展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香港只有約25%的土地進行了建設,40%的土地是作為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保留起來。由於多山的地形,要靠挖山平地、填海造田和轉變農耕土地,來獲得更多的建設土地,導致了香港土地的寸土寸金。

從1885年港英政府被要求自食其力開始,土地買賣就是政府的重要收入。本質上,香港所有的土地都是租賃於或者屬於香港特區政府。土地租賃的期限為50年。而土地買賣與房地產的蓬勃發展緊密聯繫起來,被稱為「土地(再)發展制度」。

1968年開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綁在一起,房地產市場和土地買賣就變得更加複雜和難以捉摸。很多中資企業開始出現,並依靠房地產的發展,擊敗了外資企業。一些中資企業後來漸漸壟斷了房地產市場,成為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市場上的房價隨著政府賣地的變化而發生著劇烈變化。一方面,港英政府因為敏感的政治原因,不願意過多幹預蓬勃發展的房地產市場,害怕給香港的未來蒙上陰影。也就是說,政府和發展商為了共同利益而達成了一定共識;另一方面,房地產泡沫在一天天擴大,而公屋成為了政府干預房地產市場的一個手段。

香港公屋的發展歷史

香港有兩種主要的房屋類型:公共房屋(簡稱公屋)和私有房屋。目前,香港約有近一半的人口住在公屋內。在公屋裡,又分為租賃型公屋和補助型居屋。租賃型公屋主要給符合要求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租金補助。申請者通常要等2-3年,但近年來等待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補助型居屋主要提供給中低收入人群,幫助他們購買自己的房屋,有一系列政策支持公屋的私有化,如「居者有其屋計劃」、「租置計劃」和私人機構參與的「建居屋計劃」等。

香港公屋的政策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1954年以前:沒有政府干預

在這個階段,香港主要是一個轉運港。主要的城市發展是當時位於維多利亞港口地區的CBD。當時,大量難民湧入香港,私自建設了大量寮屋。1948年,英國著名城市規劃師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為香港政府做了一個規劃,規劃建議在新界開發大片的住宅用地。但這個計劃最終沒有被實施。在這個時期,政府對房屋沒有幹預,很多人(包括移民)住在城市周邊的寮屋裡。但是,政府通過香港房屋協會對中低收入家庭進行有限和間接的幫助。

2)1954-1972年:減少火災隱患的安置樓

在這個時期,香港變成了出口導向型的輕工業城市,擁有新的工業區。小型工廠的發展使香港的經濟蓬勃發展,從紡織和製衣業到後期的電子業。觀塘從1954年開始,發展成一個擁有工業區的衛星城。1963年,荃灣地區的發展規劃綱要被制定出來。1969年,「殖民地規劃綱要」提出五個新城鎮的發展計劃,並優先發展荃灣地區。

因為石硤尾大火,政府建設了提供給受災者的安置大樓。後來,因為社區無法承擔寮屋區的火災和健康隱患,以及對公共秩序和公共形象的影響,政府出臺了低造價的房屋計劃來安置寮屋區的居民。而且,政府可以藉此機會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清理土地。

因此,這個時期的公屋建設是為了城市的發展,尤其是新工業區的建設,以保證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

3)1972-1987年:工業區的公屋支持工業發展

在這個時期,香港出現了多樣的工業。由於內地的改革開發政策,勞動密集型工業開始向北邊的珠三角地區轉移。香港的主導產業是新市鎮地區的科技密集型工業和CBD地區新興出現的金融產業。

1972-1987年間的公屋分布情況。  作者繪製

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及促進經濟增長,1973年開始實施新城鎮計劃的「十年建屋計劃」。1978年的「居屋計劃」拉開了公屋私有化的序幕。1984年,制定了全港發展策略,重點是香港整個地區內的新市鎮發展,包括住宅區和工業區的發展。

這個時期的公屋主要建設在現有工業區附近,以支持工業的發展,所以,工人階級從房屋政策中受益。政府的公屋政策也減輕了工廠的負擔。

4)1987-2002年:「居屋計劃」滿足中產需求

1984年,中英共同聲明清除了關於香港未來的謠言,這給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自信。香港在1980年代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隨著製造業轉移到了珠三角地區,大量的工業用地被重新規劃,轉變成辦公和其他商業用地。

這一階段,一方面,政府控制土地的買賣,間接促進了市場房價的增長。另一方面,房屋署為低收入人群提供租賃型公屋,同時通過「居屋計劃」為中等收入的居民提供幫助,購買補助型房屋。

但這些政府的幹預還是無力冷卻過熱的房地產市場。房屋買賣的投機行為不僅發生在市場裡,還發生在公屋裡。房地產泡沫開始逐漸膨脹直到1997年的經濟危機,成千上萬的人瞬間變為負資產。在這一時期,公屋的私有化也不斷加速。

5)2002年至今:低收入人群的租賃住房保障

2030年規劃中,提出香港主要的經濟支柱產業為:金融服務業、貿易物流業、旅遊業及生產和職業服務業。香港主要的工業邨重點是發展新興科技和創新產業。CBD地區通過城市更新而不斷擴展,提供了大量服務性就業,從高端的管理型服務到低端的清潔服務。

1997年金融危機後,房價一直低迷到2003年。政府決定讓房地產市場更自由。房屋政策變為大市場小政府的模式,這意味著政府只負責提供土地給開發商,同時,給低收入人群提供租賃型公屋。

2002-2011年間的公屋分布情況。  作者繪製

但是,隨著公屋的建設逐漸遠離對經濟增長的支持,而成為一種福利保障,政府對公屋的支出也逐漸減少,甚至成為一種財政負擔。香港的公屋也開始出現新的問題,比如公屋聚集的新市鎮——天水圍。

「圍城」天水圍

天水圍處於香港的城市邊緣,坐地鐵去市中心要一個多小時。由於當地缺少就業機會,不少居民不得不去市中心收盤子或做保安,並且花費昂貴的交通費用。於是,很多人放棄工作,靠政府的失業補貼勉強度日,從而導致各種社會問題。

而天水圍單調的現代主義空間設計加劇了問題,把居民困在這個圍城裡。在不足 5平方公裡的範圍裡居住了近30萬居民。在天水圍行走,會感受到高密度空間對人的壓迫。當你抬頭的時候,都是30多層的高樓,只能在縫隙中看到藍天。而且每個小區都是封閉的,公屋小區的空間布置也幾乎一樣,就像蓋郵戳一樣,蓋了十幾遍。

天水圍的空間分布圖。  作者繪製

天水圍的街景。  作者拍攝

天水圍本應是一個新市鎮,即有自己的工業和服務設施,也被期望著發展成沙田那樣成功的新市鎮。早在1970年代末,就有開發商購買了一些天水圍的土地,並在1983年做了第一個詳細的規劃,但計劃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隨著香港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港英政府又花巨資從開發商手中買回了土地,打算和開發商一起建造一個新市鎮。但由於政府不想花更多的錢,開發商就成了主導。近年還被媒體爆出,政府曾和開發商籤訂秘密協議,不準發展其他商業項目,這也就直接導致天水圍的商業發展被大公司所壟斷。

1997年的天水圍鳥瞰圖。

2011年的天水圍鳥瞰圖。

1990年代初,李嘉誠公司旗下的一個私人住宅小區在天水圍建成。但由於位置偏遠,房子銷售不好。開發商對天水圍的興趣變小了。1997年,政府頒布了「八萬五公屋」計劃。1998年,天水圍有了新規劃,計劃建成一個有35萬人口的新市鎮,其中75%為公屋。1999-2005年間,天水圍建造4.8萬套公屋,佔香港公屋建設總量的21%。

天水圍不同小區的建成時間(左圖)與香港公屋政策的發展(右圖)。  作者繪製

天水圍的日與夜

在媒體的報導裡,天水圍被描述成一個集結貧窮、自殺、抑鬱症、犯罪等社會問題的悲情城市。李克勤在歌曲《天水圍城》裡唱道:尺地寸金,人便會無餘地平和獨舞,要見步行步,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縱觀香港公屋的發展歷史,從港英政府開始,香港公屋就不同於歐洲的福利型社會住宅。香港公屋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場意外大火的意外收穫,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經濟增長。比如,在工業發展時期,在工業區為工人建設公屋,既保障了就業和住房,又減輕了企業負擔。可以說,當時的公屋制度順應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的趨勢。

時過境遷,當公屋裡的居民不再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就要被拋棄嗎?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這裡也許存在著被城市快速發展而丟棄的溫暖的人性。

《天水圍的日與夜》裡的紡織女工圖片

電影裡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些紡織女工的照片,就像電影裡的母親一樣,這些女工紡織了香港曾經的繁榮經濟,她們資助兄弟姐妹完成學業,幫助他們成為香港經濟轉型後的中產階級,而自己卻像天水圍一樣,成了社會的邊緣。

這個電影的英文名叫作The Way We Are(我們的存在方式)。天水圍就是香港公屋制度中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需要人們透過那些悲情的表象,去理解造就悲情的原因,以及悲情下面掩蓋的生生不息的頑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高房價之困 —香港住房制度反思(下)
    據統計,1953年,居住木屋區的人口多達25萬,佔香港總人口比重接近11%。   3.3興建公屋時代(1954-1986)  3.3.1時代背景:寮屋區過度蔓延,私營部門住房保障不足  寮屋區過度蔓延,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且阻礙城市擴張。1950-1953年,香港發生12起重大火災,受災人數超過10萬人。
  • 香港的公屋與居屋
    前日看香港回歸祖國十年特別節目《巖松看香港:居者有其屋》,很有感觸。香港的「公屋」與「居屋」,已實現了香港55%市民「居者有其屋」願望。香港1978年開始推出的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到2009年,所有的居屋賣掉之後,這個與居者有其屋的計劃就完成了它歷史的任務。
  • 石硤尾:香港公屋政策的起源
    《看歷史》是針對城市中產階層重點打造的中國一本新銳歷史類  香港「古惑仔」系列電影的片首有這樣一段話:「1956年(應為1953年),石硤尾大火,港英政府為安置貧民,大量興建徙置區。隨著戰後一代迅速成長,數以萬計家庭生活在狹小單位中,加上父母為口奔馳,填鴨式制度又不完善,很多少年因此走上歧途。徙置區球場是他們發揮精力的英雄地,也是培養古惑仔的溫床。」
  • 陳振彬:香港可建「居屋」階梯式解決住房難
    大公財經3月10日北京報導(記者 喻春來) 香港樓價高昂全國人大代表、香港青少年軍總會主席、觀塘區議會主席陳振彬10日做客大公網兩會特別報導「大公訪談」時表示,香港應該將房產分類分級,可為年輕人建「居屋」,分步階梯式解決年輕人買私屋,實現居者有其屋。  香港很多大學生未雨綢繆,未畢業先抽樓,大學生更掀起「抽屋熱」。陳振彬說:「我了解年輕人對買房子的關心,也知道他們對居住的不安,都說安身立命,只有好的居所才可以發展。」
  • 李克強到香港房屋展覽中心了解公屋居屋情況
    8月16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考察。新華社記者馬佔成攝新華網香港8月16日電(記者蘇曉 謝登科)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6日下午到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參觀,了解香港公屋、居屋規劃與建設情況。李克強表示,內地正在大規模開展保障性住房建設,內地與香港應加強交流,相互借鑑。當日下午,李克強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等陪同下,來到位於九龍何文田佛光街的房委會展覽中心參觀。
  • 李克強到香港房屋展覽中心了解公屋和居屋情況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6日下午到香港房屋委員會展覽中心參觀,了解香港公屋、居屋規劃與建設情況。李克強表示,內地正在大規模開展保障性住房建設,內地與香港應加強交流,相互借鑑。  當日下午,李克強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等陪同下,來到位於九龍何文田佛光街的房委會展覽中心參觀。
  • 深圳為什麼不學香港了?新加坡住房政策有何優勢?
    相比之下,公屋的月租金分別為3358、3744和2973港元,是私人住宅租金的五分之一至七分之一。 香港土地所有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土地批租制度。土地使用權為香港政府所有,通過招拍掛、協議出讓、勾地等方式進行土地出讓,土地出讓金由香港政府支配,通常土地使用權為50年。 2018年,按照人口劃分,居住在私人住宅中的居民佔54.8%,政府主導的公營房屋佔44.6%,臨時住房屋佔0.6%。其中,公營房屋又包括公屋與資助出售單位兩類,分別佔29.1%和15.5%。
  • 香港人住什麼房子 解讀公屋、居屋和夾屋的由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日前發表任內最後一次施政報告,宣布復建「居屋」,一時成為關注焦點。據最新數據,香港目前約有260萬套房子,為全城逾700萬人口提供棲身之所,其中約有48%的人以不同形式受惠於政府的資助補貼。
  • 回歸以來澳門住房市場基本情況
    人民網12月4日電 據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網站消息,澳門住房市場由公共房屋(簡稱「公屋」)和私人房屋組成。公屋又由社會房屋(簡稱「社屋」)和經濟房屋(簡稱「經屋」)兩部分組成。回歸以來,澳門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房價增長迅速,住房問題逐漸顯現。
  • 公屋人家的百味人生
    新華社香港2月25日電題:公屋人家的百味人生新華社記者蘇萬明「公屋單位是個讓人又想、又恨、又愛的地方。」《我們都是這樣在屋邨長大的》作者之一範永聰在序言中寫的這句話,代表了很多香港公屋人家的情感。許多香港人曾經或依然在公共屋邨中生活,那裡演繹的人間百態,耐人尋味。
  • 每經24點|人民日報刊文: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馬雲現身...
    2丨人民日報評論: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在住房問題上,香港已錯失諸多歷史契機,不能再拖延。昨天,香港民建聯在報刊登全版廣告,促請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爭取達到「3年上樓」的目標。
  • 香港房地產協會建議珠海桂山島填海借地給香港以解住房「燃眉之急」
    一直以來,土地供應不足是制約香港發展的一大短板,桂山島填海借地給香港發展的傳聞,頻頻見諸報端。 香港房地產協會9月21日發布報告稱,建議參考新加坡淡馬錫、挪威主權基金模式,在珠海桂山島分三期填海70平方公裡,至2049年完成,為逾70萬香港市民解決住房問題。
  • 香港:公屋平均輪候5.1年,創18年來新高!
    寸土寸金的香港,住房有多緊張?來自房委會最新數字顯示,截至3月底,公屋輪候冊有逾27.2萬戶。一般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創高達5.1年,這一數據創下18年來新高,也與政府的「三年上樓」目標相去甚遠。據房委會分析,於前年7月至去年6月期間,約2.2萬獲安置公屋的申請者中,有約1.1萬戶輪候5年以上,佔總數約一半。
  • 單程證新移民,擠爆公屋申請處,香港人:不公平!
    幾天前,有新聞報導位於香港樂富的房署公屋大廳申請處,等待申請公屋的大部分是香港新移民,引來香港市民的不滿,他們認為搶奪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的資源。我們先來看看新移民的概念。香港新移民,又稱新來港人士,泛指從其他地方到香港定居的新移民,當中大部份都是由中國大陸移居香港,途徑包括單程證、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等。而香港法律規定,新移民要在香港居留7年,才可以申請永久居民。如果是新移民想申請公屋的話,需要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才有資格申請住公屋,而申請時間大約是3-4年時間可以上樓。
  • 香港屌絲買房路:等不到公屋就更難住居屋
    2013年10月11日,香港勵德邨公共住房內的場景。 CFP 圖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一則香港「90後」為申請公屋放棄事業的新聞。       這樣的狀況在香港並不少見,近年來申請公屋的人數急速上升。       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出的最新公報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公屋申請數為255800宗,較上一季即3月底248100宗再上升3%。其中非長者單身人士的申請宗數,由上一季126200宗,增至6月底130400宗,一般公屋申請則約125,400宗。
  • 我去了趟香港,看了套16平米的公租房
    的確,香港房子都是按伬來算的,50平米的房子已經算作「豪宅」了。難怪連很多明星都覺得,擁有一套香港住房非常奢侈。但你有所不知的是,部分香港居民通過申請排隊,幸運地住進了政府提供的「公屋」。朋友介紹了一位80幾歲的C先生,他30多年前從上海移民香港,獨自一人住在黃大仙區一處叫「慈雲邨」的公屋裡,他很熱情地邀請我們來他家做客。很多人以為公屋會不會比普通住房更魔幻呢?接近棺材房?又或者只是面積大一些?
  • 除了低價和數量,歐洲的公屋設計者還想談談質量
    Aylesbury Estate 外牆掛出的橫幅(圖 / en.squart.net)六七十年代,英國政府將大量公屋項目發包給私人開發商,儘管與商業房地產項目不同,私人開發商同樣希望能在戰後的住房市場裡大賺一筆。他們建造起高密度的公寓,卻忽視配套的公共運輸等基礎設施,社區內的就業也嚴重不足。
  • 香港公屋輪候再度延時 公屋排排坐何時到我家
    信息 香港公屋輪候再度延時 公屋排排坐何時到我家 2016(房委會)近日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公屋輪候申請約有28.83萬宗,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較上季度的3.9年延長,再創新高。
  • 香港試水老人免租金居住計劃:如何低成本社區養老?如何讓無房者安家?
    近期開始落地實施的一個試驗性住房項目,對需長期等候入住心存焦慮及諸種擔憂的部分香港長者(指老年人或老人),有望給他們居家養老提供新途徑;在調控較多的香港公共(資助)住房體系(公屋,類似廉租房)內,亦有望起到「一石二鳥」甚至「一石多鳥」作用。
  • 香港公屋輪候平均延至3.4年 申請數目再創新高
    香港公屋輪候平均延至3.4年 申請數目再創新高 2015-08-08 13:08: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公屋輪候冊申請數目再創新高